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web

Tailwind 到底是设计师喜欢,还是开发者在硬撑?

我们最近刚把一个后台系统从 element-plus 切成了完全自研组件,CSS 层统一用 Tailwind。全员同意设计稿一致性提升了,但代码里怨言开始冒出来。


这篇文章不讲原理,直接上代码对比和团队真实使用反馈,看看是谁在享受,谁在撑着。




1.组件内样式迁移


原先写法(BEM + scoped):


<template>
<div class="card">
<h2 class="card__title">用户概览</h2>
<p class="card__desc">共计 1280 位</p>
</div>
</template>

<style scoped>
.card {
padding: 16px;
background-color: #fff;
border-radius: 8px;
}
.card__title {
font-size: 16px;
font-weight: bold;
}
.card__desc {
color: #999;
font-size: 14px;
}
</style>

Tailwind 重写:


<template>
<div class="p-4 bg-white rounded-lg">
<h2 class="text-base font-bold">用户概览</h2>
<p class="text-sm text-gray-500">共计 1280 位</p>
</div>
</template>

优点:



  • 组件直接可读,不依赖 class 定义
  • 样式即结构,调样式时不用来回翻

缺点:



  • 设计稿变了?全组件搜索 text-sm 改成 text-base
  • 无法抽象:多个地方复用 .text-label 变成复制粘贴



2.复杂交互样式


纯 CSS(原写法)


<template>
<button class="btn">提交</button>
</template>

<style scoped>
.btn {
background-color: #409eff;
color: #fff;
padding: 8px 16px;
border-radius: 4px;
}
.btn:hover {
background-color: #66b1ff;
}
.btn:active {
background-color: #337ecc;
}
</style>

Tailwind 写法


<button
class="bg-blue-500 hover:bg-blue-400 active:bg-blue-700 text-white py-2 px-4 rounded">

提交
</button>

问题来了:



  • ✅ 简单 hover/active 很方便
  • ❌ 多态样式(如 disabled + dark mode + hover 同时组合)就很难读:

<button
class="bg-blue-500 text-white disabled:bg-gray-300 dark:bg-slate-600 dark:hover:bg-slate-700 hover:bg-blue-600 transition-all">

>
提交
</button>

调试时需要反复阅读 class 字符串,不能直接 Cmd+Click 查看样式来源。




3.统一样式封装,复用方案混乱


原写法:统一样式变量 + class


$border-color: #eee;

.panel {
border: 1px solid $border-color;
border-radius: 8px;
}

Tailwind 使用中经常出现的写法:


<div class="border border-gray-200 rounded-md" />

问题来了:



设计稿调整了主色调或边框粗细,如何批量更新?



BEM 模式下你只需要改一个变量,Tailwind 下必须靠 @apply 或者手动替换所有 .border-gray-200


于是我们项目里又写了一堆“语义类”去封装 Tailwind:


/* 自定义 utilities */
@layer components {
.app-border {
@apply border border-gray-200;
}
.app-card {
@apply p-4 rounded-lg shadow-sm bg-white;
}
}

最后导致的问题是:我们重新“造了个 BEM”,只不过这次是基于 Tailwind 的 apply 写法。




🧪 实测维护成本:100+组件、多人协作时的问题


我们项目有 110 个组件,4 人开发,统一用 Tailwind,协作两个月后出现了这些反馈:



  • 👨‍💻 A 开发:写得很快,能复制设计稿的 class 直接粘贴
  • 🧠 B 维护:改样式全靠人肉找 .text-sm.p-4,没有结构命名层
  • 🤯 C 重构:统一调整圆角半径?所有 .rounded-md 都要搜出来替换

所以我们内部的结论是:



Tailwind 写得爽,维护靠人背。它适合“一次性强视觉还原”,不适合“结构长期型组件库”。





🔧 我们后来的解决方案:Tailwind + token 化抽象


我们仍然使用 Tailwind 作为底层 utilities,但同时强制使用语义类抽象,例如:


@layer components {
.text-label {
@apply text-sm text-gray-500;
}

.btn-primary {
@apply bg-blue-500 hover:bg-blue-600 text-white py-2 px-4 rounded;
}

.card-container {
@apply p-4 bg-white rounded-lg shadow;
}
}

模板中统一使用:


<h2 class="text-label">标题</h2>
<button class="btn-primary">提交</button>
<div class="card-container">内容</div>

这种方式保留了 Tailwind 的构建优势(无 tree-shaking 问题),但代码结构有命名可依,后期批量维护不再靠搜索。




📌 最终思考


Tailwind 是给设计还原速度而生的,不是给可维护性设计的。
设计师爱是因为它像原子操作;
开发者撑是因为它把样式从结构抽象变成了“字串组合游戏”。


如果你的团队更在意开发效率,样式一次性使用,那 Tailwind 非常合适。
如果你的组件系统是要长寿、要维护、要被多人重构的——你最好在 Tailwind 之上再造一层自己的语义层,或者别用。


分享完毕,谢谢大家🙂


📌 你可以继续看我的系列文章



作者:ErpanOmer
来源:juejin.cn/post/7517496354245492747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