注册

《青春咖啡馆》书籍推介

《青春咖啡馆》书籍推介





摘要


一些书籍的阅读往往能带来自我心灵的疗愈,《青春咖啡馆》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书中描写了一个和20岁左右的女孩子关于心中幸福的追索,反映出那个年代探索人生意义的青年群像。20世纪60年代,法国存在主义兴起,青年在这些思潮的引导下渴望摆脱人生的束缚,不断逃离那些既定的轨道,在“去存在”中获得自由。可是,一味地追求“存在”、“自由”,真的可能吗?故事的女主人公就是如此,她最后选择存在于另一个世界……


点评


《青春咖啡馆》是莫迪亚诺最令人心碎的作品之一。作品一如既往地充满了调查与跟踪,回忆与求证,找不到答案的疑问。“您找到您的幸福吗?”可是,露姬到哪里去寻找她的幸福呢?咖啡馆?书籍?大街上的游荡?婚姻中?逃跑?她全试过了,包括毒品和神秘学,可她像其他许许多多的人一样,最终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


历史背景


本书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巴黎,正是各种青年学生运动盛行的时期。当时有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居伊·德波,他的思想曾对1968年的法国青年学生运动“五月风暴”产生过巨大影响。本书的作者莫迪亚诺也引用了他的这样一句话放在小说开头:



在真实生活之旅的中途,


我们被一缕绵长的愁绪包围,


在挥霍青春的咖啡馆里,


愁绪从那么多戏谑的和伤感的话语中流露出来。 ——居伊·德波



国际情景主义者认为,“在这个被商品和景观统治的社会中,创造精神和人生梦想失去了自己的家园,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感到窒息”,所以他们主张用创造生活取代“被动生活”,呼吁“毫无拘束地生活、毫无节制地享受”和游戏人生,并进行人生的“漂移” (dérive)。居伊·德波在《漂移理论》一书中指出,漂移是“一种快速通过各种环境的技巧”,是指对物化的城市生活,特别是建筑空间布局的凝固性的否定。《青春咖啡馆》的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初,正是情景主义者活动最如火如荼的时期。作品中的人物似乎都在按照情景主义者的规则生活着,跟那些情景主义者一样,他们都认为工作和学习是束缚人的,“永远也别工作”,写在墙上的标语非常醒目。


小说结构


这部小说以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巴黎为背景,巴黎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一家名叫孔岱的咖啡馆,吸引了一批年轻人。他们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放荡不羁,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他们之中有作家、艺术家、大学生,他们沉湎于酒精和毒品。故事就从他们当中一个名叫露姬的女子出现、失踪、追忆到后来她自杀的过程来展开故事的。整个故事并不完全是以线性方式展开,而是通过四个人的视角来讲述一个相互交叉的故事。读完这本书,我有一个疑问,这种叙述方式是否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的一种常态,福克纳、略萨的作品都用了这种方式。


叙述者一(巴黎高等矿业学院的学生)


第一个叙述者是一名巴黎高等矿业学院的学生,他也是孔岱咖啡馆的常客,通过他的视角我们第一次见到本文的女主角,“露姬”这个名字也是他给取的。他还带领我们参与了咖啡馆的日常,认识了咖啡馆的服务生和客人,其中一个人称“船长”的客人连续三年记录了咖啡馆客人到达的时间和他们的住址,“船长”离开巴黎时将记录的笔记本留个了这位讲述者,他不断的翻阅笔记本,露姬在他的追寻下,一步一步的清晰起来。露姬是一个蓝眼睛,棕色头发,指甲修长的美女。她身体笔直,形态优雅,一言不发,谨小慎微,手里经常拿着一本《消失的地平线》,与咖啡馆的其他人格格不入。叙述者因此断定“她到孔岱这里,是来避难的,仿佛她想躲避什么东西,想从一个危险中逃脱。”这是从一个陌生人的角度对女主角的描述。


叙述者二(盖世里,一名私家侦探)


第二个叙述者名叫盖世里,是一名私家侦探。他讲述了一个名叫让-皮埃尔·舒罗的人,委托他寻找舒罗离家出走几个月的妻子雅克林娜,据舒罗说,他是在自己的房地产公司结识雅克林娜的,她是他的秘书,为了“建立关系”,他们二人结婚,婚后雅克林娜觉得丈夫无趣,狠心离家出走。盖世里很快查明雅克林娜的真实身份,她二战时期出身于索洛涅,没有父亲,由母亲单独抚养,母亲在红磨坊当服务员。她幼年时,母亲上班时经常将她一人留在家里,她因孤单和恐惧,时常在母亲上班时外出闲逛,并沾染上毒品,两次因“未成年流浪”被警察抓走。在盖世里的深入调查下,雅克林娜就是露姬这一事实得以解开。随着了解的进行,盖世里被雅克林娜的经历打动,似乎理解了她离家出走的缘由,最后,放弃侦查,不再干扰她的生活。这是从一个侦探的角度让人物从模糊走向清晰的过程。


叙述者三(女主人公,本人)


第三个叙述者是露姬(雅克琳娜)本人。她讲述了她在十八区拉谢尔大道10号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晚上,她母亲上班不在家,她就偷偷溜出去闲逛。一次在九区,一次在十八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为她提供了战胜恐惧的“良药”,她尝试吸毒,吸过之后她不再感到恐惧。在克里希林荫大道,她结识一家专门售卖科幻和天文学书籍的书店的老板,老板送了一本《无限之旅》的书给她,让她体验了阅读的乐趣。她解释了自己为什么总想逃走“每次我和什么人断绝往来,我都感到一种沉醉。”不管是年少时的离家出走,还是从丈夫家的逃离,都是居于这样的原因。这是从当事人角度的叙述,部分回答了第一叙述人和第二叙述人的疑惑,让谜一样的露姬逐渐的立体丰满起来。


叙述者四(罗兰,露姬的情人)


第四个叙述人是露姬的情人罗兰。罗兰是一个刚入门的作家。他与露姬在一个名叫居伊·德·威尔组织的聚会上认识,威尔是一个神秘学家,也是这群年轻人的精神导师,他推荐露姬阅读《消失的地平线》和《不存在的路易斯》。罗兰和露姬相识相爱,露姬不想光顾能勾起她痛苦回忆的拉丁区,十六区又离她丈夫家很近,他们因此生活在中立地区,但也并不感到安全,于是谋划出国旅游,还未成行,露姬突然跳窗自杀,故事戛然而止。


哲理


《青春咖啡馆》作者是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生活在法国,深受法国哲学思想的熏陶,他在这本书中大段引用了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逃逸线“概念。


“逃逸线”(ligne de fuite)是法国哲学家德勒兹(1925-1995)经常使用的概念,在后期经典之作《千座高原》中,他详细区分了三种类型的“线”:坚硬线、柔软线和逃逸线。





  • 坚硬线指质量线,透过二元对立所构建僵化的常态,比如说人在坚硬线的控制下,就会循规蹈矩地完成人生的一个个阶段,从小学到大学到拿工资生活到退休。





  • 柔软线指分子线,搅乱了线性和常态,没有目的和意向。





  • 逃逸线完全脱离质量线,由破裂到断裂,主体则在难以控制的流变多样中称为碎片,这也是我们的解放之线,只有在这条线上我们才会感觉到自由,感觉到人生,但也是最危险之线,因为它们最真实。




故事的主人公露姬就是一个摆动在坚硬线和逃逸线之间的女孩子,她说:



后来,我每次与什么人断绝往来的时候,我都能重新体会到这种沉醉。只有在逃跑的时候,我才真的是我自己。我仅有的那些美好回忆都跟逃跑或者离家出走连在一起。但是,生活总会重新占据上风。当我走到迷雾街时,我深信有人约我在此见面,这对我来说又会是一个新的起点。(p82)



露姬的心理


一方面她渴望逃脱出坚硬线的束缚,追求自己认为的幸福,自己认为的“真正的生活”,每当她逃离的时候,她都会感到一种沉醉、自由。另一方面,她不断逃跑,但是后来生活总会占据上风,这是一个从“逃逸线”回归“坚硬线”的过程。


从她的逃跑经历来看,在露姬十三四岁的时候,她母亲上班要上到凌晨两点,于是露姬喜欢一个人在半夜出门,在大街上走来走去。这导致她曾两次因未成年流浪被警察叔叔送回了家,这就是她最开始体会到,她离家出走后生活总会重新占据上风,她又会进入一个有明确意义的事件中。


之后她母亲去世,露姬与一个名叫舒罗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结婚了,她的结婚又是一种对“坚硬线”的回归。



可她为什么要嫁给舒罗?结婚之后再次出逃,但这一次却是朝左岸逃,就好像过河之后,她就逃脱了迫在眉睫的危险,并得到了保护。可是,这桩婚姻对她来说不也是一种保护吗?假如她有足够的耐心呆在诺伊利,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忘记在让-皮埃尔·舒罗夫人的底下还藏着一个雅克林娜·德朗克。(p53)



露姬不断逃离,不断融入新的关系之中,“他们只是尝试建立关系”。露姬总是在逃离那个幸福不在的地方,但当她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她又觉得幸福不在那里。



她说,真正的生活,不是这样的。可当他问她那种“真正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时,她就一直耸肩膀,不置一词,就好像说了也是白说。(p39)



结合拉康精神分析


可以说,露姬是一个在不断逃离大他者和小他者的女孩子。她在逃离那些社会规范,比如家庭、婚姻、学校,即所谓的大他者。她也在逃离他人的想象,比如她尝试与她原来在酒吧的那些朋友绝交。



我的心中充满了沉醉的感觉,这种沉醉是酒精或者那雪什么的永远给不了的。我往上一直走到迷雾城堡。我已经痛下决心永远也不和康特尔酒吧里的那帮人见面了。



她希望逃离一切束缚,但是她根本没有意识到她无法逃离大他者和小他者,她从家庭逃到婚姻再逃到友情、爱情,永远都有一个大他者存在。同时,她伪造自己的真实身份,骗别人说自己是学习东方语言的大学生,说自己母亲是会计师。她认为在社会中,“学习东方语言的大学生”似乎比中学辍学更加体面,会计师比红磨坊夜总会的服务员更加体面。她始终没有逃离那个大他者带给她的评价标准,那个无处不在的大他者。因此,她的逃离最终必然以失败告终,也正是如此,最后露姬选择以跳楼自杀的方式,逃离那个无处不在的重力,逃离这个无处可逃的世界。


那么,您找到您的幸福了吗?


这句话贯穿了全书,最开始是书店老板莫名奇妙地一句话,这句话深深地印在露姬的脑海里。



有人言之凿凿地告诉我:人唯一想不起的东西就是人说话的嗓音。可是,直到今天,在那些辗转难眠的夜晚,我却经常能听见那夹带巴黎口音——住在斜坡街上的巴黎人——的声音问我:“那么,您找到您的幸福了吗?”



译后记·四


这本书的译者是金龙格先生,他在译后记中这样分析“那么,您找到您的幸福了吗?”这句话。


《青春咖啡馆》以一种既写实又神秘的笔调,交织谱出青春岁月的青涩、惶惑、焦虑、孤独寂寞与莫名愁绪,描写一个弱女子从不断探寻人生真谛到最终放弃生命追寻的悲剧命运,这个悲剧发生在一个既有着迷人的魅力又像谜一样难以捉摸的年轻美丽女子身上,更使全书充满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情调。书中的一句问话像哲学命题一样尤其发人深省:“您找到了您的幸福吗?”,可是,人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吗?人终其一生到底能够得到什么?小说中的主人公什么都尝试过了,最终却一无所获。莫迪亚诺的小说似乎在告诉我们,幸福只是昙花一现的东西,人生寻寻觅觅,到头来得到的只有落寞、失去、不幸、迷茫,只有时时袭来的危机与恐慌,只有萍踪不定的漂泊,只有处在时代大潮中身不由己的无奈和顾影自怜的悲哀。


总结


《青春咖啡馆》的法语原文是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due,意思是“在咖啡馆里青春消逝”,作者以一种伤感的笔调描述了露姬消逝的青春,但是在我们的一生中,青春虽然过去了,但并不会消逝,它只会永远的封存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在我们的青春年代,或许学业、社会的压力,父母、老师的规训让我们也有点想要逃离,去追寻自己所认为的幸福所在。虽然露姬生活在20世纪60年代,但其实人们的心底或多或少都有露姬的影子,就比如那个巴黎高等矿业学校的大学生、侦探盖世里、情人罗兰,包括你我。我们或许向往着那种不断逃离的生活,这就是当时情景主义者的生活,但作者并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对这种生活做出评判,只是如实进行记录,让读者跟着他的笔触,去认识去感受曾经有那样一群人、一个人这样生活过。探讨人生价值的文学作品屡见不鲜,网络发达的今天,许多人也会在网上总结、抱怨、指导、感悟人生的意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这个答案不可能统一,也没有必要统一,千差万别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作者:yueyh
来源:mdnice.com/writing/e894ad0fefa54767a64e22f5a7ac50ff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