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环信即时通讯云

环信即时通讯云

单聊、群聊、聊天室...
环信开发文档

环信开发文档

Demo体验

Demo体验

场景Demo,开箱即用
RTE开发者社区

RTE开发者社区

汇聚音视频领域技术干货,分享行业资讯
技术讨论区

技术讨论区

技术交流、答疑
资源下载

资源下载

收集了海量宝藏开发资源
iOS Library

iOS Library

不需要辛辛苦苦的去找轮子, 这里都有
Android Library

Android Library

不需要辛辛苦苦的去找轮子, 这里都有

女友去玩,竟带回一道 “虐哭程序员” 的难题

事件交代 前两周,女朋友去了开封玩一趟,回来后不久,她微信上和我吐槽了一件糟心事:由于她在两个平台都购了票,后面行程太赶,忘记在其中一个平台退票,导致现在无法退票 由于广州很多景点买票是要选择具体日期的(例如白云山、陈家祠),所以我以为她可能就是在抖音、美团...
继续阅读 »

蓝色搞怪动物表情职场打工人状态微信公众号封面.png


事件交代


前两周,女朋友去了开封玩一趟,回来后不久,她微信上和我吐槽了一件糟心事:由于她在两个平台都购了票,后面行程太赶,忘记在其中一个平台退票,导致现在无法退票


image.png


由于广州很多景点买票是要选择具体日期的(例如白云山、陈家祠),所以我以为她可能就是在抖音、美团买了同一天的两张票,后面忘记退掉抖音的票,导致现在票逾期,无法退款


但我还是想的太简单了,如果仅此而已,大家就不会看到这篇小破文


深入了解


随着我深入了解,才发现开封景区的购票大有不同,以下是我了解到的开封景区购票方式:


1️⃣ 你去哪个景点就买哪个景点的票,这种模式只适合去单个景区游玩,但开封景区特别多,这样买特别亏


2️⃣ 购买景区联票,开封这边景区基本是相互合作的,例如他们会出2个、4个、6个等的景区联票套餐,我女朋友就是先在抖音购买了4景区联票,后面她朋友又发现美团有6景区联票,玩起来更划算,所以才会出现了买两个平台的票的情况


抖音4景区联票:


image.png


美团6景区联票:


image.png


抖音4景区联票包含:万岁山武侠城+翰园碑林+开封城墙+铁塔公园


美团6景区联票包含:万岁山武侠城+翰园碑林+开封城墙+铁塔公园+龙亭景区+天波杨府


其中,美团的6景区联票中,龙亭景区天波杨府是抖音4景区联票中没有的,这两个信息特别关键


其次还有两个关键信息:


(1)平台承诺随时退:票虽然有使用截止日期,但在截止日期之前,是可以申请退款,如果截止日期仍未使用,系统自动退款


(2)女友的两个平台订单状态皆为已使用


那我开头揣测是票逾期,无法退款的情况就是错误的,既然如此,是什么情况导致了两个订单都为已使用呢?


逐层分析



我原本以为景区的核销订单模式会是:订单生成一个二维码,进入景区时有个机器扫描



如此一来,就可以精准锁定平台的订单核销,但我再次猜错了。女友和我说开封这边的景区都是使用了人脸识别技术,购票时只需要录入身-份-证号,到景区就能人脸识别进入了。


到这里事情已经逐渐清晰了,于是,我尝试站在一名程序员的角度来分析景区的核销流程



  • 第一步:识别用户身份


image.png



  • 第二步:识别用户身份成功,分析该用户是否在合作平台购买过相关景区票


image.png



  • 第三步:核销平台订单,也是最复杂的一步,因为该环节存在多种情况


1️⃣:该用户在一个平台购买了一个景区的票,这种情况最容易,用户进景区后,票务系统直接核销平台订单,核销完成平台的钱就流向票务系统;


2️⃣:该用户在一个平台购买了联合景区的票,此时锁定该票,等到用户玩完最后一个景区后,才核销订单;有人可能会存在疑惑,为什么不是玩第一个景区时就进行订单核销,而是等玩完全部景区才触发核销?这就涉及到多个平台卖票的问题,程序设计需要兼容多个平台:假设你在抖音购买了两景区联合票:万岁山+铁塔公园,在美团购买了两景区联合票:万岁山+开封城墙,你先去了万岁山,此时如果游玩第一个景区就要核销订单的话,该核销哪个平台的订单?是不是没法核销了,只有等第二个景区玩完你才知道要核销哪个平台的订单;但即使如此,也存在一种情况,就是用户只玩了一个景区,其他景区不去玩。我猜这种特殊情况下,该票就一直处于锁定未核销的状态,直到订单时间逾期,才自动核销


3️⃣:该用户在多个平台购买了一个景区的票,说实在这种情况属实矛盾,但作为一名程序员,还是得给解,我猜很有可能是以时间优先来核销订单的,也就是先在哪个平台下单,就先核销该平台的订单,毕竟用户肯定是希望核销日期更早的一张票


4️⃣:该用户在多个平台购买了联合景区的票,而我女朋友的情况就属于这一种情况,按理说这种情况也挺好解,还记得我前面提到的龙亭景区天波杨府吗?这两个景区是抖音平台4景区联票套餐中不包含的,而美团平台6景区联票中包含的,也就是说我女朋友她们去了其中一个,就可判断出核销美团平台的订单


但巧妙又凑合的一点就是她们的游玩路线居然是:万岁山武侠城->翰园碑林->开封城墙->铁塔公园->天波杨府->龙亭景区,恰巧把两个特殊的景区放在了最后游玩


当游玩万岁山武侠城->翰园碑林->开封城墙->铁塔公园时,对于抖音平台的订单来说,已经是满足触发核销的条件,我知道此时同为聪明程序员的你也会大有疑问🤔:美团平台的订单同样存在这4个景区,不应该直接就核销抖音平台的订单。


还记得情况3吗?也就是用户在多个平台购买了一个景区票的情况,我猜测的是票务系统以时间优先来核销不同平台的订单,再看看我开头贴出来的聊天记录,我女朋友也说了:先购买抖音的4景区联票,后购买美团的6景区联票


故此,以时间优先来核销的话,程序先核销抖音平台的订单确实没问题,当她们开心地继续畅玩天波杨府->龙亭景区时,却不知又触发了新一轮美团的订单锁单,待玩完这俩景区后,剩余的景点没玩,以至于三天逾期后自动核销订单,这也佐证了情况2里的猜测


复盘总结


后续打电话跟抖音平台核实了相关的情况,顺利完成了退票退款流程。女朋友还在一旁跟我聊着整个出行的趣事,但此时我满脑子都是在想着怎么修复票务系统中的bug🐛


一开始想的方案解决方案很粗暴:就是让景区提供一个特殊通道,用户可以通过打开二维码来核销平台订单,但这种也预防不了用户通过人脸识别进入的情况


后面想了一个从根本上解决的方案:用户人脸识别,检测到存在多个平台订单时,需要提示用户选择指定平台的订单进行核销,这样就可以彻底预防多个平台重复核销的情况了


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如果你对技术/行业交流有兴趣,欢迎添加howcoder微信,邀你进群交流


往期精彩


《这次终于轮到前端给后端兜底了🤣》


《你不了解的Grid布局》


《就你小子还不会 Grid布局是吧?》


《超硬核:从零到一部署指南》


《私活2年,我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作者:howcode
来源:juejin.cn/post/7576086446459404323
收起阅读 »

Hutool被卖半年多了,现状是逆袭还是沉寂?

是的,没错。那个被人熟知的国产开源框架 Hutool 距离被卖已经过去近 7 个月了。 那 Hutool 现在的发展如何呢?它未来有哪些更新计划呢?Hutool AI 又该如何使用呢?如果不想用 Hutool 有没有可替代的框架呢? 近半年现状 从 Hutoo...
继续阅读 »

是的,没错。那个被人熟知的国产开源框架 Hutool 距离被卖已经过去近 7 个月了。


那 Hutool 现在的发展如何呢?它未来有哪些更新计划呢?Hutool AI 又该如何使用呢?如果不想用 Hutool 有没有可替代的框架呢?


近半年现状


从 Hutool 官网可以看出,其被卖近 7 个月内仅发布了 4 个版本更新,除了少量的新功能外,大多是 Bug 修复,当期在此期间发布了 Hutool AI 模块,算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更新




更新日志:hutool.cn/docs/#/CHAN…



收购公司


没错,收购 Hutool 的这家公司和收购 AList 的公司是同一家公司(不够科技),该公司前段时间因为其在收购 AList 代码中悄悄收集用户设备信息,而被推向过风口浪尖,业内人士认为其收购开源框架就是为了“投毒”,所以为此让收购框架损失了很多忠实的用户。



其实,放眼望去那些 APP 公司收集用户设备和用户信息属于家常便饭了(国内隐私侵犯问题比较严重),但 AList 因为其未做文档声明,且未将收集设备信息的代码提交到公共仓库,所以大家发现之后才会比较气愤。



Hutool-AI模块使用


Hutool AI 模块的发布算是被收购之后发布的最值得让人欣喜的事了,使用它可以对接各大 AI 模型的工具模块,提供了统一的 API 接口来访问不同的 AI 服务。


目前支持 DeepSeek、OpenAI、Grok 和豆包等主流 AI 大模型。


该模块的主要特点包括:



  • 统一的 API 设计,简化不同 AI 服务的调用方式。

  • 支持多种主流 AI 模型服务。

  • 灵活的配置方式。

  • 开箱即用的工具方法。

  • 一行代码调用。


具体使用如下。


1.添加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cn.hutool</groupId>
<artifactId>hutool-ai</artifactId>
<version>5.8.38</version>
</dependency>

2.调用API


实现对话功能:


DoubaoService doubaoService = AIServiceFactory.getAIService(new AIConfigBuilder(ModelName.DOUBAO.getValue()).setApiKey(key).setModel("your bots id").build(), DoubaoService.class);
ArrayList<Message> messages = new ArrayList<>();
messages.add(new Message("system","你是什么都可以"));
messages.add(new Message("user","你想做些什么"));
String botsChat = doubaoService.botsChat(messages);

识别图片:


//可以使用base64图片
DoubaoService doubaoService = AIServiceFactory.getAIService(new AIConfigBuilder(ModelName.DOUBAO.getValue()).setApiKey(key).setModel(Models.Doubao.DOUBAO_1_5_VISION_PRO_32K.getModel()).build(), DoubaoService.class);
String base64 = ImgUtil.toBase64DataUri(Toolkit.getDefaultToolkit().createImage("your imageUrl"), "png");
String chatVision = doubaoService.chatVision("图片上有些什么?", Arrays.asList(base64));

//也可以使用网络图片
DoubaoService doubaoService = AIServiceFactory.getAIService(new AIConfigBuilder(ModelName.DOUBAO.getValue()).setApiKey(key).setModel(Models.Doubao.DOUBAO_1_5_VISION_PRO_32K.getModel()).build(), DoubaoService.class);
String chatVision = doubaoService.chatVision("图片上有些什么?", Arrays.asList("https://img2.baidu.com/it/u=862000265,4064861820&fm=253&fmt=auto&app=138&f=JPEG?w=800&h=1544"),DoubaoCommon.DoubaoVision.HIGH.getDetail());


生成视频:


//创建视频任务
DoubaoService doubaoService = AIServiceFactory.getAIService(new AIConfigBuilder(ModelName.DOUBAO.getValue()).setApiKey(key).setModel("your Endpoint ID").build(), DoubaoService.class);
String videoTasks = doubaoService.videoTasks("生成一段动画视频,主角是大耳朵图图,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视频中图图在公园里玩耍," +
"画面采用明亮温暖的卡通风格,色彩鲜艳,动作流畅。背景音乐轻快活泼,带有冒险感,音效包括鸟叫声、欢笑声和山洞回声。", "https://img2.baidu.com/it/u=862000265,4064861820&fm=253&fmt=auto&app=138&f=JPEG?w=800&h=1544");

//查询视频生成任务信息
String videoTasksInfo = doubaoService.getVideoTasksInfo("任务id");

未来发展



  • Hutool5:目前 Hutool 5.x 版本主要是基于 JDK 8 实现的,后面更新主要以 BUG 修复为准。

  • Hutool6:主要以功能尝鲜为主。

  • Hutool7:升级为 JDK 17,添加一些新功能,删除一些不用的类。


目前只发布了 Hutool 5.x,按照目前的更新进度来看,不知何时才能盼来 Hutool7 的发布。


同类替代框架


如果担心 Hutool 有安全性问题,或更新不及时的问题可以尝试使用同类开源工具类:



视频解析


http://www.bilibili.com/video/BV1QR…


小结


虽然我们不知道 Hutool 被收购意味着什么?是会变的越来越好?还是会就此陨落?我们都不知道答案,所以只能把这个问题交给时间。但从个人情感的角度出发,我希望国产开源框架越做越好。好了,我是磊哥,咱们下期见。



本文已收录到我的面试小站 http://www.javacn.site,其中包含的内容有:场景题、SpringAI、SpringAIAlibaba、并发编程、MySQL、Redis、Spring、Spring MVC、Spring Boot、Spring Cloud、MyBatis、JVM、设计模式、消息队列、Dify、Coze、AI常见面试题等。



作者:Java中文社群
来源:juejin.cn/post/7547624644507156520
收起阅读 »

Kafka 消息积压了,同事跑路了

快到年底了,系统频繁出问题。我有正当理由怀疑老板不想发年终奖所以搞事。这不,几年都遇不到的消息队列积压现象今晚又卷土重来了。今晚注定是个不眠夜了,原神启动。。。组里的小伙伴火急火燎找到我说,Kafka 的消息积压一直在涨,预览图一直出不来。我加了几个服务实例,...
继续阅读 »

快到年底了,系统频繁出问题。我有正当理由怀疑老板不想发年终奖所以搞事。

这不,几年都遇不到的消息队列积压现象今晚又卷土重来了。

今晚注定是个不眠夜了,原神启动。。。

image.png

组里的小伙伴火急火燎找到我说,Kafka 的消息积压一直在涨,预览图一直出不来。我加了几个服务实例,刚开始可以消费,后面消费着也卡住了。

本来刚刚下班的我就比较疲惫,想让他撤回镜像明天再上。不成想组长不讲武德,直接开了个飞书视频。

我当时本来不想理他,我已经下班了,别人上线的功能出问题关我啥事。

image.png

后来他趁我不注意搞偷袭,给我私信了,我当时没多想就点开了飞书。

本来以传统功夫的点到为止,我进入飞书不点开他的会话,是能看他给我发的最后一句话的。

image.png

我把手放在他那个会话上就是没点开,已读不回这种事做多了不好。我笑了一下,准备洗洗睡了。

正在我收手不点的时候,他突然给我来了一个电话,我大意了啊,没有挂,还强行接了他的电话。两分多钟以后就好了,我说小伙子你不讲武德。

直接喊话,今晚必须解决,大家都点咖啡算他的。

image.png 这真没办法,都找上门来了。只能跟着查一下,早点解决早点睡觉。然后我就上 Kafka 面板一看:最初的4个分区已经积压了 1200 条,后面新加的分区也开始积压了,而且积压的速度越来越快。

image.png

搞清楚发生了什么?我们就得思考一下导致积压的原因。一般是消费者代码执行出错了,导致某条消息消费不了。

所以某个点卡住了,然后又有新的消息进来。

Kafka 是通过 offset 机制来标记消息是否消费过的,所以如果分区中有某一条消息消费失败,就会导致后面的没机会消费。

我用的是spring cloud stream 来处理消息队列的发送和监听。代码上是每次处理一条消息,而且代码还在处理的过程中加了 try-catch。监听器链路打印的日志显示执行成功了,try-catch也没有捕捉到任何的异常。

这一看,我就以为是消费者性能不足,突然想起 SpringCloudStream 好像有个多线程消费的机制。立马让开发老哥试试,看看能不能就这样解决了,我困得不行。

image.png

我半眯着眼睛被提醒吵醒了。开发老哥把多线程改成10之后,发现积压更快了,而且还有pod会挂。老哥查了一下多线程的配置 concurrency。

原来指的是消费者线程,一个消费者线程会负责处理一个分区。对于我们来说,增加之后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流量倾斜,难怪pod会挂掉,赶紧恢复了回去。

看来想糊弄过去是不行了,我把pod运行的日志全部拉下来。查了一下日志,日志显示执行成功了,但同时有超时错误,这就见了鬼了。

image.png

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是不信见鬼的。但此刻我汗毛倒竖,吓得不敢再看屏幕一眼。

image.png

但是内心又觉得不甘心,于是我偷偷瞄了一眼屏幕。不看还好,一喵你猜我发现了啥?

消费者组重平衡了,这就像是在黑暗中有一束光照向了我,猪八戒发现嫦娥原来一直暗恋自己,我的女神其实不需要拉屎。

有了重平衡就好说了,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一是服务挂掉了,二是服务消费者执行超时了。现在看来服务没有挂,那就是超时了,也正好和上面的日志能对上。

image.png

那怎么又看到监听器执行的结果是正常的呢?

这就得从 Kafka 的批量拉取机制说起了,这货和我们人类直觉上的的队列机制不太一样。我们一般理解的队列是发送一个消息给队列,然后队列就异步把这消息给消费者。但是这货是消费者主动去拉取一批来消费。

然后好死不死,SpringCloudStream 为了封装得好用符合人类的认知,就做成了一般理解的队列那种方式。

SpringCloudStream 一批拉了500条记录,然后提供了一个监听器接口让我们实现。入参是一个对象,也就是500条数据中的一条,而不是一个数组。

image.png

我们假设这500条数据的ID是 001-500,每一条数据对应的消费者需要执行10s。那么总共就需要500 x 10s=5000s。

再假设消费者执行的超时时间是 300s,而且消费者执行的过程是串行的。那么500条中最多只能执行30条,这就能解释为什么看消费链路是正常的,但是还超时。

因为单次消费确实成功了,但是批次消费也确实超时了。

我咧个豆,破案了。

image.png

于是我就想到了两种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第一是改成单条消息消费完立马确认,第二是把批次拉取的数据量改小一点。

第一种方案挺好的,就是性能肯定没有批量那么好,不然你以为 Kafka 的吞吐量能薄纱ActiveMQ这些传统队列。吞吐量都是小事,这个方案胜在可以立马去睡觉了。只需要改一个配置:ack-mode: RECORD

第二种方案是后来提的,其实单单把批次拉取的数据量改小性能提升还不是很明显。不过既然我们都能拿到一批数据了,那多线程安排上就得了。

先改配置,一次只拉取50条 max.poll.records: 50。然后启用线程池处理,完美!

@StreamListener("")
public void consume(List<byte[]> payloads) {

List> futures = payloads.stream().map(bytes -> {
Payload payload = JacksonSnakeCaseUtils.parseJson(new String(bytes), Payload.class);

return CompletableFuture.runAsync(() -> {
// ........
}, batchConsumeExecutor).exceptionally(e -> {
log.error("Thread error {}", bytes, e);
return null;
});
}).collect(Collectors.toList());

try {
// 等待这批消息中的所有任务全部完成
CompletableFuture.allOf(futures.toArray(new CompletableFuture[0])).join();
errorMessage = "OK";
} catch (Exception e) {
errorMessage = "Ex: " + e.getMessage();
} finally {
// ...
}
}


作者:纸仓
来源:juejin.cn/post/7573687816431190026
收起阅读 »

编辑器也有邪修?盘点VS Code邪门/有趣的扩展

VS Code 之所以成为最受欢迎的编辑器之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丰富的扩展生态。本人精选 20 个实用or有趣的 VS Code 扩展,覆盖摸鱼放松,文件管理、代码规范、效率工具等等多个场景,干货满满,下面正片开始:1 看小说漫画:any-reader核心功...
继续阅读 »

VS Code 之所以成为最受欢迎的编辑器之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丰富的扩展生态。本人精选 20 个实用or有趣的 VS Code 扩展,覆盖摸鱼放松,文件管理、代码规范、效率工具等等多个场景,干货满满,下面正片开始:

1 看小说漫画:any-reader

  • 核心功能: 在 VS Code 中阅读小说、文档,支持 TXT/EPUB 格式、章节导航、字体调整。
  • 适用场景:利用碎片时间阅读技术文档或轻小说,避免频繁切换应用。
  • 隐藏技巧:支持自定义快捷键翻页,可设置阅读定时提醒。

any-reader

2 偷偷在状态栏看小说:Thief-Book

  • 核心功能:在状态栏显示小说,支持阅读进度。
  • 适用场景:利用碎片时间阅读技术文档或轻小说,避免频繁切换应用。
  • 隐藏技巧:支持快捷键翻页。

Thief-Book

3 看股票基金期货:韭菜盒子

  • 核心功能
    • 基金实时涨跌,实时数据,支持海外基展示
    • 股票实时涨跌,支持 A 股、港股、美股
    • 期货实时涨跌,支持国内期货
    • 底部状态栏信息
    • 开市自动刷新,节假日关闭轮询
    • 支持升序/降序排序、基金持仓金额升序/降序
    • 基金实时走势图和历史走势图
    • 基金排行榜
    • 基金持仓信息
    • 支持维护持仓成本价,自动计算收益率
    • 基金趋势统计图
    • 基金支持分组展示等等...
  • 注意: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韭菜盒子

4 小霸王

  • 核心功能:一款基于vscode的nes游戏插件,主打本地与远程游戏资源管理,让你在编辑器内就能完成游戏的添加、下载、启动全流程。
  • 不建议上班玩哈!

小霸王

5. JSON 变可视化树图:JSON Crack

  • 核心功能:将 JSON 数据转换为交互式树状可视化图表,支持折叠/展开节点、搜索内容。
  • 适用场景:分析复杂 JSON 结构(如 API 响应、配置文件)、快速定位数据层级。
  • 优势:比原生 JSON 格式化更直观,支持大体积 JSON 数据渲染。

JSON Crack

6. 改变工作区的颜色来快速识别当前项目:Peacock

  • 核心功能:为不同工作区设置独特的颜色主题(标题栏、活动栏颜色),快速区分多个 VS Code 窗口。
  • 适用场景:同时打开多个项目时,通过颜色直观识别当前操作的项目(如生产环境项目用红色,测试环境用绿色)。
  • 个性化选项:支持按项目自动切换颜色,可自定义颜色饱和度和亮度。

Peacock

7. 编码时长统计:Time Master

  • 核心功能:自动记录代码编写时间、文件修改统计,生成每日/每周编程报告,分析编码效率。
  • 适用场景:跟踪项目开发时间、了解自己的编码习惯、评估任务耗时。
  • 特色:支持集成到 VS Code 状态栏实时显示当前编码时长,数据本地存储保护隐私。

Time Master

8. 生成文件夹树结构:file-tree-generator

  • 核心功能:一键生成项目文件夹结构并复制为文本,支持自定义忽略文件和格式。
  • 适用场景:编写 README 文档、项目说明时快速插入目录结构,或向团队展示项目架构。
  • 使用技巧:右键文件夹选择「Generate File Tree」,可通过配置文件自定义输出格式。

file-tree-generator

9. 轻松切换项目:Project Manager

  • 核心功能:快速保存和切换多个项目,支持按标签分类、搜索项目,无需反复通过文件管理器打开文件夹。
  • 适用场景:同时开发多个项目时,减少切换成本;整理常用项目集合。
  • 特色功能:支持从 Git 仓库、本地文件夹导入项目,可配置项目启动命令。

Project Manager

10. 将文件保存到本地历史记录:Local History

  • 核心功能:自动为文件创建本地历史版本,支持对比不同版本差异、恢复误删内容。
  • 适用场景:防止代码意外丢失、追踪文件修改记录、找回被覆盖的代码。
  • 优势:无需依赖 Git,即使未提交的更改也能保存,历史记录默认保留 90 天。

Local History

11. 生成文件头部注释和函数注释:koroFileHeader

  • 核心功能:自动生成文件头部注释(作者、日期、描述等)和函数注释,支持自定义注释模板。
  • 适用场景:统一团队代码注释规范,快速生成符合 JSDoc、JavaDoc 等标准的注释。
  • 高级用法:通过配置文件定义不同语言的注释模板,支持快捷键触发(默认 Ctrl+Alt+i 生成函数注释)。

koroFileHeader

12. 复制 JSON 粘贴为代码:Paste JSON as Code

  • 核心功能:将 JSON 数据粘贴为指定语言的类型定义或实体类(支持 TypeScript、Go、C#、Python 等 20+ 语言)。
  • 适用场景:根据 API 返回的 JSON 结构快速生成接口类型定义,避免手动编写类型。
  • 使用技巧:复制 JSON 后执行命令「Paste JSON as Code」,选择目标语言和变量名即可生成代码。 Paste JSON as Code

13. 把代码块框起来:Blockman - Highlight Nested Code Blocks

  • 核心功能:用彩色边框高亮嵌套的代码块(如函数、循环、条件语句),直观区分代码层级。
  • 适用场景:阅读复杂代码、调试嵌套逻辑时,快速定位代码块边界。
  • 特色:支持自定义边框样式、透明度和颜色,兼容大多数代码主题。

Blockman - Highlight Nested Code Blocks

14. SVG 预览和编辑:SVG Preview

  • 核心功能:在 VS Code 中实时预览 SVG 图片,支持直接编辑 SVG 代码并即时查看效果。
  • 适用场景:前端开发中处理 SVG 图标、调整 SVG 路径、优化 SVG 代码。
  • 特色:支持放大缩小预览、复制 SVG 代码,兼容大多数 SVG 特性。

SVG Preview

15. 程序员鼓励师:Rainbow Fart

  • 核心功能:在编码过程中根据输入的关键字触发语音赞美,例如输入 function 时播放 “写得真棒!”,输入 if 时播放 “逻辑清晰,太厉害了!”。支持多语言语音包(中文、英文等),赞美内容与代码语境关联。
  • 适用场景:单人开发时缓解编码疲劳,增添趣味性;团队协作时活跃开发氛围;新手学习编程时获得正向反馈。
  • 高级功能:支持自定义语音包(可录制个人或团队专属鼓励语音)、配置触发关键字规则、调整音量和触发频率,兼容多种编程语言。
  • 文档:传送门

Rainbow Fart

16. 命名风格转换:Name Transform

  • 核心功能:一键转换变量名、函数名的命名风格,支持 camelCase(小驼峰)、PascalCase(大驼峰)、snake_case(下划线)、kebab-case(短横线)等常见格式的相互转换。
  • 适用场景:接手不同风格的代码时统一命名规范;调用第三方 API 时适配参数命名格式;重构代码时批量修改命名风格。
  • 高级功能:支持选中区域批量转换、配置默认转换规则、自定义命名风格映射表,可集成到右键菜单或快捷键(默认 Alt+Shift+T)快速触发。

Name Transform

17. 代码拼写检查器:Code Spell Checker

  • 核心功能:实时检查代码中的单词拼写错误(如变量名、注释、字符串中的英文单词),通过下划线标记错误,并提供修正建议。
  • 适用场景:避免因拼写错误导致的 Bug(如变量名拼写错误 usre 而非 user);优化代码注释和文档的可读性;英文非母语开发者提升代码规范性。
  • 高级功能:支持添加自定义词典(忽略项目专属术语或缩写)、配置语言规则(支持英语、法语等多语言)、批量修复重复拼写错误,可集成到 CI/CD 流程中进行拼写检查。

Code Spell Checker

18. 自动修改标签名:Auto Rename Tag

  • 核心功能:在 HTML、XML、JSX、Vue 等标记语言中,修改开始标签时自动同步更新对应的结束标签,无需手动修改配对标签。
  • 适用场景:前端开发中修改 HTML/JSX 标签(如将
    改为 时,结束标签
    自动变为 );编辑 XML 配置文件或 Vue 模板时避免标签不匹配问题。
  • 高级功能:支持自定义匹配的标签语言(默认覆盖 HTML、Vue、React 等)、配置标签同步延迟时间、忽略自闭合标签,兼容嵌套标签结构。

Auto Rename Tag

19. 快速调试打印:Console Helper

  • 核心功能:一键生成格式化的调试打印语句(如 console.log()、console.error()),自动填充变量名和上下文信息,支持快捷键快速插入。
  • 适用场景:前端开发中快速添加调试日志;后端开发调试变量值或函数执行流程;临时排查代码逻辑问题时减少重复输入。
  • 高级功能:支持自定义打印模板(如添加时间戳、文件名、行号)、一键注释 / 取消所有打印语句、自动删除冗余打印,兼容 JavaScript、TypeScript、Python 等多种语言。

Console Helper

20. 彩虹括号:Rainbow Brackets

  • 核心功能:为嵌套的括号(圆括号、方括号、花括号)添加不同颜色,增强代码层次感。
  • 适用场景:编写嵌套较深的代码(如 JSON 结构、条件语句、函数嵌套)时,快速识别括号配对关系。
  • 自定义选项:支持调整颜色主题、忽略特定文件类型、配置括号样式。

Rainbow Brackets


如果看了觉得有帮助的,我是鹏多多,欢迎 点赞 关注 评论;

往期文章

个人主页


作者:鹏多多
来源:juejin.cn/post/7536530451461472265
收起阅读 »

我发现很多程序员都不会打日志。。。

你是小阿巴,刚入职的低级程序员,正在开发一个批量导入数据的程序。没想到,程序刚上线,产品经理就跑过来说:小阿巴,用户反馈你的程序有 Bug,刚导入没多久就报错中断了!你赶紧打开服务器,看着比你发量都少的报错信息:你一脸懵逼:只有这点儿信息,我咋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继续阅读 »

你是小阿巴,刚入职的低级程序员,正在开发一个批量导入数据的程序。

没想到,程序刚上线,产品经理就跑过来说:小阿巴,用户反馈你的程序有 Bug,刚导入没多久就报错中断了!

你赶紧打开服务器,看着比你发量都少的报错信息:

你一脸懵逼:只有这点儿信息,我咋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啊?!

你只能硬着头皮让产品经理找用户要数据,然后一条条测试,看看是哪条数据出了问题……

原本大好的摸鱼时光,就这样无了。

这时,你的导师鱼皮走了过来,问道:小阿巴,你是持矢了么?脸色这么难看?

你无奈地说:皮哥,刚才线上出了个 bug,我花了 8 个小时才定位到问题……

鱼皮皱了皱眉:这么久?你没打日志吗?

你很是疑惑:谁是日志?为什么要打它?

鱼皮叹了口气:唉,难怪你要花这么久…… 来,我教你打日志!

⭐️ 本文对应视频版:bilibili.com/video/BV1K7…

什么是日志?

鱼皮打开电脑,给你看了一段代码:

@Slf4j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 {
   public void batchImport(List userList) {
       log.info("开始批量导入用户,总数:{}", userList.size());
       
       int successCount = 0;
       int failCount = 0;
       
       for (UserDTO userDTO : userList) {
           try {
               log.info("正在导入用户:{}", userDTO.getUsername());
               validateUser(userDTO);
               saveUser(userDTO);
               successCount++;
               log.info("用户 {} 导入成功", userDTO.getUsername());
          } catch (Exception e) {
               failCount++;
               log.error("用户 {} 导入失败,原因:{}", userDTO.getUsername(), e.getMessage(), e);
          }
      }
       
       log.info("批量导入完成,成功:{},失败:{}", successCount, failCount);
  }
}

你看着代码里的 log.infolog.error,疑惑地问:这些 log 是干什么的?

鱼皮:这就是打日志。日志用来记录程序运行时的状态和信息,这样当系统出现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日志快速定位问题。

你若有所思:哦?还可以这样!如果当初我的代码里有这些日志,一眼就定位到问题了…… 那我应该怎么打日志?用什么技术呢?

怎么打日志?

鱼皮:每种编程语言都有很多日志框架和工具库,比如 Java 可以选用 Log4j 2、Logback 等等。咱们公司用的是 Spring Boot,它默认集成了 Logback 日志框架,你直接用就行,不用再引入额外的库了~

日志框架的使用非常简单,先获取到 Logger 日志对象。

1)方法 1:通过 LoggerFactory 手动获取 Logger 日志对象:

public class MyService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gger logger = LoggerFactory.getLogger(MyService.class);
}

2)方法 2:使用 this.getClass 获取当前类的类型,来创建 Logger 对象:

public class MyService {
   private final Logger logger = LoggerFactory.getLogger(this.getClass());
}

然后调用 logger.xxx(比如 logger.info)就能输出日志了。

public class MyService {
   private final Logger logger = LoggerFactory.getLogger(this.getClass());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logger.info("执行了一些操作");
  }
}

效果如图:

小阿巴:啊,每个需要打日志的类都要加上这行代码么?

鱼皮:还有更简单的方式,使用 Lombok 工具库提供的 @Slf4j 注解,可以自动为当前类生成日志对象,不用手动定义啦。

@Slf4j
public class MyService {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log.info("执行了一些操作");
  }
}

上面的代码等同于 “自动为当前类生成日志对象”:

private static final org.slf4j.Logger log = 
   org.slf4j.LoggerFactory.getLogger(MyService.class);

你咧嘴一笑:这个好,爽爽爽!

等等,不对,我直接用 Java 自带的 System.out.println 不也能输出信息么?何必多此一举?

System.out.println("开始导入用户" + user.getUsername());

鱼皮摇了摇头:千万别这么干!

首先,System.out.println 是一个同步方法,每次调用都会导致耗时的 I/O 操作,频繁调用会影响程序的性能。

而且它只能输出信息到控制台,不能灵活控制输出位置、输出格式、输出时机等等。比如你现在想看三天前的日志,System.out.println 的输出早就被刷没了,你还得浪费时间找半天。

你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那使用日志框架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鱼皮点点头:没错,日志框架提供了丰富的打日志方法,还可以通过修改日志配置文件来随心所欲地调教日志,比如把日志同时输出到控制台和文件中、设置日志格式、控制日志级别等等。

在下苦心研究日志多年,沉淀了打日志的 8 大邪修秘法,先传授你 2 招最基础的吧。

打日志的 8 大最佳实践

1、合理选择日志级别

第一招,日志分级。

你好奇道:日志还有级别?苹果日志、安卓日志?

鱼皮给了你一巴掌:可不要乱说,日志的级别是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划分的。

其中 DEBUG、INFO、WARN 和 ERROR 用的最多。

  • 调试用的详细信息用 DEBUG
  • 正常的业务流程用 INFO
  • 可能有问题但不影响主流程的用 WARN
  • 出现异常或错误的用 ERROR
log.debug("用户对象的详细信息:{}", userDTO);  // 调试信息
log.info("用户 {} 开始导入", username);  // 正常流程信息
log.warn("用户 {} 的邮箱格式可疑,但仍然导入", username);  // 警告信息
log.error("用户 {} 导入失败", username, e);  // 错误信息

你挠了挠头:俺直接全用 DEBUG 不行么?

鱼皮摇了摇头:如果所有信息都用同一级别,那出了问题时,你怎么快速找到错误信息?

在生产环境,我们通常会把日志级别调高(比如 INFO 或 WARN),这样 DEBUG 级别的日志就不会输出了,防止重要信息被无用日志淹没。

你点点头:俺明白了,不同的场景用不同的级别!

2、正确记录日志信息

鱼皮:没错,下面教你第二招。你注意到我刚才写的日志里有一对大括号 {} 吗?

log.info("用户 {} 开始导入", username);

你回忆了一下:对哦,那是啥啊?

鱼皮:这叫参数化日志。{} 是一个占位符,日志框架会在运行时自动把后面的参数值替换进去。

你挠了挠头:我直接用字符串拼接不行吗?

log.info("用户 " + username + " 开始导入");

鱼皮摇摇头:不推荐。因为字符串拼接是在调用 log 方法之前就执行的,即使这条日志最终不被输出,字符串拼接操作还是会执行,白白浪费性能。

你点点头:确实,而且参数化日志比字符串拼接看起来舒服~

鱼皮:没错。而且当你要输出异常信息时,也可以使用参数化日志:

try {
   // 业务逻辑
catch (Exception e) {
   log.error("用户 {} 导入失败", username, e);  // 注意这个 e
}

这样日志框架会同时记录上下文信息和完整的异常堆栈信息,便于排查问题。

你抱拳:学会了,我这就去打日志!

3、把控时机和内容

很快,你给批量导入程序的代码加上了日志:

@Slf4j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 {
   public BatchImportResult batchImport(List userList) {
       log.info("开始批量导入用户,总数:{}", userList.size());
       int successCount = 0;
       int failCount = 0;
       for (UserDTO userDTO : userList) {
           try {
               log.info("正在导入用户:{}", userDTO.getUsername());   
               // 校验用户名
               if (StringUtils.isBlank(userDTO.getUsername())) {
                   throw new BusinessException("用户名不能为空");
              }
               // 保存用户
               saveUser(userDTO);
               successCount++;
               log.info("用户 {} 导入成功", userDTO.getUsername());
          } catch (Exception e) {
               failCount++;
               log.error("用户 {} 导入失败,原因:{}", userDTO.getUsername(), e.getMessage(), e);
          }
      }
       log.info("批量导入完成,成功:{},失败:{}", successCount, failCount);
       return new BatchImportResult(successCount, failCount);
  }
}

光做这点还不够,你还翻出了之前的屎山代码,想给每个文件都打打日志。

但打着打着,你就不耐烦了:每段代码都要打日志,好累啊!但是不打日志又怕出问题,怎么办才好?

鱼皮笑道:好问题,这就是我要教你的第三招 —— 把握打日志的时机。

对于重要的业务功能,我建议采用防御性编程,先多多打日志。比如在方法代码的入口和出口记录参数和返回值、在每个关键步骤记录执行状态,而不是等出了问题无法排查的时候才追悔莫及。之后可以再慢慢移除掉不需要的日志。

你叹了口气:这我知道,但每个方法都打日志,工作量太大,都影响我摸鱼了!

鱼皮:别担心,你可以利用 AOP 切面编程,自动给每个业务方法的执行前后添加日志,这样就不会错过任何一次调用信息了。

你双眼放光:这个好,爽爽爽!

鱼皮:不过这样做也有一个缺点,注意不要在日志中记录了敏感信息,比如用户密码。万一你的日志不小心泄露出去,就相当于泄露了大量用户的信息。

你拍拍胸脯:必须的!

4、控制日志输出量

一个星期后,产品经理又来找你了:小阿巴,你的批量导入功能又报错啦!而且怎么感觉程序变慢了?

你完全不慌,淡定地打开服务器的日志文件。结果瞬间呆住了……

好家伙,满屏都是密密麻麻的日志,这可怎么看啊?!

鱼皮看了看你的代码,摇了摇头:你现在每导入一条数据都要打一些日志,如果用户导入 10 万条数据,那就是几十万条日志!不仅刷屏,还会影响性能。

你有点委屈:不是你让我多打日志的么?那我应该怎么办?

鱼皮:你需要控制日志的输出量。

1)可以添加条件来控制,比如每处理 100 条数据时才记录一次:

if ((i + 1) % 100 == 0) {
   log.info("批量导入进度:{}/{}", i + 1, userList.size());
}

2)或者在循环中利用 StringBuilder 进行字符串拼接,循环结束后统一输出:

StringBuilder logBuilder = new StringBuilder("处理结果:");
for (UserDTO userDTO : userList) {
   processUser(userDTO);
   logBuilder.append(String.format("成功[ID=%s], ", userDTO.getId()));
}
log.info(logBuilder.toString());

3)还可以通过修改日志配置文件,过滤掉特定级别的日志,防止日志刷屏:

<appender name="FILE" class="ch.qos.logback.core.FileAppender">
   <file>logs/app.logfile>
   
   <filter class="ch.qos.logback.classic.filter.ThresholdFilter">
       <level>INFOlevel>
   filter>
appender>

5、统一日志格式

你开心了:好耶,这样就不会刷屏了!但是感觉有时候日志很杂很乱,尤其是我想看某一个请求相关的日志时,总是被其他的日志干扰,怎么办?

鱼皮:好问题,可以在日志配置文件中定义统一的日志格式,包含时间戳、线程名称、日志级别、类名、方法名、具体内容等关键信息。


<appender name="CONSOLE" class="ch.qos.logback.core.ConsoleAppender">
   <encoder>
       
       <pattern>%d{yyyy-MM-dd HH:mm:ss.SSS} [%thread] %-5level %logger{36} - %msg%npattern>
   encoder>
appender>

这样输出的日志更整齐易读:

此外,你还可以通过 MDC(Mapped Diagnostic Context)给日志添加额外的上下文信息,比如请求 ID、用户 ID 等,方便追踪。

在 Java 代码中,可以为 MDC 设置属性值:

@PostMapping("/user/import")
public Result importUsers(@RequestBody UserImportRequest request) {
   // 1. 设置 MDC 上下文信息
   MDC.put("requestId"generateRequestId());
   MDC.put("userId", String.valueOf(request.getUserId()));
   try {
       log.info("用户请求处理完成");      
       // 执行具体业务逻辑
       userService.batchImport(request.getUserList());     
       return Result.success();
  } finally {
       // 2. 及时清理MDC(重要!)
       MDC.clear();
  }
}

然后在日志配置文件中就可以使用这些值了:

<appender name="FILE" class="ch.qos.logback.core.rolling.RollingFileAppender">
   <encoder>
       
       <pattern>%d{yyyy-MM-dd HH:mm:ss.SSS} [%thread] %-5level %logger{36} - [%X{requestId}] [%X{userId}] %msg%npattern>
   encoder>
appender>

这样,每个请求、每个用户的操作一目了然。

6、使用异步日志

你又开心了:这样打出来的日志,确实舒服,爽爽爽!但是我打日志越多,是不是程序就会更慢呢?有没有办法能优化一下?

鱼皮:当然有,可以使用 异步日志

正常情况下,你调用 log.info() 打日志时,程序会立刻把日志写入文件,这个过程是同步的,会阻塞当前线程。而异步日志会把写日志的操作放到另一个线程里去做,不会阻塞主线程,性能更好。

你眼睛一亮:这么厉害?怎么开启?

鱼皮:很简单,只需要修改一下配置文件:

<appender name="ASYNC" class="ch.qos.logback.classic.AsyncAppender">
   <queueSize>512queueSize>  
   <discardingThreshold>0discardingThreshold>  
   <neverBlock>falseneverBlock>  
   <appender-ref ref="FILE" />  
appender>
<root level="INFO">
   <appender-ref ref="ASYNC" />
root>

不过异步日志也有缺点,如果程序突然崩溃,缓冲区中还没来得及写入文件的日志可能会丢失。

所以要权衡一下,看你的系统更注重性能还是日志的完整性。

你想了想:我们的程序对性能要求比较高,偶尔丢几条日志问题不大,那我就用异步日志吧。

7、日志管理

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你混的很舒服,有 Bug 都能很快发现。

你甚至觉得 Bug 太少、工作没什么激情,所以没事儿就跟新来的实习生阿坤吹吹牛皮:你知道日志么?我可会打它了!

直到有一天,运维小哥突然跑过来:阿巴阿巴,服务器挂了!你快去看看!

你连忙登录服务器,发现服务器的硬盘爆满了,没法写入新数据。

你查了一下,发现日志文件竟然占了 200GB 的空间!

你汗流浃背了,正在考虑怎么甩锅,结果阿坤突然鸡叫起来:阿巴 giegie,你的日志文件是不是从来没清理过?

你尴尬地倒了个立,这样眼泪就不会留下来。

鱼皮叹了口气:这就是我要教你的下一招 —— 日志管理。

你好奇道:怎么管理?我每天登服务器删掉一些历史文件?

鱼皮:人工操作也太麻烦了,我们可以通过修改日志配置文件,让框架帮忙管理日志。

首先设置日志的滚动策略,可以根据文件大小和日期,自动对日志文件进行切分。

<rollingPolicy class="ch.qos.logback.core.rolling.SizeAndTimeBasedRollingPolicy">
   <fileNamePattern>logs/app-%d{yyyy-MM-dd}.%i.logfileNamePattern>
   <maxFileSize>10MBmaxFileSize>
   <maxHistory>30maxHistory>
rollingPolicy>

这样配置后,每天会创建一个新的日志文件(比如 app-2025-10-23.0.log),如果日志文件大小超过 10MB 就再创建一个(比如 app-2025-10-23.1.log),并且只保留最近 30 天的日志。

还可以开启日志压缩功能,进一步节省磁盘空间:

<rollingPolicy class="ch.qos.logback.core.rolling.SizeAndTimeBasedRollingPolicy">
   
   <fileNamePattern>logs/app-%d{yyyy-MM-dd}.log.gzfileNamePattern>
rollingPolicy>

你有些激动:吼吼,这样我们就可以按照天数更快地查看日志,服务器硬盘也有救啦!

8、集成日志收集系统

两年后,你负责的项目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大型的分布式系统,有好几十个微服务。

如今,每次排查问题你都要登录到不同的服务器上查看日志,非常麻烦。而且有些请求的调用链路很长,你得登录好几台服务器、看好几个服务的日志,才能追踪到一个请求的完整调用过程。

你简直要疯了!

于是你找到鱼皮求助:现在查日志太麻烦了,当年你还有一招没有教我,现在是不是……

鱼皮点点头:嗯,对于分布式系统,就必须要用专业的日志收集系统了,比如很流行的 ELK。

你好奇:ELK 是啥?伊拉克?

阿坤抢答道:我知道,就是 Elasticsearch + Logstash + Kibana 这套组合。

简单来说,Logstash 负责收集各个服务的日志,然后发送给 Elasticsearch 存储和索引,最后通过 Kibana 提供一个可视化的界面。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方便地集中搜索、查看、分析日志。

你惊讶了:原来日志还能这么玩,以后我所有的项目都要用 ELK!

鱼皮摆摆手:不过 ELK 的搭建和运维成本比较高,对于小团队来说可能有点重,还是要按需采用啊。

结局

至此,你已经掌握了打日志的核心秘法。

只是你很疑惑,为何那阿坤竟对日志系统如此熟悉?

阿坤苦笑道:我本来就是日志管理大师,可惜我上家公司的同事从来不打日志,所以我把他们暴打了一顿后跑路了。

阿巴 giegie 你要记住,日志不是写给机器看的,是写给未来的你和你的队友看的!

你要是以后不打日志,我就打你!

更多

💻 编程学习交流:编程导航 📃 简历快速制作:老鱼简历 ✏️ 面试刷题神器:面试鸭


作者:程序员鱼皮
来源:juejin.cn/post/7569159131819753510
收起阅读 »

网页版微信来了!无需下载安装客户端!

大家好,我是 Java陈序员。你是否遇到过:在公共电脑上想临时用微信却担心账号安全,服务器或 Linux 系统上找不到合适的微信客户端,或者想在多个设备上便捷访问微信却受限于安装环境?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超实用的开源项目,让你通过浏览器就能轻松使用微...
继续阅读 »

大家好,我是 Java陈序员

你是否遇到过:在公共电脑上想临时用微信却担心账号安全,服务器或 Linux 系统上找不到合适的微信客户端,或者想在多个设备上便捷访问微信却受限于安装环境?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超实用的开源项目,让你通过浏览器就能轻松使用微信,无需在本地安装客户端!

项目介绍

wechat-selkies —— 基于 Docker 的微信/QQ Linux 客户端,将官方微信/QQ Linux 客户端封装在容器中,借助 Selkies WebRTC 技术,实现了通过浏览器直接访问使用。

功能特色

  • 浏览器访问:通过 Web 浏览器直接使用微信,无需本地安装
  • Docker化部署:简单的容器化部署,环境隔离
  • 数据持久化:支持配置和聊天记录持久化存储
  • 中文支持:完整的中文字体和本地化支持,支持本地中文输入法
  • 图片复制:支持通过侧边栏面板开启图片复制
  • 文件传输:支持通过侧边栏面板进行文件传输
  • AMD64和ARM64架构支持:兼容主流CPU架构
  • 硬件加速:可选的 GPU 硬件加速支持
  • 窗口切换器:左上角增加切换悬浮窗,方便切换到后台窗口,为后续添加其它功能做基础
  • 自动启动:可配置自动启动微信和QQ客户端(可选)

技术栈

  • 基础镜像ghcr.io/linuxserver/baseimage-selkies:ubuntunoble
  • 微信客户端:官方微信 Linux 版本
  • Web 技术:Selkies WebRTC
  • 容器化:Docker + Docker Compose

安装部署

环境要求

  • Docker
  • Docker Compose
  • 支持 WebRTC 的现代浏览器(Chrome、Firefox、Safari 等)

Docker 部署

1、拉取镜像

# GitHub Container Registry 镜像
docker pull ghcr.io/nickrunning/wechat-selkies:latest

# Docker Hub 镜像
docker pull ghcr.io/nickrunning/wechat-selkies:latest

2、创建挂载目录

mkdir -p /data/software/wechat/conf

3、运行容器

docker run -it -d \
-p 3000:3000 \
-p 3001:3001 \
-v /data/software/wechat/conf:/config \
--device /dev/dri:/dev/dri \
nickrunning/wechat-selkies:latest

4、容器运行成功后,浏览器访问

# HTTP
http://{ip/域名}:3000

# HTTPS
https://{ip/域名}:3001

注意:映射 3000 端口用于 HTTP 访问,3001 端口用于 HTTPS 访问,建议使用 HTTPS.

Docker Compose 部署

1、创建项目目录并进入

mkdir -p /data/software/wechat-selkies
cd /data/software/wechat-selkies

2、创建 docker-compose.yaml 文件

 services:
wechat-selkies:
image: nickrunning/wechat-selkies:latest # or ghcr.io/nickrunning/wechat-selkies:latest
container_name: wechat-selkies
ports:
- "3000:3000" # http port
- "3001:3001" # https port
restart: unless-stopped
volumes:
- ./config:/config
devices:
- /dev/dri:/dev/dri # optional, for hardware acceleration
environment:
- PUID=1000 # user ID
- PGID=100 # group ID
- TZ=Asia/Shanghai # timezone
- LC_ALL=zh_CN.UTF-8 # locale
- AUTO_START_WECHAT=true # default is true
- AUTO_START_QQ=false # default is false
# - CUSTOM_USER= # recommended to set a custom user name
# - PASSWORD= # recommended to set a password for selkies web ui

3、启动服务

docker-compose up -d

4、运行成功后,浏览器访问

# HTTP
http://{ip/域名}:3000

# HTTPS
https://{ip/域名}:3001

源码部署

1、克隆或下载项目源码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nickrunning/wechat-selkies.git
cd wechat-selkies

2、启动服务

docker-compose up -d

3、运行成功后,浏览器访问

# HTTP
http://{ip/域名}:3000

# HTTPS
https://{ip/域名}:3001

配置说明

在 docker-compose.yml 中可以配置以下环境变量:

变量名默认值说明
TITLEWeChat SelkiesWeb UI 标题
PUID1000用户 ID
PGID100组 ID
TZAsia/Shanghai时区设置
LC_ALLzh_CN.UTF-8语言环境
CUSTOM_USER-自定义用户名(推荐设置)
PASSWORD-Web UI 访问密码(推荐设置)
AUTO_START_WECHATtrue是否自动启动微信客户端
AUTO_START_QQfalse是否自动启动 QQ 客户端

功能体验

wechat-selkies 部署成功后,即可通过浏览器访问。

1、打开地址后,需要使用手机微信进行扫码登录

2、扫码登录成功后,即可开始使用

3、同时支持暗黑主题模式

4、QQ 同样也需要进行扫码登录或者使用账密登录

5、登录成功后,即可开始使用

如果你想在 Linux 系统使用微信或者想随时随地便捷使用微信,不妨试试 wechat-selkies, 可以使用 Docker 快速地部署在服务器上,快去试试吧~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nickrunning/wechat-selkies

最后

推荐的开源项目已经收录到 GitHub 项目,欢迎 Star

https://github.com/chenyl8848/great-open-source-project

或者访问网站,进行在线浏览:

https://chencoding.top:8090/#/

大家的点赞、收藏和评论都是对作者的支持,如文章对你有帮助还请点赞转发支持下,谢谢!



作者:Java陈序员
来源:juejin.cn/post/7572921387746377734
收起阅读 »

我天,Java 已沦为老四。。

略想了一下才发现,自己好像有大半年都没有关注过 TIOBE 社区了。TIOBE 编程社区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是一个查看各种编程语言流行程度和趋势的社区,每个月都有榜单更新,每年也会有年度榜单和总结出炉。昨晚在家整理浏览器收藏夹时,才想起了 TIOBE ...
继续阅读 »

略想了一下才发现,自己好像有大半年都没有关注过 TIOBE 社区了。

TIOBE 编程社区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是一个查看各种编程语言流行程度和趋势的社区,每个月都有榜单更新,每年也会有年度榜单和总结出炉。

昨晚在家整理浏览器收藏夹时,才想起了 TIOBE 社区,于是打开看了一眼最近的 TIOBE 编程语言社区指数

没想到,Java 居然已经跌出前三了,并且和第一名 Python 的差距也进一步拉开到了近 18%。

回想起几年前,Java 曾是何等地风光。

各种基于 Java 技术栈所打造的 Web 后端、互联网服务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中坚力量,同时以 Java 开发为主的后端岗位也是无数求职者们竞相选择的目标。

然而这才过去几年,如今的 Java 似乎也没有了当年那种无与争锋的强劲势头,由此可见 AI 领域的持续进化和繁荣对它的冲击到底有多大。

用数据说话最有说服力。

拉了一下最近这二十多年来 Java 的 TIOBE 社区指数变化趋势看了看,情况似乎不容客观。

可以明显看到的是一个:呈震荡式下降的趋势

Java语言的TIOBE社区指数变化

现如今,Java 日常跌出前三已经成为了常态,并且和常居榜首的 Python 的差距也是越拉越大了。

在目前最新发布的 TIOBE Index 榜单中排名前十的编程语言分别是:

  • Python
  • C++
  • C
  • Java
  • C#
  • JavaScript
  • Visual Basic
  • Go
  • Perl
  • Delphi/Object Pascal

其中 Python 可谓是一骑绝尘,与排名第二的 C++ 甚至拉开了近 17% 的差距,呈现了断崖式领先的格局。

不愧是 AI 领域当仁不让的“宠儿”,这势头其他编程语言简直是望尘莫及!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就是 C 语言。

最近这几个月 C 语言的 TIOBE Index Ratings 比率一直在回升,这说明其生命力还是非常繁荣的,这对于一个已经诞生 50 多年的编程语言来说,着实不易。

C 语言于上个世纪 70 年代初诞生于贝尔实验室,由丹尼斯·里奇(Dennis MacAlistair Ritchie)以肯·汤普森(Kenneth Lane Thompson)所设计的 B 语言为基础改进发展而来的。

C语言之父:丹尼斯·里奇

就像之前 TIOBE 社区上所描述的,这可能主要和当下物联网(IoT)技术的发展繁荣,以及和当今发布的大量小型智能设备有关。毕竟 C 语言运行于这些对性能有着苛刻要求的小型设备时,性能依然是最出色的。

说到底,编程语言本身并没有所谓的优劣之分,只有合适的应用场景与项目需求

按照官方的说法,TIOBE 榜单编程语言指数的计算和主流搜索引擎上不同编程语言的搜索命中数是有关的,所以某一程度上来说,可以反映出某个编程语言的热门程度(流行程度、受关注程度)。

而通过观察一个时间跨度范围内的 TIOBE 指数变化,则可以一定程度上看出某个编程语言的发展趋势,这对于学习者来说,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Java:我啥场面没见过

曾经的 Java 可谓是互联网时代不可或缺的存在。早几年的 Java 曲线一直处于高位游走,彼时的 Java 正是构成当下互联网生态繁荣的重要编程语言,无数的 Web 后端、互联网服务,甚至是移动端开发等等都是 Java 的擅长领域。

而如今随着 AI 领域的发展和繁荣,曾经的扛把子如今似乎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C语言:我厉兵秣马

流水的语言,铁打的 C。

C 语言总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经典编程语言,同时也是为数不多总能闯进榜单前三的经典编程语言。

自诞生之日起,C 语言就凭借其灵活性、细粒度和高性能等特性获得了无可替代的位置,就像上文说的,随着如今的万物互联的物联网(IoT)领域的兴起,C 语言地位依然很稳。

C++:我稳中求进

C++ 的确是一门强大的语言,但语言本身的包袱也的确是不小,而且最近这几年的指数趋势稳中求进,加油吧老大哥。

Python:我逆流而上

当别的编程语言都在震荡甚至下跌之时,Python 这几年却强势上扬,这主要和当下的数据科学、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科学领域的繁荣有着很大的关系。

PHP:我现在有点慌

PHP:我不管,我才是世界上最好的编程语言,不接受反驳(手动doge)。


好了,那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分享了,感谢大家的阅读,我们下篇见。

注:本文在GitHub开源仓库「编程之路」 github.com/rd2coding/R… 中已经收录,里面有我整理的6大编程方向(岗位)的自学路线+知识点大梳理、面试考点、我的简历、几本硬核pdf笔记,以及程序员生活和感悟,欢迎star。


作者:CodeSheep
来源:juejin.cn/post/7540497727161417766
收起阅读 »

线程池中的坑:线程数配置不当导致任务堆积与拒绝策略失效

“线程池我不是早就会了吗?corePoolSize、maxPoolSize、queueSize 都能背下来!”—— 真正出事故的时候你就知道,配置这仨数,坑多得跟高考数学题一样。一、线上事故复盘:任务全卡死,日志一片寂静几个月前有个定时任务服务,凌晨会并发处理...
继续阅读 »

“线程池我不是早就会了吗?corePoolSize、maxPoolSize、queueSize 都能背下来!”

—— 真正出事故的时候你就知道,配置这仨数,坑多得跟高考数学题一样。


一、线上事故复盘:任务全卡死,日志一片寂静

几个月前有个定时任务服务,凌晨会并发处理上千个文件。按理说线程池能轻松抗住。
结果那天凌晨,监控报警:任务积压 5 万条,机器 CPU 却只有 3%!

去看线程 dump:


pool-1-thread-1 waiting on queue.take()
pool-1-thread-2 waiting on queue.take()
...

线程都在等任务,但任务明明在队列里!

当时线程池配置如下:

new ThreadPoolExecutor(
5,
10,
60L, TimeUnit.SECONDS,
new LinkedBlockingQueue<>(10000),
new ThreadPoolExecutor.AbortPolicy()
);

看起来没毛病对吧?
实际结果是:拒绝策略从未生效、maxPoolSize 永远没机会触发。


二、真相:线程池参数不是你想的那样配的

要理解问题,得先知道 ThreadPoolExecutor 的任务提交流程。

任务提交 → 核心线程是否满?
↓ 否 → 新建核心线程
↓ 是 → 队列是否满?
↓ 否 → 放入队列等待
↓ 是 → 是否小于最大线程数?
↓ 是 → 创建非核心线程
↓ 否 → 拒绝策略触发

也就是说:
只要队列没满,线程池就不会创建非核心线程。

所以:

  • 你的 corePoolSize = 5
  • 队列能放 10000 个任务;
  • maxPoolSize = 10 永远不会触发;
  • 线程永远就那 5 个在干活;
  • 队列里的任务越堆越多,拒绝策略永远“假死”。

三、踩坑场景实录

场景错误配置结果
高频接口异步任务LinkedBlockingQueue<>(10000)队列太大 → 拒绝策略形同虚设
IO密集型任务核心线程过少(如5)CPU空闲但任务堆积
CPU密集型任务核心线程过多(如50)上下文切换浪费CPU
线程池共用多个模块共用一个 pool某任务阻塞导致全局“死锁”

四、正确配置姿势(我现在都这么配)

思路很简单:

小队列 + 合理核心数 + 合理拒绝策略
而不是 “大队列 + 盲目扩大线程数”。

例如 CPU 密集型任务:

int cores = Runtime.getRuntime().availableProcessors();
ThreadPoolExecutor executor = new ThreadPoolExecutor(
cores + 1,
cores + 1,
0L, TimeUnit.MILLISECONDS,
new LinkedBlockingQueue<>(100),
new ThreadPoolExecutor.CallerRunsPolicy()
);

IO 密集型任务:

int cores = Runtime.getRuntime().availableProcessors();
ThreadPoolExecutor executor = new ThreadPoolExecutor(
cores * 2,
cores * 4,
60L, TimeUnit.SECONDS,
new LinkedBlockingQueue<>(200),
new ThreadPoolExecutor.CallerRunsPolicy()
);

关键思想:

  • 宁可拒绝,也不要堆积。
  • 拒绝意味着“系统过载”,堆积意味着“慢性自杀”。

五、拒绝策略的“假死”与自定义方案

内置的 4 种拒绝策略:

  • AbortPolicy:直接抛异常(最安全)
  • CallerRunsPolicy:调用方线程执行(可限流)
  • DiscardPolicy:悄悄丢弃任务(最危险)
  • DiscardOldestPolicy:丢最老的(仍可能乱序)

如果你想更智能一点,可以自定义:

new ThreadPoolExecutor.AbortPolicy()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jectedExecution(Runnable r, ThreadPoolExecutor e) {
log.warn("任务被拒绝,当前队列:{}", e.getQueue().size());
// 可以上报监控 / 发报警
}
};

六、监控才是救命稻草

别等到队列堆积了才发现问题。
我建议给线程池加实时监控,比如: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 monitor = Executors.newScheduledThreadPool(1);
monitor.scheduleAtFixedRate(() -> {
log.info("PoolSize={}, Active={}, QueueSize={}",
executor.getPoolSize(),
executor.getActiveCount(),
executor.getQueue().size());
}, 0, 5, TimeUnit.SECONDS);

这样你能第一时间看到线程数没涨、队列在爆


🧠 七、总结(踩坑后记)

项目错误思路正确思路
corePoolSize设太小根据 CPU/I/O 特性动态计算
queueCapacity设太大保持小容量以触发拒绝策略
maxPoolSize没触发仅当队列满后才会启用
拒绝策略默认 Abort建议自定义/限流处理
监控没有定期打印状态日志

最后一句话:

“线程池是救命的工具,用不好就变慢性毒药。”


✍️ 写在最后

如果你看到这里,不妨想想自己的系统里有多少个 newFixedThreadPool、多少个默认 LinkedBlockingQueue 没有限制大小。
你以为是“优化”,其实是定时炸弹。


作者:菜鸟的迷茫
来源:juejin.cn/post/7566476530500223003
收起阅读 »

Elasticsearch 避坑指南:我在项目中总结的 14 条实用经验

刚开始接触 Elasticsearch 时,我觉得它就像个黑盒子——数据往里一扔,查询语句一写,结果就出来了。直到负责公司核心业务的搜索模块后,我才发现这个黑盒子里面藏着无数需要注意的细节。今天就把我在实际项目中积累的 ES 使用经验分享给大家,主要从索引设计...
继续阅读 »

刚开始接触 Elasticsearch 时,我觉得它就像个黑盒子——数据往里一扔,查询语句一写,结果就出来了。直到负责公司核心业务的搜索模块后,我才发现这个黑盒子里面藏着无数需要注意的细节。


今天就把我在实际项目中积累的 ES 使用经验分享给大家,主要从索引设计字段类型查询优化集群管理架构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

20251102-4.jpg

索引设计:从基础到进阶

1. 索引别名(alias):为变更留条后路

刚开始做项目时,我习惯直接用索引名。直到有一次需要修改字段类型,才发现 ES 不支持直接修改映射,也不支持修改主分片数,必须重建索引。(**新增字段是可以的)

解决方案很简单:使用索引别名。业务代码中永远使用别名,重建索引时只需要切换别名的指向,整个过程用户无感知。

这就好比给索引起了个"外号",里面怎么换内容都不影响外面的人称呼它。

2. Routing 路由:让查询更精准

在做 SaaS 电商系统时,我发现查询某个商家的订单数据特别慢。原来,默认情况下ES根据文档ID的哈希值分配分片,导致同一个商家的数据分散在不同分片上。

优化方案:使用商家 ID 作为 routing key,存储和查询数据时指定routing key。这样,同一个商家的所有数据都会存储在同一个分片上。

效果对比

  • 优化前:查询要扫描所有分片(比如3个分片都要查)
  • 优化后:只需要查1个分片
  • 结果:查询速度直接翻倍,资源消耗还更少

3. 分片拆分:应对数据增长

当单个索引数据量持续增长时,单纯增加分片数并不是最佳方案。

我的经验是

  • 业务索引:单个分片控制在 10-30GB
  • 搜索索引:10GB 以内更合适
  • 日志索引:可以放宽到 20-50GB

对于 SaaS 系统,ES单索引数据较大,且存在“超级大商户”,导致数据倾斜严重时,可以按商家ID%64取模进行索引拆分,比如 orders_001 到 orders_064,每个索引包含部分商家的数据,然后再根据商户ID指定routing key。

请根据业务数据量业务要求,选择最适合的分片拆分规则 和routing key路由算法,同时不要因为拆分不合理,导致ES节点中存在大量分片。

ES默认单节点分片最大值为1000(7.0版本后),可以参考ES官方建议,堆内存分片数量维持大约1:20的比例


字段类型:选择比努力重要

4. Text vs Keyword: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

曾经有个坑:用户手机号用 text 类型存储,结果搜索完整的手机号却搜不到。原来 text 类型会被分词,13800138000 可能被拆成 13800138000 等片段。

正确做法

  • 需要分词搜索的用 text(如商品描述)
  • 需要精确匹配的用 keyword(如订单号、手机号),适合 term、terms 等精确查询
  • 效果:keyword 类型的 term 查询速度更快,存储空间更小

5. 多字段映射(multi-fields):按需使用不浪费

ES 默认会为 text 字段创建 keyword 子字段,但这并不总是必要的。

我的选择

  • 确定字段需要精确匹配和聚合时:启用 multi-fields
  • 只用于全文搜索时:禁用 multi-fields
  • 好处:节省存储空间,提升写入速度

6. 排序字段:选对类型提升性能

用 keyword 字段做数值排序是个常见误区。比如价格排序,100 会排在 99 前面,因为它是按字符串顺序比较的。

推荐做法

  • 数值排序:用 long、integer 类型
  • 时间排序:用 date 类型
  • 提升效果:排序速度提升明显,内存占用也更少

查询优化:平衡速度与精度

7. 模糊查询:了解正确的打开方式

在 ES 7.9 之前wildcard 查询是个性能陷阱。它基于正则表达式引擎,前导通配符会导致全量词项扫描。

现在的方案

  • ES7.9+:使用 wildcard 字段类型
  • 优势:底层使用优化的 n-gram + 二进制 doc value 机制,性能提升显著

提示:ES7.9前后版本wildcard的具体介绍,可以参考我的上一篇文章

《与产品经理的“模糊”对决:Elasticsearch实现MySQL LIKE '%xxx%'》

8. 分页查询:避免深度分页的坑

产品经理曾要求实现"无限滚动",我展示了深度分页的性能数据后,大家达成共识:业务层面避免深度分页才是根本解决方案。就像淘宝、Google 这样的大厂,也都对分页做了限制,这不仅是技术考量,更是用户体验的最优选择。

技术方案(仅在确实无法避免时考虑):

  • 浅分页:使用 from/size,适合前几页的常规分页
  • Scroll:适合大数据量导出,但需要维护 scroll_id 和历史快照,对服务器资源消耗较大
  • search_after:基于上一页最后一条记录进行分页,但无法跳转任意页面,且频繁查询会增加服务器压力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技术方案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业务设计上的规避始终是最佳选择


集群管理:保障稳定运行

9. 索引生命周期:自动化运维

日志数据的特点是源源不断,如果不加管理,磁盘很快就会被撑满。

我的做法

  • 按天创建索引(如 log_20231201)
  • 设置保留策略(保留7天或30天)
  • 结合模板自动化管理

10. 准实时性:理解刷新机制

很多新手会困惑:为什么数据写入后不能立即搜索?

原理ES 默认 1 秒刷新一次索引,这是为了在实时性和写入性能之间取得平衡。

调整建议

  • 实时性要求高:保持 1s
  • 写入量大:适当调大 refresh_interval

补充说明:如果需要更新后立即能查询到,通常有两种方案:

  1. 让前端直接展示刚提交的数据,等下一次调用接口时再查询 ES
  2. 更新完后,前端延迟 1.5 秒后再查询

关键点:业务需求不一定都要后端实现,可以结合前端一起考虑解决方案。

11. 内存配置:32G 限制的真相

为什么 ES 官方建议不要超过 32G 内存?

技术原因:Java 的压缩指针技术在 32G 以内有效,超过这个限制会浪费大量内存。

实践建议:单个节点配置约50%内存,留出部分给操作系统。


架构设计:合理的分工协作

12. ES 与数据库:各司其职

曾经试图在 ES 里存储完整的业务数据,结果遇到数据一致性问题。

现在的方案

  • ES:存储搜索条件和文档 ID
  • 数据库:存储完整业务数据
  • 查询:ES 找 ID,数据库取详情

好处:既享受 ES 的搜索能力,又保证数据的强一致性。

13. 嵌套对象:保持数据关联性

处理商品规格这类数组数据时,用普通的 object 类型会导致数据扁平化,破坏对象间的关联。

解决方案:使用 nested 类型,保持数组内对象的独立性,确保查询结果的准确性。

14. 副本配置:读写平衡的艺术

副本可以提升查询能力,但也不是越多越好。

经验值

  • 大多数场景:1 个副本足够
  • 高查询压力:可适当增加
  • 注意:副本越多,写入压力越大

写在最后

这些经验都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慢慢积累的。就像修路一样,开始可能只是简单铺平,随着车流量的增加,需要不断优化——设置红绿灯、划分车道、建立立交桥。使用 ES 也是同样的道理,随着业务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

最大的体会是:理解原理比记住命令更重要。只有明白了为什么这样设计,才能在遇到新问题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如果有人问我:"ES 怎么才能用得更好?"我的回答是:"先理解业务场景,再选择技术方案。就像我们之前做的模糊搜索,不是简单地用 wildcard,而是根据 ES 版本选择最优解。"

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多复杂,而在于能否优雅地解决实际问题。与大家共勉。


作者:红尘旅人
来源:juejin.cn/post/7569959427879567370
收起阅读 »

我们来说一说什么是联合索引最左匹配原则?

什么是联合索引? 首先,要理解最左匹配原则,得先知道什么是联合索引。 单列索引:只针对一个表列创建的索引。例如,为 users 表的 name 字段创建一个索引。 联合索引:也叫复合索引,是针对多个表列创建的索引。例如,为 users 表的 (last_na...
继续阅读 »

什么是联合索引?


首先,要理解最左匹配原则,得先知道什么是联合索引。



  • 单列索引:只针对一个表列创建的索引。例如,为 users 表的 name 字段创建一个索引。

  • 联合索引:也叫复合索引,是针对多个表列创建的索引。例如,为 users 表的 (last_name, first_name) 两个字段创建一个联合索引。


这个索引的结构可以想象成类似于电话簿或字典。电话簿是先按姓氏排序,在姓氏相同的情况下,再按名字排序。你无法直接跳过姓氏,快速找到一个特定的名字。


什么是最左匹配原则?


最左匹配原则指的是:在使用联合索引进行查询时,MySQL/SQL数据库从索引的最左前列开始,并且不能跳过中间的列,一直向右匹配,直到遇到范围查询(>、<、BETWEEN、LIKE)就会停止匹配。


这个原则决定了你的 SQL 查询语句是否能够使用以及如何高效地使用这个联合索引。


核心要点:



  1. 从左到右:索引的使用必须从最左边的列开始。

  2. 不能跳过:不能跳过联合索引中的某个列去使用后面的列。

  3. 范围查询右停止:如果某一列使用了范围查询,那么它右边的列将无法使用索引进行进一步筛选。


举例说明


假设我们有一个 users 表,并创建了一个联合索引 idx_name_age,包含 (last_name, age) 两个字段。


idlast_namefirst_nameagecity
1WangLei20Beijing
2ZhangWei25Shanghai
3WangFang22Guangzhou
4LiNa30Shenzhen
5ZhangSan28Beijing

索引 idx_name_age 在磁盘上大致是这样排序的(先按 last_name 排序,last_name 相同再按 age 排序):


(Li, 30) (Wang, 20) (Wang, 22) (Zhang, 25) (Zhang, 28)


现在,我们来看不同的查询场景:


✅ 场景一:完全匹配最左列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last_name = 'Wang';



  • 分析:查询条件包含了索引的最左列 last_name。

  • 索引使用情况:✅ 可以使用索引。数据库可以快速在索引树中找到所有 last_name = 'Wang' 的记录((Wang, 20) 和 (Wang, 22))。


✅ 场景二:匹配所有列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last_name = 'Wang' AND age = 22;



  • 分析:查询条件包含了索引的所有列,并且顺序与索引定义一致。

  • 索引使用情况:✅ 可以高效使用索引。数据库先定位到 last_name = 'Wang',然后在这些结果中快速找到 age = 22 的记录。


✅ 场景三:匹配最左连续列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last_name = 'Zhang';



  • 分析:虽然只用了 last_name,但它是索引的最左列。

  • 索引使用情况:✅ 可以使用索引。和场景一类似。


❌ 场景四:跳过最左列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age = 25;



  • 分析:查询条件没有包含索引的最左列 last_name。

  • 索引使用情况:❌ 无法使用索引。这就像让你在电话簿里直接找所有叫“伟”的人,你必须翻遍整个电话簿,也就是全表扫描。


⚠️ 场景五:包含最左列,但中间有断档


-- 假设我们有一个三个字段的索引 (col1, col2, col3) -- 查询条件为 WHERE col1 = 'a' AND col3 = 'c';



  • 分析:虽然包含了最左列 col1,但跳过了 col2 直接查询 col3。

  • 索引使用情况:✅ 部分使用索引。数据库只能使用 col1 来缩小范围,找到所有 col1 = 'a' 的记录。对于 col3 的过滤,它无法利用索引,需要在第一步的结果集中进行逐行筛选。


⚠️ 场景六:最左列是范围查询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last_name > 'Li' AND age = 25;



  • 分析:最左列 last_name 使用了范围查询 >。

  • 索引使用情况:✅ 部分使用索引。数据库可以使用索引找到所有 last_name > 'Li' 的记录(即从 Wang 开始往后的所有记录)。但是,对于 age = 25 这个条件,由于 last_name 已经是范围匹配,age 列在索引中是无序的,因此数据库无法再利用索引对 age 进行快速筛选,只能在 last_name > 'Li' 的结果集中逐行检查 age。


总结与最佳实践


最左匹配原则的本质是由索引的数据结构(B+Tree) 决定的。索引按照定义的字段顺序构建,所以必须从最左边开始才能利用其有序性。


如何设计好的联合索引?



  1. 高频查询优先:将最常用于 WHERE 子句的列放在最左边。

  2. 等值查询优先:将经常进行等值查询(=)的列放在范围查询(>, <, LIKE)的列左边。

  3. 覆盖索引:如果查询的所有字段都包含在索引中(即覆盖索引),即使不符合最左前缀,数据库也可能直接扫描索引来避免回表,但这通常发生在二级索引扫描中,效率依然不如最左匹配。


作者:程序员小假
来源:juejin.cn/post/7565940210148868148
收起阅读 »

MyBatis 中 where1=1 一些替换方式

题记 生命中的风景千变万化,但我一直在路上。 风雨兼程,不是为了抵达终点,而是为了沿途的风景。 起因 今天闲来无事,翻翻看看之前的项目。 在看到一个项目的时候,项目框架用的是SpringMvc+Spring+Mybatis。项目里面注释时间写的是201...
继续阅读 »

题记



生命中的风景千变万化,但我一直在路上。




风雨兼程,不是为了抵达终点,而是为了沿途的风景。



起因


今天闲来无事,翻翻看看之前的项目。


在看到一个项目的时候,项目框架用的是SpringMvc+Spring+Mybatis。项目里面注释时间写的是2018年,时间长了,里面有好多语法现在看起来好麻烦的样子呀!


说有它就有,这不就有一个吗?在Mybatis配置的xml中,有好多where 1=1 拼接Sql的方式,看的人头都大了。想着改一下吧,又一想,代码已经时间长了,如果出现问题找谁,就先不管了。


话是这样说,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会有方法可以代替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替换方式


在 MyBatis 中,WHERE 1=1 通常用来在多条件查询情况下下进行SQL 拼接,其目的就是避免在没有条件时出现语法错误。


但这种写法不够优雅,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替代:


1. 使用 <where> 标签(推荐)


MyBatis 的 <where> 标签会自动处理 SQL 的 WHERE 语句,移除多余的 AND 或 OR 关键字。


看实例:


<select id="selectUsers" resultType="User">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if test="username != null and username != ''">
AND username = #{username}
</if>
<if test="age != null">
AND age = #{age}
</if>
</where>
</select>

效果说明:



  • 当无参数时,此时执行的Sql语句为:SELECT * FROM user

  • 当仅传 username 时,此时执行的Sql语句为:SELECT * FROM user WHERE username = ?

  • 当传 username 和 age 时,此时执行的Sql语句为:SELECT * FROM user WHERE username = ? AND age = ?


2. 使用 <trim> 标签自定义


<trim> 可更灵活地处理 SQL 片段,通过设置 prefix 和 prefixOverrides 属性模拟 <where> 的功能。


看实例:


<select id="selectUsers" resultType="User">
SELECT * FROM user
<trim prefix="WHERE" prefixOverrides="AND |OR ">
<if test="username != null and username != ''">
AND username = #{username}
</if>
<if test="age != null">
AND age = #{age}
</if>
</trim>
</select>

说明:



  • prefix="WHERE":在条件前添加 WHERE 关键字。

  • prefixOverrides="AND |OR ":移除条件前多余的 AND 或 OR


3. 使用 <choose><when><otherwise>


类似Java在进行判断中常用的 switch-case语句,此方式适用于多条件互斥的场景。


看实例:


<select id="selectUsers" resultType="User">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choose>
<when test="username != null and username != ''">
username = #{username}
</when>
<when test="age != null">
age = #{age}
</when>
<otherwise>
1=1 <!-- 仅在无任何条件时使用 -->
</otherwise>
</choose>
</where>
</select>

4. Java代码判断控制


在 Service 层根据条件动态选择不同的 SQL 语句。


看实例:


public List<User> getUsers(String username, Integer age) {
if (username != null && !username.isEmpty()) {
return userMapper.selectByUsername(username);
} else if (age != null) {
return userMapper.selectByAge(age);
} else {
return userMapper.selectAll();
}
}

具体方式对比与选择


方式适用场景优点缺点
<where>多条件动态组合自动处理 WHERE 和 AND需MyBatis 框架支持
<trim>复杂 SQL 片段处理灵活度比较高配置稍繁琐
<choose>多条件互斥选择逻辑清晰无明确条件时仍需 1=1
Java代码判断控制条件逻辑复杂完全可控增加Service层代码复杂度

总结


推荐优先使用 <where> 标签,它能自动处理 SQL 语法,避免冗余代码。只有在需要更精细控制时,才考虑 <trim> 或其他方式。尽量避免在 XML 中使用 WHERE 1=1,保持 SQL 的简洁性和规范性。


展望



世间万物皆美好, 终有归途暖心潮。




在纷繁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让每一步都走向完美的结局。



作者:熊猫片沃子
来源:juejin.cn/post/7534892673107804214
收起阅读 »

​从RBAC到ABAC的进阶之路:基于jCasbin实现无侵入的SpringBoot权限校验​

一、前言:当权限判断写满业务代码 几乎所有企业系统,都逃不过“权限”这道关。 从“谁能看”、“谁能改”到“谁能审批”,权限逻辑贯穿了业务的方方面面。 起初,大多数项目使用最常见的 RBAC(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模型 if (user.hasRole("adm...
继续阅读 »

一、前言:当权限判断写满业务代码


几乎所有企业系统,都逃不过“权限”这道关。

从“谁能看”、“谁能改”到“谁能审批”,权限逻辑贯穿了业务的方方面面。


起初,大多数项目使用最常见的 RBAC(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模型


if (user.hasRole("admin")) {
documentService.update(doc);
}

逻辑简单、上手快,看似能解决 80% 的问题。

但随着业务复杂度上升,RBAC 很快会失控。


比如你可能遇到以下需求 👇



  • “文档的作者可以编辑自己的文档”;

  • “同部门的经理也可以编辑该文档”;

  • “外部合作方仅能查看共享文档”;

  • “项目归档后,所有人都只读”。


这些场景无法用“角色”简单定义,

于是权限判断开始蔓延在业务代码各处,像这样:


if (user.getId().equals(doc.getOwnerId()) 
|| (user.getDept().equals(doc.getDept()) && user.isManager())) {
// 编辑文档
} else {
throw new AccessDeniedException("无权限");
}

时间久了,这些判断像杂草一样蔓延。

权限逻辑与业务逻辑纠缠不清,修改一处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可维护性、可测试性、可演化性统统崩盘。


二、RBAC 的天花板:角色无法描述现实世界


RBAC 的问题在于:它过于静态

“角色”可以描述一类人,但描述不了上下文。


举个例子:



研发经理能编辑本部门的文档,但不能编辑市场部的。



在 RBAC 下,你只能再创建新角色:

研发经理市场经理项目经理……

角色越来越多,最终爆炸。


而现实世界的权限,往往与“属性”有关:



  • 用户的部门

  • 资源的拥有者

  • 操作发生的时间 / 状态


这些动态因素,是 RBAC 无法覆盖的。

于是我们需要一个更灵活的模型 —— ABAC


三、ABAC: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


ABAC(Attribute-Based Access Control) 的核心理念是:



授权决策 = 函数(主体属性、资源属性、操作属性、环境属性)



概念含义示例
Subject(主体)谁在访问用户A,部门=研发部
Object(资源)访问什么文档1,ownerId=A,部门=研发部
Action(操作)做什么edit / read / delete
Policy(策略)允许条件user.dept == doc.dept && act == "edit"

一句话总结:



ABAC 不关心用户是谁,而关心“用户和资源具有什么属性”。



举例说明:



“用户可以编辑自己部门的文档,或自己创建的文档。”



简单、直观、灵活。


四、引入 JCasbin:让授权逻辑从代码中消失


JCasbin(github.com/casbin/jcas…) 是一个优秀的 Java 权限引擎,支持多种模型(RBAC、ABAC)。


它最大的价值在于:

把授权逻辑从代码中抽离,让代码只负责执行业务。


在 JCasbin 中,我们通过定义:



  • 模型文件(model) :规则框架;

  • 策略文件(policy) :具体规则。


然后由 Casbin 引擎来执行判断。


五、核心实现:几行配置搞定动态权限


模型文件 model.conf


[request_definition]
r = sub, obj, act

[policy_definition]
p = sub_rule, obj_rule, act

[policy_effect]
e = some(where (p.eft == allow))

[matchers]
m = eval(p.sub_rule) && eval(p.obj_rule) && r.act == p.act

策略文件 policy.csv


p, r.sub.dept == r.obj.dept, true, edit
p, r.sub.id == r.obj.ownerId, true, edit
p, true, true, read

解释:



  • 同部门可编辑;

  • 作者可编辑;

  • 所有人可阅读。


在代码中调用


Enforcer enforcer = new Enforcer("model.conf", "policy.csv");

User user = new User("u1", "研发部");
Document doc = new Document("d1", "研发部", "u1");

boolean canEdit = enforcer.enforce(user, doc, "edit");
System.out.println("是否有编辑权限:" + canEdit);

输出:


是否有编辑权限:true

无需任何 if-else,逻辑全在外部配置中定义

业务代码只需调用 Enforcer,简单又优雅。




六、在 Spring Boot 中实现“无感校验”


实际项目中,我们希望权限校验能“自动触发”,

这可以通过 注解 + AOP 切面 的方式实现。


定义注解


@Target(ElementType.METHOD)
@Retention(RetentionPolicy.RUNTIME)
public @interface CheckPermission {
String action();
}

编写切面


@Aspect
@Component
public class PermissionAspect {

@Autowired
private Enforcer enforcer;

@Before("@annotation(checkPermission)")
public void checkAuth(JoinPoint jp, CheckPermission checkPermission) {
Object user = getCurrentUser();
Object resource = getRequestResource(jp);
String action = checkPermission.action();

if (!enforcer.enforce(user, resource, action)) {
throw new AccessDeniedException("无权限执行操作:" + action);
}
}
}

在业务代码中使用


@CheckPermission(action = "edit")
@PostMapping("/doc/edit")
public void editDoc(@RequestBody Document doc) {
documentService.update(doc);
}

✅ 授权逻辑彻底从业务中解耦,权限统一由 Casbin 引擎处理。


七、策略动态化与分布式支持


在生产环境中,权限策略通常存储在数据库中,而非文件。

JCasbin 支持多种扩展方式:


JDBCAdapter adapter = new JDBCAdapter(dataSource);
Enforcer enforcer = new Enforcer("model.conf", adapter);

支持特性包括:



  • 💽 MySQL / PostgreSQL 等持久化;

  • 🔄 Redis Watcher 实现多节点策略热更新;

  • ⚡ SyncedEnforcer 支持高并发一致性。


这样修改权限规则就无需重新部署代码,权限即改即生效


八、总结


引入 JCasbin 后,项目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


优势描述
逻辑解耦授权逻辑完全从业务代码中剥离
灵活配置权限规则动态可改、可热更新
可扩展可根据属性定义复杂条件
统一决策所有权限判断走同一引擎
可测试策略可单测,无需跑整套业务流程

最重要的是:新增规则无需改代码

只要在策略表里加一条记录,就能实现全新的授权逻辑。


权限系统的复杂,不在于“能不能判断”,

而在于——“判断逻辑放在哪儿”。


当项目越做越大,你会发现:



真正的架构能力,不是多写逻辑,而是让逻辑有边界。



JCasbin 给了我们一个极好的解法:

一个统一的决策引擎,让权限系统既灵活又有秩序。


它不是银弹,但能让你在权限处理上的代码更纯净、系统扩展性更好。


github.com/yuboon/java…


作者:风象南
来源:juejin.cn/post/7558094123812536361
收起阅读 »

研发排查问题的利器:一款方法调用栈跟踪工具

导语 本文从日常值班问题排查痛点出发,分析方法复用的调用链路和上下文业务逻辑,通过思考分析,借助栈帧开发了一个方法调用栈的链式跟踪工具,便于展示一次请求的方法串行调用链,有助于快速定位代码来源和流量入口,有效提升研发和运维排查定位效率。期望在大家面临类似痛点...
继续阅读 »

导语



本文从日常值班问题排查痛点出发,分析方法复用的调用链路和上下文业务逻辑,通过思考分析,借助栈帧开发了一个方法调用栈的链式跟踪工具,便于展示一次请求的方法串行调用链,有助于快速定位代码来源和流量入口,有效提升研发和运维排查定位效率。期望在大家面临类似痛点时可以提供一些实践经验和参考,也欢迎大家合适的场景下接入使用。






现状分析


在系统值班时,经常会有人拿着报错截图前来咨询,作为值班研发,我们则需要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帮助我们分析报错场景,便于排查识别问题。


例如,下图就是一个常见的的报错信息截图示例。


从图中,我们可以初步获取到一些信息:


•菜单名称:变更单下架,我们这是变更单下架操作时的一个报错提醒。


•报错信息:序列号状态为离库状态,请检查。


•其他辅助信息:例如用户扫描或输入的86开头编码,SKU、商品名称、储位等。


这时会有一些常见的排查思路:


1、根据提示,将用户输入的86编码,按照提示文案去检查用户数据,即作为序列号编码,去看一下序列号是否存在,是否真的是离库了。


2、如果86编码确实是序列号,而且真的是离库了,那么基本上可以快速结案了,这个86编码确实是序列号并且是已离库,正如提示文案所示,这时跟提问人做好解释答疑即可。


3、如果第2步排查完,发现86编码不是序列号编码,或并非离库状态,即与提示文案不符,这时就要定位报错文案的代码来源,继续查看代码逻辑来进行判案了。(这种也比较常见,一种是报错场景较多,但提示文案比较单一,不便于在提示文案中覆盖所有报错场景;另一种提示文案陈旧未跟随需求演变而更新。这两点可以通过细分场景细化对应的报错文案,或更新报错文案,使得报错文案更优更新,但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4、如何根据报错文案快速找到代码来源呢?一般我们会在代码库中搜索提示文案,或者在日志中检索报错信息,辅助定位代码来源,后者依赖于代码中打印了该报错信息,且日志级别配置能够确保该信息打印到日志文件中。


5、倘若我们根据提示文案搜索代码时,发现该提示文案有多处代码出现,此时就较为复杂了,我们需要进一步识别,哪个才与本次报错直接有关。












每个方法向上追溯,又发现调用来源众多:





























在业务复杂的系统中,方法复用比较常见,不同的上下文和参数传递,也有着不同的业务逻辑判断和走向。


这时,基本上进入到本文要讨论的痛点:如何根据有限的提示信息快速定位代码来源?以便于分析报错业务场景,答疑解惑或快速处理问题。


屏幕前的小伙伴,如果你也经常值班排查问题,应该也会有类似的痛点所在。


启发


这是我想到了Exception异常机制,作为一名Coder,我们对异常堆栈再熟悉不过了,异常堆栈是一个“可爱”又“可恨”的东西,“可爱”在于异常堆栈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定位问题所在,“可恨”在于有异常基本上就是有问题,堆栈让我们审美疲劳,累觉不爱。


下面是一个Java语言的异常堆栈信息示例:












异常类体系和异常处理机制在本文中不是重点,不做过多赘述,本文重点希望能从异常堆栈中获取一些启发。


让我们近距离再观察一下我们的老朋友。


在异常堆栈信息中,主要有四类信息:


•全限定类名


•方法名


•文件名


•代码行号


这四类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定位代码来源,而且堆栈中记录行先后顺序,也表示着异常发生的第一现场、第二现场、第三现场、……,以此传递。


这让我想起了JVM方法栈中的栈帧。


每当一个方法被调用时,JVM会为该方法创建一个新的栈帧,并将其压入当前线程的栈(也称为调用栈或执行栈)中。栈帧包含了方法执行所需的所有信息,包括局部变量、操作数栈、常量池引用等。












思路


从Java中的Throwable中,可以看到staceTrace的get和set,这个StackTraceElement数组里面存放的信息就是我们在异常堆栈中经常看到的信息。
































再次放一下这张图,方便对照着看。












StackTraceElement类的注释中赫然写着:



StackTraceElement represents a stack frame.



对,StackTraceElement代表着一个栈帧。


这个StackTraceElement就是我要找的东西,即使非异常情况下,每个线程在执行方法调用时都会记录栈帧信息。












按照方法调用先后顺序,将调用栈中方法依次串联起来,就像糖葫芦一样,就可以得到我想要的方法调用链了。


NEXT,我可以动工写个工具了。


工具开发


工具的核心代码并不复杂,StackTraceElement 也是 Java JDK 中现成的,我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从中过滤出必要的信息,加工简化成,按照顺序整理成链式信息,方便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方法的调用链。












入参介绍


pretty: 表示是只拼接类和方法,不拼接文件名和行号,非 pretty 是四个都会拼接。


simple: 表示会过滤一些我们代码中场景的代理增强出来的方法的信息输出。


specifiedPrefix: 指定保留相应的包路径堆栈信息,去掉一些过多的中间件信息。


其他还会过滤一些常见代理的堆栈信息:


•FastClassBySpringCGLIB


•EnhancerBySpringCGLIB


•lambda$


•Aspect


•Interceptor


对此,还封装了一些默认参数的方法,使用起来更为方便。












还有一些其他工具方法也可以使用:












使用效果


1、不过滤中间件、代理增强方法的调用栈信息



Thread#run ==> ThreadPoolExecutorWorker#run ==> ThreadPoolExecutor#runWorker ==> BaseTask#run ==> JSFTask#doRun ==> ProviderProxyInvoker#invoke ==> FilterChain#invoke ==> SystemTimeCheckFilter#invoke ==> ProviderExceptionFilter#invoke ==> ProviderContextFilter#invoke ==> InstMethodsInter#intercept ==> ProviderContextFiltereoneauxiliaryauxiliary9f9kd21#call ==> ProviderContextFilter#eoneoriginaloriginalinvokep882ot3p882ot3accessoreoneeonepclcbe2 ==> ProviderContextFilter#eoneoriginaloriginalinvokep882ot3 ==> ProviderGenericFilter#invoke ==> ProviderUnitValidationFilter#invoke ==> ProviderHttpGWFilter#invoke ==> ProviderInvokeLimitFilter#invoke ==> ProviderMethodCheckFilter#invoke ==> ProviderTimeoutFilter#invoke ==> ValidationFilter#invoke ==> ProviderConcurrentsFilter#invoke ==> ProviderSecurityFilter#invoke ==> WmsRpcExceptionFilter#invoke ==> WmsRpcExceptionFilter#invoke4provider ==> AdmissionControlJsfFilter#invoke ==> AdmissionControlJsfFilter#providerSide ==> AdmissionControlJsfFilter#processRequest ==> ChainedDeadlineJsfFilter#invoke ==> ChainedDeadlineJsfFilter#providerSide ==> JsfPerformanceMonitor#invoke ==> AbstractMiddlewarePerformanceMonitor#doExecute ==> PerformanceMonitorTemplateComposite#execute ==> PerformanceMonitorTemplateComposite#lambdaexecute0 ==> PerformanceMonitorTemplateUmp#execute ==> PerformanceMonitorTemplateComposite#lambdaexecute0 ==> PerformanceMonitorTemplatePayload#execute ==> JsfPerformanceMonitor#lambdainvoke0 ==> JsfPerformanceMonitor#doInvoke ==> ProviderInvokeFilter#invoke ==> ProviderInvokeFilter#reflectInvoke ==> Method#invoke ==> DelegatingMethodAccessorImpl#invoke ==> GeneratedMethodAccessor1704#invoke ==> CglibAopProxyDynamicAdvisedInterceptor#intercept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ExposeInvocationInterceptor#invoke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AspectJAroundAdvice#invoke ==> AbstractAspectJAdvice#invokeAdviceMethod ==> AbstractAspectJAdvice#invokeAdviceMethodWithGivenArgs ==> Method#invoke ==> DelegatingMethodAccessorImpl#invoke ==> GeneratedMethodAccessor344#invoke ==> MethodInvocationProceedingJoinPoint#proceed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AspectJAroundAdvice#invoke ==> AbstractAspectJAdvice#invokeAdviceMethod ==> AbstractAspectJAdvice#invokeAdviceMethodWithGivenArgs ==> Method#invoke ==> DelegatingMethodAccessorImpl#invoke ==> GeneratedMethodAccessor1276#invoke ==> MethodInvocationProceedingJoinPoint#proceed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AspectJAroundAdvice#invoke ==> AbstractAspectJAdvice#invokeAdviceMethod ==> AbstractAspectJAdvice#invokeAdviceMethodWithGivenArgs ==> Method#invoke ==> DelegatingMethodAccessorImpl#invoke ==> GeneratedMethodAccessor868#invoke ==> MethodInvocationProceedingJoinPoint#proceed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AspectJAroundAdvice#invoke ==> AbstractAspectJAdvice#invokeAdviceMethod ==> AbstractAspectJAdvice#invokeAdviceMethodWithGivenArgs ==> Method#invoke ==> DelegatingMethodAccessorImpl#invoke ==> GeneratedMethodAccessor869#invoke ==> MethodInvocationProceedingJoinPoint#proceed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AspectJAroundAdvice#invoke ==> AbstractAspectJAdvice#invokeAdviceMethod ==> AbstractAspectJAdvice#invokeAdviceMethodWithGivenArgs ==> Method#invoke ==> DelegatingMethodAccessorImpl#invoke ==> GeneratedMethodAccessor1642#invoke ==> MagicAspect#magic ==> MethodInvocationProceedingJoinPoint#proceed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invokeJoinpoint ==> MethodProxy#invoke ==> CglibAopProxyDynamicAdvisedInterceptor#intercept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ExposeInvocationInterceptor#invoke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AspectJAroundAdvice#invoke ==> AbstractAspectJAdvice#invokeAdviceMethod ==> AbstractAspectJAdvice#invokeAdviceMethodWithGivenArgs ==> Method#invoke ==> DelegatingMethodAccessorImpl#invoke ==> GeneratedMethodAccessor868#invoke ==> MethodInvocationProceedingJoinPoint#proceed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AspectJAroundAdvice#invoke ==> AbstractAspectJAdvice#invokeAdviceMethod ==> AbstractAspectJAdvice#invokeAdviceMethodWithGivenArgs ==> Method#invoke ==> DelegatingMethodAccessorImpl#invoke ==> GeneratedMethodAccessor869#invoke ==> MethodInvocationProceedingJoinPoint#proceed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invokeJoinpoint ==> MethodProxy#invoke ==> CglibAopProxyDynamicAdvisedInterceptor#intercept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AspectJAroundAdvice#invoke ==> AbstractAspectJAdvice#invokeAdviceMethod ==> AbstractAspectJAdvice#invokeAdviceMethodWithGivenArgs ==> Method#invoke ==> DelegatingMethodAccessorImpl#invoke ==> GeneratedMethodAccessor1295#invoke ==> MethodInvocationProceedingJoinPoint#proceed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ExposeInvocationInterceptor#invoke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AspectJAroundAdvice#invoke ==> AbstractAspectJAdvice#invokeAdviceMethod ==> AbstractAspectJAdvice#invokeAdviceMethodWithGivenArgs ==> Method#invoke ==> DelegatingMethodAccessorImpl#invoke ==> GeneratedMethodAccessor868#invoke ==> MethodInvocationProceedingJoinPoint#proceed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invokeJoinpoint ==> MethodProxy#invoke ==> CglibAopProxyDynamicAdvisedInterceptor#intercept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ExposeInvocationInterceptor#invoke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invokeJoinpoint ==> MethodProxy#invoke ==> CglibAopProxyDynamicAdvisedInterceptor#intercept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AnnotationAwareRetryOperationsInterceptor#invoke ==> RetryOperationsInterceptor#invoke ==> RetryTemplate#execute ==> RetryTemplate#doExecute ==> RetryOperationsInterceptor1#doWithRetry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invokeJoinpoint ==> MethodProxy#invoke ==> CglibAopProxyDynamicAdvisedInterceptor#intercept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ExposeInvocationInterceptor#invoke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AspectJAroundAdvice#invoke ==> AbstractAspectJAdvice#invokeAdviceMethod ==> AbstractAspectJAdvice#invokeAdviceMethodWithGivenArgs ==> Method#invoke ==> DelegatingMethodAccessorImpl#invoke ==> GeneratedMethodAccessor1276#invoke ==> MethodInvocationProceedingJoinPoint#proceed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TransactionInterceptor#invoke ==> TransactionAspectSupport#invokeWithinTransaction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AspectJAroundAdvice#invoke ==> AbstractAspectJAdvice#invokeAdviceMethod ==> AbstractAspectJAdvice#invokeAdviceMethodWithGivenArgs ==> Method#invoke ==> DelegatingMethodAccessorImpl#invoke ==> GeneratedMethodAccessor869#invoke ==> MethodInvocationProceedingJoinPoint#proceed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PersistenceExceptionTranslationInterceptor#invoke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ReflectiveMethodInvocation#proceed ==> CglibAopProxy$CglibMethodInvocation#invokeJoinpoint ==> MethodProxy#invoke ==> StackTraceUtils#trace



2、指定包路径过滤中间件后的调用栈栈信息



LockAspect#lock ==> StockTransferAppServiceImpl#increaseStock ==> MonitorAspect#monitor ==> StockRetryExecutor#operateStock ==> StockRetryExecutorFastClassBySpringCGLIBFastClassBySpringCGLIB5188d6e#invoke ==> BaseStockOperationFastClassBySpringCGLIBFastClassBySpringCGLIB9d76cd9a#invoke ==> StockTransferServiceImplFastClassBySpringCGLIBFastClassBySpringCGLIB85bb181e#invoke ==> ValidationAspect#logAndReturn ==> LogAspect#log ==> ThreadLocalRemovalAspect#removal ==> ValidationAspect#validate ==> BaseStockOperation#go ==> StockRepositoryImplEnhancerBySpringCGLIBEnhancerBySpringCGLIB1388ef12#operateStock ==> StockTransferAppServiceImplEnhancerBySpringCGLIBEnhancerBySpringCGLIB1095eafa#increaseStock ==> StockRepositoryImplFastClassBySpringCGLIBFastClassBySpringCGLIBa1b4dae4#invoke ==> StockTransferServiceImpl#increaseStock ==> DataBaseExecutor#execute ==> StockRetryExecutorEnhancerBySpringCGLIBEnhancerBySpringCGLIBb42789a#operateStock ==> StockInitializerEnhancerBySpringCGLIBEnhancerBySpringCGLIB85faf510#go ==> StockTransferServiceImplEnhancerBySpringCGLIBEnhancerBySpringCGLIBafc21975#increaseStock ==> StockRepositoryImpl#operateStock ==> DataBaseExecutor#operate ==> StockTransferAppServiceImplFastClassBySpringCGLIBFastClassBySpringCGLIBe348d8e1#invoke



3、去掉Spring代理增强之后的调用栈信息



LogAspect#log ==> LockAspect#lock ==> ValidationAspect#validate ==> ValidationAspect#logAndReturn ==> MonitorAspect#monitor ==> StockTransferAppServiceImpl#decreaseStock ==> ThreadLocalRemovalAspect#removal ==> StockTransferServiceImpl#decreaseStock ==> StockOperationLoader#go ==> BaseStockOperation#go ==> DataBaseExecutor#operate ==> DataBaseExecutor#execute ==> StockRetryExecutor#operateStock ==> StockRepositoryImpl#operateStock



4、去掉一些自定义代理之后的调用栈栈信息



StockTransferAppServiceImpl#increaseStock ==> StockTransferServiceImpl#increaseStock ==> BaseStockOperation#go ==> DataBaseExecutor#operate ==> DataBaseExecutor#execute ==> StockRetryExecutor#operateStock ==> StockRepositoryImpl#operateStock



5、如果带上文件名和行号后的调用栈栈信息



StockTransferAppServiceImpl#increaseStock(StockTransferAppServiceImpl.java:103) ==> StockTransferServiceImpl#increaseStock(StockTransferServiceImpl.java:168) ==> BaseStockOperation#go(BaseStockOperation.java:152) ==> BaseStockOperation#go(BaseStockOperation.java:181) ==> BaseStockOperation#go(BaseStockOperation.java:172) ==> DataBaseExecutor#operate(DataBaseExecutor.java:34) ==> DataBaseExecutor#operate(DataBaseExecutor.java:64) ==> DataBaseExecutor#execute(DataBaseExecutor.java:79) ==> StockRetryExecutor#operateStock(StockRetryExecutor.java:64) ==> StockRepositoryImpl#operateStock(StockRepositoryImpl.java:303)






线上应用实践









接入方法调用栈跟踪工具后,根据报错提示词,可以检索到对应日志,从 ImmediateTransferController#offShelf ==> AopConfig#pointApiExpression ==> TransferOffShelfAppServiceImpl#offShelf ==> TransferOffShelfAppServiceImpl#doOffShelf 中顺藤摸瓜可以快速找到流量入口的代码位置。

























适用场景


该方法调用栈工具类,可以在一些堆栈信息进行辅助排查分析的地方进行预埋,例如:


•业务异常时输出堆栈到日志信息中。


•业务监控告警信息中加入调用栈信息。


•一些复用方法调用复杂场景下,打印调用栈信息,展示调用链,方便分析。


•其他一些场景等。


延伸


在《如何一眼定位SQL的代码来源:一款SQL染色标记的简易MyBatis插件》一文中,我发布了一款SQL染色插件,该插件目前已有statementId信息,还支持通过SQLMarkingThreadLocal传递自定义附加信息。其他BGBU的技术小伙伴,也有呼声,希望在statementId基础上可以继续追溯入口方法。通过本文引入的方法调用栈跟踪工具,我在SQL染色插件中增加了方法调用栈染色信息。


SQL染色工具新版特性,欢迎大家先在TEST和UAT环境尝鲜试用,TEST和UAT环境验证没问题后,再逐步推广正式环境。


升级方法:


1、sword-mybatis-plugins版本升级至1.0.8-SNAPSHOT。


2、同时新引入本文的工具依赖


<!-- http://sd.jd.com/article/45616?shareId=105168&isHideShareButton=1 -->
<dependency>
<groupId>com.jd.sword</groupId>
<artifactId>sword-utils-common</artifactId>
<version>1.0.3-SNAPSHOT</version>
</dependency>

3、mybatis config xml 配置文件按最新配置调整


<!-- http://sd.jd.com/article/42942?shareId=105168&isHideShareButton=1 -->
<!-- SQLMarking Plugin,放在第一个Plugin的位置,不影响其他组件,但不强要求位置,也可以灵活调整顺序位置 -->
<plugin interceptor="com.jd.sword.mybatis.plugin.sql.SQLMarkingInterceptor">
<!-- 是否开启SQL染色标记插件 -->
<property name="enabled" value="true"/>
<!-- 是否开启方法调用栈跟踪 -->
<property name="stackTraceEnabled" value="true"/>
<!-- 指定需要方法调用栈跟踪的package,减少信息量,value配置为自己工程的package路径,多个路径用英文逗号分割 -->
<property name="specifiedStackTracePackages" value="com.jdwl.wms.stock"/>
<!-- 忽略而不进行方法堆栈跟踪的类名列表,多个用英文逗号分割,减少信息量 -->
<property name="ignoredStackTraceClassNames" value=""/>
<!-- 结合CPU利用率和性能考虑,方法调用栈跟踪采集率配置采集率,配置示例: m/n,表示n个里面抽m个进行采集跟踪 -->
<!-- 预发环境和测试环境可以配置全采集,例如配置1/1,生产环境可以结合CPU利用率和性能考虑按需配置采集率 -->
<property name="stackTraceSamplingRate" value="1/2"/>
<!-- 是否允许SQL染色标记作为前缀,默认false表示仅作为后缀 -->
<property name="startsWithMarkingAllowed" value="false"/>
<!-- 方法调用栈跟踪最大深度,减少信息量 -->
<property name="maxStackDepth" value="10"/>
</plugin>




或代码配置方式


/**
* SQLMarking Plugin
* http://sd.jd.com/article/42942?shareId=105168&isHideShareButton=1
*
* @return
*/

@Bean
public SQLMarkingInterceptor sQLMarkingInterceptor() {
SQLMarkingInterceptor sQLMarkingInterceptor = new SQLMarkingInterceptor();
Properties properties = new Properties();
// 是否开启SQL染色标记插件
properties.setProperty("enabled", "true");
// 是否开启方法调用栈跟踪
properties.setProperty("stackTraceEnabled", "true");
// 指定需要方法调用栈跟踪的package,减少信息量,value配置为自己工程的package路径,多个路径用英文逗号分割
properties.setProperty("specifiedStackTracePackages", "com.jdwl.wms.picking");
// 结合CPU利用率和性能考虑,方法调用栈跟踪采集率配置采集率,配置示例: m/n,表示n个里面抽m个进行采集跟踪
// 预发环境和测试环境可以配置全采集,例如配置1/1,生产环境可以结合CPU利用率和性能考虑按需配置采集率
properties.setProperty("stackTraceSamplingRate", "1/2");
// 是否允许SQL染色标记作为前缀,默认false表示仅作为后缀
properties.setProperty("startsWithMarkingAllowed", "false");
sQLMarkingInterceptor.setProperties(properties);
return sQLMarkingInterceptor;
}

接入效果


SELECT
id,
tenant_code,
warehouse_no,
sku,
location_no,
container_level_1,
container_level_2,
lot_no,
sku_level,
owner_no,
pack_code,
conversion_rate,
stock_qty,
prepicked_qty,
premoved_qty,
frozen_qty,
diff_qty,
broken_qty,
status,
md5_value,
version,
create_user,
update_user,
create_time,
update_time,
extend_content
FROM
st_stock
WHERE
deleted = 0
AND warehouse_no = ?
AND location_no IN(?)
AND container_level_1 IN(?)
AND container_level_2 IN(?)
AND sku IN(?)
/* [SQLMarking] statementId: com.jdwl.wms.stock.infrastructure.jdbc.main.dao.StockQueryDao.selectExtendedStockByLocation, stackTrace: BaseJmqConsumer#onMessage ==> StockInfoConsumer#handle ==> StockInfoConsumer#handleEvent ==> StockExtendContentFiller#fillExtendContent ==> StockInitializer#queryStockByWarehouse ==> StockInitializer#batchQueryStockByWarehouse ==> StockInitializer#queryByLocationAndSku ==> StockQueryRepositoryImpl#queryExtendedStockByLocationAndSku, warehouseNo: 6_6_601 */

如何接入本文工具?


如果小伙伴也有类似使用诉求,大家可以先在测试、UAT环境接入试用,然后再逐步推广线上生产环境。


1、新引入本文的工具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com.jd.sword</groupId>
<artifactId>sword-utils-common</artifactId>
<version>1.0.3-SNAPSHOT</version>
</dependency>

2、使用工具类静态方法


com.jd.sword.utils.common.runtime.StackTraceUtils#simpleTrace()

com.jd.sword.utils.common.runtime.StackTraceUtils#simpleTrace(java.lang.String...)

com.jd.sword.utils.common.runtime.StackTraceUtils#trace()

com.jd.sword.utils.common.runtime.StackTraceUtils#trace(java.lang.String...)

com.jd.sword.utils.common.runtime.StackTraceUtils#trace(boolean)

com.jd.sword.utils.common.runtime.StackTraceUtils#trace(boolean, boolean, java.lang.String...)

作者:京东云开发者
来源:juejin.cn/post/7565423807570952198
收起阅读 »

再说一遍!不要封装组件库!

最近公司里事儿比较多,项目也比较杂,但是因为公司的项目主要是聚焦OA方面,很多东西可以复用。 比方说:表单、表格、搜索栏等等,这部分现阶段大部分都是各写各的,每个项目因为主要的开发不同,各自维护自己的一份。 但是领导现在觉得还是维护一套组件库来的比较方便,一...
继续阅读 »

最近公司里事儿比较多,项目也比较杂,但是因为公司的项目主要是聚焦OA方面,很多东西可以复用。


比方说:表单、表格、搜索栏等等,这部分现阶段大部分都是各写各的,每个项目因为主要的开发不同,各自维护自己的一份。


image.png


但是领导现在觉得还是维护一套组件库来的比较方便,一来是减少重复工作量,提升开发效率,二来是方便新人加入团队以后尽量与老成员开发风格保持一致。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项目内现在有的用AntDesign,有的用ElmentPlus,这些库的样式和UI设计出来的风格不搭,改起来也非常麻烦。


我听见这个提议以后后背冷汗都下来了。


我再跟大家强调一遍,不要封装组件库!


咱们说说为什么:


抬高开发成本


大部分人都感觉封装组件库是降低了开发成本,但实际上大部分项目并非如此,封装组件库大部分时候都是抬高了开发成本。


项目不同,面对的客户不同,需求也就不同,所以无论是客户方的需求还是UI设计稿都存在一定的差别,有些时候差距很大。


针对项目单独进行开发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浪费了人力资源,重复了很多工作,但是在后期开发和维护过程中会节省非常多的时间。


这部分都是成本。很多时候组件的开发并不是面对产品或者团队的,而是面向项目和客户的。


这也就导致了组件的开发会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需求的不确定,另一方面是组件灵活度的不确定。


很多时候开发出来的组件库会衍生出N多个版本,切出N多个分支,最后在各个项目中引用,逐渐变成一个臃肿的垃圾代码集合体。


我不相信有人会在自己的项目上改完以后,还把修改的部分根据他人的反馈再进行调整,最后合并到 master 分支上去。


我从未见过有这个操作的兄弟。


技术达不到封装水平


团队内部技术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事实上也不可能在一个水平线上。


有些人的技术好,封装出来的组件确实很契合大多数的业务场景,有些人技术稍逊,封装出来的组件就不一定能契合项目。


但是如果你用他人封装的组件,牵扯到定制化需求的时候势必会改造,这时候改造就有可能会影响其他项目。


尤其一种情况,老项目升级,这是组件库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可能上个版本封版的组件库在老项目运行的非常完美,但是需要升级的项目引用新的组件库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大部分程序员其实都达不到封装组件库的水准。


如果想要试一试可以参考ElmentUI老版本代码,自己封装一下Select、Input、Button这几个组件,看看和这些久经考验的开源组件库编码程序员还差多少。


技术负债严重


承接上一个问题,不是团队内每个人的水平都一样,并且每个人的编码风格也都是不一样的。(Ts最大的作用点)


可能组件库建立初期会节省非常多的重复工作,毕竟拿来就用,而且本身就是封装好的,简直可以为自己鼓掌了。


照着镜子问这是哪个天才编写的组件库,简直不要太棒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这个组件库越来越难用,需要考虑的方面越来越多,受影响的模块越来越多,你会变得越来越不敢动其中的代码。


项目越来越多,组件库中的分支和版本越来越多,团队中的人有些已经离开,有些人刚来,这时候技术负债就已经形成了。


更不要说大部分人没有写技术文档的习惯,甚至是连写注释的习惯都没有,功能全靠看代码和猜,技术上的负债越来越严重,这个阶段组件库离崩塌就已经不远了。


新项目在立项之初你就会本能的排斥使用组件库,但是对于老项目呢?改是不可能改动的,但是不维护Bug又挂在这儿。


那你到底是选择代码能跑,还是选择...


image.png


对个人发展不利


有些兄弟觉得能封装组件库,让自己的代码在这个团队,这个公司永远的流传下去,简直是跟青史留名差不多了。以后谁用到这个组件都会看到author后面写着我的名字。


但事实并非如此!


封装出的组件库大部分情况下会让你"青💩留名",因为后面的每个人用这个组件都会骂,这是哪个zz封装的组件,为啥这么写,这里不应该这么写嘛?


如果你一直呆在这个公司,由你一手搭建的这个组件库将伴随你在这个公司的整个职业生涯。


一时造轮子,一辈子维护轮子!


只要任何人用到你这个组件库,遇到了问题一定会来找你。不管你现在到底有没有在负责这个组件库!


这种通用性的组件库不可能没有问题,但是一旦有了问题找到你,你或者是解决不了,又或者是解决的不及时,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你的同事对你的评价。


当所有人都对你封装的这个组件库不满意,并且在开组会的时候提出来因为xx封装的组件库不好使,导致了项目延期,时间一长你的领导会对你有好印象?


结语


希望兄弟们还是要明白,对于一个职场人来说,挣钱最重要,能升上去最重要。其他的所有都是细枝末节,不必太在意。


对于客户和老板而言,能快速交付,把钱挣到手最重要,其他也都是无所谓的小事。


对于咱们自己来说,喜欢折腾是程序员的特质,但是要分清形势。


作者:李剑一
来源:juejin.cn/post/7532773597850206243
收起阅读 »

我发现很多程序员都不会打日志。。

大家好,我是程序员鱼皮。我发现很多程序员都不打日志,有的是 不想 打、有的是 意识不到 要打、还有的是 真不会 打日志啊! 前段时间的模拟面试中,我问了几位应届的 Java 开发同学 “你在项目中是怎么打日志的”,得到的答案竟然是 “支支吾吾”、“阿巴阿巴”,...
继续阅读 »

大家好,我是程序员鱼皮。我发现很多程序员都不打日志,有的是 不想 打、有的是 意识不到 要打、还有的是 真不会 打日志啊!


前段时间的模拟面试中,我问了几位应届的 Java 开发同学 “你在项目中是怎么打日志的”,得到的答案竟然是 “支支吾吾”、“阿巴阿巴”,更有甚者,竟然表示:直接用 System.out.println() 打印一下吧。。。



要知道,日志是我们系统出现错误时,最快速有效的定位工具,没有日志给出的错误信息,遇到报错你就会一脸懵逼;而且日志还可以用来记录业务信息,比如记录用户执行的每个操作,不仅可以用于分析改进系统,同时在遇到非法操作时,也能很快找到凶手。


因此,对于程序员来说,日志记录是重要的基本功。但很多同学并没有系统学习过日志操作、缺乏经验,所以我写下这篇文章,分享自己在开发项目中记录日志的方法和最佳实践,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日志记录的方法


日志框架选型


有很多 Java 的日志框架和工具库,可以帮我们用一行代码快速完成日志记录。


在学习日志记录之前,很多同学应该是通过 System.out.println 输出信息来调试程序的,简单方便。


但是,System.out.println 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首先,System.out.println 是一个同步方法,每次调用都会导致 I/O 操作,比较耗时,频繁使用甚至会严重影响应用程序的性能,所以不建议在生产环境使用。此外,它只能输出简单的信息到标准控制台,无法灵活设置日志级别、格式、输出位置等。


所以我们一般会选择专业的 Java 日志框架或工具库,比如经典的 Apache Log4j 和它的升级版 Log4j 2,还有 Spring Boot 默认集成的 Logback 库。不仅可以帮我们用一行代码更快地完成日志记录,还能灵活调整格式、设置日志级别、将日志写入到文件中、压缩日志等。


可能还有同学听说过 SLF4J(Simple Logging Facade for Java),看英文名就知道了,这玩意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日志实现,而是为各种日志框架提供简单统一接口的日志门面(抽象层)。


啥是门面?


举个例子,现在我们要记录日志了,先联系到前台接待人员 SLF4J,它说必须要让我们选择日志的级别(debug / info / warn / error),然后要提供日志的内容。确认之后,SLF4J 自己不干活,屁颠屁颠儿地去找具体的日志实现框架,比如 Logback,然后由 Logback 进行日志写入。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无论我们选择哪套日志框架、或者后期要切换日志框架,调用的方法始终是相同的,不用再去更改日志调用代码,比如将 log.info 改为 log.printInfo。


既然 SLF4J 只是玩抽象,那么 Log4j、Log4j 2 和 Logback 应该选择哪一个呢?



值得一提的是,SLF4J、Log4j 和 Logback 竟然都是同一个作者(俄罗斯程序员 Ceki Gülcü)。



首先,Log4j 已经停止维护,直接排除。Log4j 2 和 Logback 基本都能满足功能需求,那么就看性能、稳定性和易用性。



  • 从性能来说,Log4j 2 和 Logback 虽然都支持异步日志,但是 Log4j 基于 LMAX Disruptor 高性能异步处理库实现,性能更高。

  • 从稳定性来说,虽然这些日志库都被曝出过漏洞,但 Log4j 2 的漏洞更为致命,姑且算是 Logback 得一分。

  • 从易用性来说,二者差不多,但 Logback 是 SLF4J 的原生实现、Log4j2 需要额外使用 SLF4J 绑定器实现。


再加上 Spring Boot 默认集成了 Logback,如果没有特殊的性能需求,我会更推荐初学者选择 Logback,都不用引入额外的库了~


使用日志框架


日志框架的使用非常简单,一般需要先获取到 Logger 日志对象,然后调用 logger.xxx(比如 logger.info)就能输出日志了。


最传统的方法就是通过 LoggerFactory 手动获取 Logger,示例代码如下:


import org.slf4j.Logger;
import org.slf4j.LoggerFactory;

public class MyService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gger logger = LoggerFactory.getLogger(MyService.class);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logger.info("执行了一些操作");
  }
}

上述代码中,我们通过调用日志工厂并传入当前类,创建了一个 logger。但由于每个类的类名都不同,我们又经常复制这行代码到不同的类中,就很容易忘记修改类名。


所以我们可以使用 this.getClass 动态获取当前类的实例,来创建 Logger 对象:


public class MyService {
   private final Logger logger = LoggerFactory.getLogger(this.getClass());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logger.info("执行了一些操作");
  }
}

给每个类都复制一遍这行代码,就能愉快地打日志了。


但我觉得这样做还是有点麻烦,我连复制粘贴都懒得做,怎么办?


还有更简单的方式,使用 Lombok 工具库提供的 @Slf4j 注解,可以自动为当前类生成一个名为 log 的 SLF4J Logger 对象,简化了 Logger 的定义过程。示例代码如下:


import lombok.extern.slf4j.Slf4j;

@Slf4j
public class MyService {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log.info("执行了一些操作");
  }
}

这也是我比较推荐的方式,效率杠杠的。



此外,你可以通过修改日志配置文件(比如 logback.xmllogback-spring.xml)来设置日志输出的格式、级别、输出路径等。日志配置文件比较复杂,不建议大家去记忆语法,随用随查即可。



二、日志记录的最佳实践


学习完日志记录的方法后,再分享一些我个人记录日志的经验。内容较多,大家可以先了解一下,实际开发中按需运用。


1、合理选择日志级别


日志级别的作用是标识日志的重要程度,常见的级别有:



  • TRACE:最细粒度的信息,通常只在开发过程中使用,用于跟踪程序的执行路径。

  • DEBUG:调试信息,记录程序运行时的内部状态和变量值。

  • INFO:一般信息,记录系统的关键运行状态和业务流程。

  • WARN:警告信息,表示可能存在潜在问题,但系统仍可继续运行。

  • ERROR:错误信息,表示出现了影响系统功能的问题,需要及时处理。

  • FATAL:致命错误,表示系统可能无法继续运行,需要立即关注。


其中,用的最多的当属 DEBUG、INFO、WARN 和 ERROR 了。


建议在开发环境使用低级别日志(比如 DEBUG),以获取详细的信息;生产环境使用高级别日志(比如 INFO 或 WARN),减少日志量,降低性能开销的同时,防止重要信息被无用日志淹没。


注意一点,日志级别未必是一成不变的,假如有一天你的程序出错了,但是看日志找不到任何有效信息,可能就需要降低下日志输出级别了。


2、正确记录日志信息


当要输出的日志内容中存在变量时,建议使用参数化日志,也就是在日志信息中使用占位符(比如 {}),由日志框架在运行时替换为实际参数值。


比如输出一行用户登录日志:


// 不推荐
logger.debug("用户ID:" + userId + " 登录成功。");

// 推荐
logger.debug("用户ID:{} 登录成功。", userId);

这样做不仅让日志清晰易读;而且在日志级别低于当前记录级别时,不会执行字符串拼接,从而避免了字符串拼接带来的性能开销、以及潜在的 NullPointerException 问题。所以建议在所有日志记录中,使用参数化的方式替代字符串拼接。


此外,在输出异常信息时,建议同时记录上下文信息、以及完整的异常堆栈信息,便于排查问题:


try {
   // 业务逻辑
catch (Exception e) {
logger.error("处理用户ID:{} 时发生异常:", userId, e);
}

3、控制日志输出量


过多的日志不仅会占用更多的磁盘空间,还会增加系统的 I/O 负担,影响系统性能。


因此,除了根据环境设置合适的日志级别外,还要尽量避免在循环中输出日志。


可以添加条件来控制,比如在批量处理时,每处理 1000 条数据时才记录一次:


if (index % 1000 == 0) {
   logger.info("已处理 {} 条记录", index);
}

或者在循环中利用 StringBuilder 进行字符串拼接,循环结束后统一输出:


StringBuilder logBuilder = new StringBuilder("处理结果:");
for (Item item : items) {
   try {
       processItem(item);
       logBuilder.append(String.format("成功[ID=%s], ", item.getId()));
  } catch (Exception e) {
       logBuilder.append(String.format("失败[ID=%s, 原因=%s], ", item.getId(), e.getMessage()));
  }
}
logger.info(logBuilder.toString());

如果参数的计算开销较大,且当前日志级别不需要输出,应该在记录前进行级别检查,从而避免多余的参数计算:


if (logger.isDebugEnabled()) {
   logger.debug("复杂对象信息:{}"expensiveToComputeObject());
}

此外,还可以通过更改日志配置文件整体过滤掉特定级别的日志,来防止日志刷屏:


<!-- Logback 示例 -->
<appender name="LIMITED" class="ch.qos.logback.classic.AsyncAppender">
<!-- 只允许 INFO 级别及以上的日志通过 -->
   <filter class="ch.qos.logback.classic.filter.ThresholdFilter">
       <level>INFO</level>
   </filter>
   <!-- 配置其他属性 -->
</appender>

4、把控时机和内容


很多开发者(尤其是线上经验不丰富的开发者)并没有养成记录日志的习惯,觉得记录日志不重要,等到出了问题无法排查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一般情况下,需要在系统的关键流程和重要业务节点记录日志,比如用户登录、订单处理、支付等都是关键业务,建议多记录日志。


对于重要的方法,建议在入口和出口记录重要的参数和返回值,便于快速还原现场、复现问题。


对于调用链较长的操作,确保在每个环节都有日志,以便追踪到问题所在的环节。


如果你不想区分上面这些情况,我的建议是尽量在前期多记录一些日志,后面再慢慢移除掉不需要的日志。比如可以利用 AOP 切面编程在每个业务方法执行前输出执行信息:


@Aspect
@Component
public class LoggingAspect {

   @Before("execution(* com.example.service..*(..))")
   public void logBeforeMethod(JoinPoint joinPoint) {
       Logger logger = LoggerFactory.getLogger(joinPoint.getTarget().getClass());
       logger.info("方法 {} 开始执行", joinPoint.getSignature().getName());
  }
}

利用 AOP,还可以自动打印每个 Controller 接口的请求参数和返回值,这样就不会错过任何一次调用信息了。


不过这样做也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注意不要在日志中记录了敏感信息,比如用户密码。万一你的日志不小心泄露出去,就相当于泄露了大量用户的信息。



5、日志管理


随着日志文件的持续增长,会导致磁盘空间耗尽,影响系统正常运行,所以我们需要一些策略来对日志进行管理。


首先是设置日志的滚动策略,可以根据文件大小或日期,自动对日志文件进行切分。比如按文件大小滚动:


<!-- 按大小滚动 -->
<rollingPolicy class="ch.qos.logback.core.rolling.SizeBasedRollingPolicy">
   <maxFileSize>10MB</maxFileSize>
</rollingPolicy>

如果日志文件大小达到 10MB,Logback 会将当前日志文件重命名为 app.log.1 或其他命名模式(具体由文件名模式决定),然后创建新的 app.log 文件继续写入日志。


还有按照时间日期滚动:


<!-- 按时间滚动 -->
<rollingPolicy class="ch.qos.logback.core.rolling.TimeBasedRollingPolicy">
   <fileNamePattern>logs/app-%d{yyyy-MM-dd}.log</fileNamePattern>
</rollingPolicy>

上述配置表示每天创建一个新的日志文件,%d{yyyy-MM-dd} 表示按照日期命名日志文件,例如 app-2024-11-21.log


还可以通过 maxHistory 属性,限制保留的历史日志文件数量或天数:


<maxHistory>30</maxHistory>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按照天数查看指定的日志,单个日志文件也不会很大,提高了日志检索效率。


对于用户较多的企业级项目,日志的增长是飞快的,因此建议开启日志压缩功能,节省磁盘空间。


<rollingPolicy class="ch.qos.logback.core.rolling.TimeBasedRollingPolicy">
   <fileNamePattern>logs/app-%d{yyyy-MM-dd}.log.gz</fileNamePattern>
</rollingPolicy>

上述配置表示:每天生成一个新的日志文件,旧的日志文件会被压缩存储。


除了配置日志切分和压缩外,我们还需要定期审查日志,查看日志的有效性和空间占用情况,从日志中发现系统的问题、清理无用的日志信息等。


如果你想偷懒,也可以写个自动化清理脚本,定期清理过期的日志文件,释放磁盘空间。比如:


# 每月清理一次超过 90 天的日志文件
find /var/log/myapp/ -type f -mtime +90 -exec rm {} ;

6、统一日志格式


统一的日志格式有助于日志的解析、搜索和分析,特别是在分布式系统中。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能感受到这么做的重要性了。


统一的日志格式:


2024-11-21 14:30:15.123 [main] INFO com.example.service.UserService - 用户ID:12345 登录成功
2024-11-21 14:30:16.789 [main] ERROR com.example.service.UserService - 用户ID:12345 登录失败,原因:密码错误
2024-11-21 14:30:17.456 [main] DEBUG com.example.dao.UserDao - 执行SQL:[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id=12345]
2024-11-21 14:30:18.654 [main] WARN com.example.config.AppConfig - 配置项 `timeout` 使用默认值:3000ms
2024-11-21 14:30:19.001 [main] INFO com.example.Main - 应用启动成功,耗时:2.34秒

这段日志整齐清晰,支持按照时间、线程、级别、类名和内容搜索。


不统一的日志格式:


2024/11/21 14:30 登录成功 用户ID: 12345
2024-11-21 14:30:16 错误 用户12345登录失败!密码不对
DEBUG 执行SQL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id=12345
Timeout = default
应用启动成功

emm,看到这种日志我直接原地爆炸!



建议每个项目都要明确约定和配置一套日志输出规范,确保日志中包含时间戳、日志级别、线程、类名、方法名、消息等关键信息。


<!-- 控制台日志输出 -->
<appender name="CONSOLE" class="ch.qos.logback.core.ConsoleAppender">
   <encoder>
       <!-- 日志格式 -->
       <pattern>%d{yyyy-MM-dd HH:mm:ss.SSS} [%thread] %-5level %logger{36} - %msg%n</pattern>
   </encoder>
</appender>

也可以直接使用标准化格式,比如 JSON,确保所有日志遵循相同的结构,便于后续对日志进行分析处理:


<encoder class="net.logstash.logback.encoder.LoggingEventCompositeJsonEncoder">
   <!-- 配置 JSON 编码器 -->
</encoder>

此外,你还可以通过 MDC(Mapped Diagnostic Context)给日志添加额外的上下文信息,比如用户 ID、请求 ID 等,方便追踪。在 Java 代码中,可以为 MDC 变量设置值:


MDC.put("requestId""666");
MDC.put("userId""yupi");
logger.info("用户请求处理完成");
MDC.clear();

对应的日志配置如下:


<!-- 文件日志配置 -->
<appender name="FILE" class="ch.qos.logback.core.rolling.RollingFileAppender">
   <encoder>
       <!-- 包含 MDC 信息 -->
       <pattern>%d{yyyy-MM-dd HH:mm:ss.SSS} [%thread] %-5level %logger{36} - [%X{requestId}] [%X{userId}] %msg%n</pattern>
   </encoder>
</appender>

这样,每个请求、每个用户的操作一目了然。


7、使用异步日志


对于追求性能的操作,可以使用异步日志,将日志的写入操作放在单独的线程中,减少对主线程的阻塞,从而提升系统性能。


除了自己开线程去执行 log 操作之外,还可以直接修改配置来开启 Logback 的异步日志功能:


<!-- 异步 Appender -->
<appender name="ASYNC" class="ch.qos.logback.classic.AsyncAppender">
   <queueSize>500</queueSize> <!-- 队列大小 -->
   <discardingThreshold>0</discardingThreshold> <!-- 丢弃阈值,0 表示不丢弃 -->
   <neverBlock>true</neverBlock> <!-- 队列满时是否阻塞主线程,true 表示不阻塞 -->
   <appender-ref ref="CONSOLE" /> <!-- 生效的日志目标 -->
   <appender-ref ref="FILE" />
</appender>

上述配置的关键是配置缓冲队列,要设置合适的队列大小和丢弃策略,防止日志积压或丢失。


8、集成日志收集系统


在比较成熟的公司中,我们可能会使用更专业的日志管理和分析系统,比如 ELK(Elasticsearch、Logstash、Kibana)。不仅不用每次都登录到服务器上查看日志文件,还可以更灵活地搜索日志。


但是搭建和运维 ELK 的成本还是比较大的,对于小团队,我的建议是不要急着搞这一套。




OK,就分享到这里,洋洋洒洒 4000 多字,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意识到日志记录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日志记录习惯。学会的话给鱼皮点个赞吧~


日志不是写给机器看的,是写给未来的你和你的队友看的!


更多


💻 编程学习交流:编程导航

📃 简历快速制作:老鱼简历

✏️ 面试刷题神器:面试鸭


作者:程序员鱼皮
来源:juejin.cn/post/7439785794917072896
收起阅读 »

微服务正在悄然消亡:这是一件美好的事

最近在做的事情正好需要系统地研究微服务与单体架构的取舍与演进。读到这篇文章《Microservices Are Quietly Dying — And It’s Beautiful》,许多观点直击痛点、非常启发,于是我顺手把它翻译出来,分享给大家,也希望能给同...
继续阅读 »

最近在做的事情正好需要系统地研究微服务与单体架构的取舍与演进。读到这篇文章《Microservices Are Quietly Dying — And It’s Beautiful》,许多观点直击痛点、非常启发,于是我顺手把它翻译出来,分享给大家,也希望能给同样在复杂性与效率之间权衡的团队一些参考。


微服务正在悄然消亡:这是一件美好的事


为了把我们的创业产品扩展到数百万用户,我们搭建了 47 个微服务。


用户从未达到一百万,但我们达到了每月 23,000 美元的 AWS 账单、长达 14 小时的故障,以及一个再也无法高效交付新功能的团队。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们并没有在构建产品,而是在搭建一座分布式的自恋纪念碑。


image.png


我们都信过的谎言


五年前,微服务几乎是教条。Netflix 用它,Uber 用它。每一场技术大会、每一篇 Medium 文章、每一位资深架构师都在高喊同一句话:单体不具备可扩展性,微服务才是答案。


于是我们照做了。我们把 Rails 单体拆成一个个服务:用户服务、认证服务、支付服务、通知服务、分析服务、邮件服务;然后是子服务,再然后是调用服务的服务,层层套叠。


到第六个月,我们已经在 12 个 GitHub 仓库里维护 47 个服务。我们的部署流水线像一张地铁图,架构图需要 4K 显示器才能看清。


当“最佳实践”变成“最差实践”


我们不断告诫自己:一切都在运转。我们有 Kubernetes,有服务网格,有用 Jaeger 的分布式追踪,有 ELK 的日志——我们很“现代”。


但那些光鲜的微服务文章从不提的一点是:分布式的隐性税


每一个新功能都变成跨团队的协商。想给用户资料加一个字段?那意味着要改五个服务、提三个 PR、协调两周,并进行一次像劫案电影一样精心编排的数据库迁移。


我们的预发布环境成本甚至高于生产环境,因为想测试任何东西,都需要把一切都跑起来。47 个服务在 Docker Compose 里同时启动,内存被疯狂吞噬。


那个彻夜崩溃的夜晚


凌晨 2:47,Slack 被消息炸翻。


生产环境宕了。不是某一个服务——是所有服务。支付服务连不上用户服务,通知服务不断超时,API 网关对每个请求都返回 503。


我打开分布式追踪面板:一万五千个 span,全线飘红。瀑布图像抽象艺术。我花了 40 分钟才定位出故障起点。


结果呢?一位初级开发在认证服务上发布了一个配置变更,只是一个环境变量。它让令牌校验多了 2 秒延迟,这个延迟在 11 个下游服务间层层传递,超时叠加、断路器触发、重试逻辑制造请求风暴,整个系统在自身重量下轰然倒塌。


我们搭了一座纸牌屋,却称之为“容错架构”。


我们花了六个小时才修复。并不是因为 bug 复杂——它只是一个配置的单行改动,而是因为排查分布式系统就像破获一桩谋杀案:每个目击者说着不同的语言,而且有一半在撒谎。


那个被忽略的低语


一周后,在复盘会上,我们的 CTO 说了句让所有人不自在的话:


“要不我们……回去?”


回到单体。回到一个仓库。回到简单。


会议室一片沉默。你能感到认知失调。我们是工程师,我们很“高级”。单体是给传统公司和训练营毕业生用的,不是给一家正打造未来的 A 轮初创公司用的。


但随后有人把指标展开:平均恢复时间 4.2 小时;部署频率每周 2.3 次(从单体时代的每周 12 次一路下滑);云成本增长速度比营收快 40%。


数字不会说谎。是架构在拖垮我们。


美丽的回归


我们用了三个月做整合。47 个服务归并成一个模块划分清晰的 Rails 应用;Kubernetes 变成负载均衡后面的三台 EC2;12 个仓库的工作流收敛成一个边界明确的仓库。


结果简直让人尴尬。


部署时间从 25 分钟降到 90 秒;AWS 账单从 23,000 美元降到 3,800 美元;P95 延迟提升了 60%,因为我们消除了 80% 的网络调用。更重要的是——我们又开始按时交付功能了。


开发者不再说“我需要和三个团队协调”,而是开始说“午饭前给你”。


我们的“分布式系统”变回了结构良好的应用。边界上下文变成 Rails 引擎,服务调用变成方法调用,Kafka 变成后台任务,“编排层”……就是 Rails 控制器。


它更快,它更省,它更好。


我们真正学到的是什么


这是真相:我们为此付出两年时间和 40 万美元才领悟——


微服务不是一种纯粹的架构模式,而是一种组织模式。Netflix 需要它,因为他们有 200 个团队。你没有。Uber 需要它,因为他们一天发布 4,000 次。你没有。


复杂性之所以诱人,是因为它看起来像进步。 拥有 47 个服务、Kubernetes、服务网格和分布式追踪,看起来很“专业”;而一个单体加一套 Postgres,看起来很“业余”。


但复杂性是一种税。它以认知负担、运营开销、开发者幸福感和交付速度为代价。


而大多数初创公司根本付不起这笔税。


我们花了两年时间为并不存在的规模做优化,同时牺牲了能让我们真正达到规模的简单性。


你不需要 50 个微服务,你需要的是自律


软件架构的“肮脏秘密”是:好的设计在任何规模都奏效。


一个结构良好的单体,拥有清晰的模块、明确的边界上下文和合理的关注点分离,比一团由希望和 YAML 勉强粘合在一起的微服务乱麻走得更远。


微服务并不是因为“糟糕”而式微,而是因为我们出于错误的理由使用了它。我们选择了分布式的复杂性而不是本地的自律,选择了运营的负担而不是价值的交付。


那些悄悄回归单体的公司并非承认失败,而是在承认更难的事实:我们一直在解决错误的问题。


所以我想问一个问题:你构建微服务,是在逃避什么?


如果答案是“一个凌乱的代码库”,那我有个坏消息——分布式系统不会修好坏代码,它只会让问题更难被发现。


作者:程序猿DD
来源:juejin.cn/post/7563860666349649970
收起阅读 »

Spring Boot 分布式事务高阶玩法:从入门到精通

嘿,各位 Java 小伙伴们!今天咱们要来聊聊 Spring Boot 里一个超酷炫但又有点让人头疼的家伙 —— 分布式事务。这玩意儿就像是一场大型派对的组织者,要确保派对上所有的活动(操作)要么都顺顺利利地进行,要么就一起取消,绝对不能出现有的活动进行了一半...
继续阅读 »

嘿,各位 Java 小伙伴们!今天咱们要来聊聊 Spring Boot 里一个超酷炫但又有点让人头疼的家伙 —— 分布式事务。这玩意儿就像是一场大型派对的组织者,要确保派对上所有的活动(操作)要么都顺顺利利地进行,要么就一起取消,绝对不能出现有的活动进行了一半,有的却没开始的尴尬局面。


为啥要有分布式事务


在以前那种单体应用的小世界里,事务处理就像在自己家里整理东西,所有的东西(数据)都在一个地方,要保证操作的一致性很容易。但随着业务越来越复杂,应用变成了分布式的 “大杂烩”,各个服务就像住在不同房子里的小伙伴,这时候再想保证所有操作都一致,就需要分布式事务这个 “超级协调员” 出场啦。


Spring Boot 里的分布式事务支持


Spring Boot 对分布式事务的支持就像是给你配备了一套超级工具包。其中,@Transactional注解大家肯定都很熟悉,在单体应用里它就是事务管理的小能手。但在分布式场景下,我们还有更厉害的武器,比如基于 XA 协议的分布式事务管理器,以及像 Seata 这样的开源框架。


XA 协议的分布式事务管理器


XA 协议就像是一个国际通用的 “交流规则”,它规定了数据库和事务管理器之间怎么沟通。在 Spring Boot 里使用 XA 协议的分布式事务管理器,就像是给各个服务的数据库都请了一个翻译,让它们能准确地交流事务相关的信息。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简单的代码示例,假设我们有两个服务,一个是订单服务,一个是库存服务,我们要在创建订单的同时扣减库存,并且保证这两个操作要么都成功,要么都失败。


首先,我们需要配置 XA 数据源,这里以 MySQL 为例: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XADataSourceConfig {
@Bean
@ConfigurationProperties(prefix = "spring.datasource")
public DataSourceProperties dataSourceProperties() {
return new DataSourceProperties();
}
@Bean
public DataSource dataSource() {
return dataSourceProperties().initializeDataSourceBuilder()
.type(com.mysql.cj.jdbc.MysqlXADataSource.class)
.build();
}
}

然后,配置事务管理器: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XATransactionConfig {
@Autowired
private DataSource dataSource;
@Bean
public PlatformTransactionManager transactionManager() throws SQLException {
return new JtaTransactionManager(new UserTransactionFactory(), new TransactionManagerFactory(dataSource));
}
}

接下来,在业务代码里使用@Transactional注解:


@Service
public class OrderService {
@Autowired
private OrderRepository orderRepository;
@Autowired
private StockService stockService;
@Transactional
public void createOrder(Order order) {
orderRepository.save(order);
stockService.decreaseStock(order.getProductId(), order.getQuantity());
}
}

在这个例子里,createOrder方法上的@Transactional注解就像一个 “指挥官”,它会协调订单保存和库存扣减这两个操作,确保它们在同一个事务里执行。


Seata 框架


Seata 就像是一个更智能、更强大的 “事务指挥官”。它有三个重要的组件:TC(Transaction Coordinator)事务协调器、TM(Transaction Manager)事务管理器和 RM(Resource Manager)资源管理器。TC 就像一个调度中心,TM 负责发起和管理事务,RM 则负责管理资源和提交 / 回滚事务。


使用 Seata,我们首先要在项目里引入相关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com.alibaba.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alibaba-seata</artifactId>
</dependency>

然后,配置 Seata 客户端:


seata:
application-id: ${spring.application.name}
tx-service-group: my_test_tx_group
enable-auto-data-source-proxy: true
client:
rm:
async-commit-buffer-limit: 10000
lock:
retry-interval: 10
retry-times: 30
retry-policy-branch-rollback-on-conflict: true
tm:
commit-retry-count: 5
rollback-retry-count: 5
undo:
data-validation: true
log-serialization: jackson
log-table: undo_log

在业务代码里,我们使用@GlobalTransactional注解来开启全局事务:


@Service
public class OrderService {
@Autowired
private OrderRepository orderRepository;
@Autowired
private StockService stockService;
@GlobalTransactional
public void createOrder(Order order) {
orderRepository.save(order);
stockService.decreaseStock(order.getProductId(), order.getQuantity());
}
}

这里的@GlobalTransactional注解就像是给整个分布式事务场景下了一道 “圣旨”,让所有涉及到的服务都按照统一的事务规则来执行。


总结


分布式事务虽然复杂,但有了 Spring Boot 提供的强大支持,以及像 Seata 这样优秀的框架,我们也能轻松应对。就像掌握了一门高超的魔法,让我们的分布式系统变得更加可靠和强大。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对 Spring Boot 中的分布式事务有更深入的理解,在开发的道路上一路 “开挂”,解决各种复杂的业务场景。


作者:装睡鹿先生
来源:juejin.cn/post/7490588889948061750
收起阅读 »

⚔️ ReentrantLock大战synchronized:谁是锁界王者?

一、选手登场!🎬 🔵 蓝方:synchronized(老牌选手) // synchronized:Java自带的语法糖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 { // 临界区代码 } // 或者 public void ...
继续阅读 »

一、选手登场!🎬


🔵 蓝方:synchronized(老牌选手)


// synchronized:Java自带的语法糖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 {
// 临界区代码
}

// 或者
public void method() {
synchronized(this) {
// 临界区代码
}
}

特点:



  • 📜 JDK 1.0就有了,资历老

  • 🎯 简单粗暴,写法简单

  • 🤖 JVM级别实现,自动释放

  • 💰 免费午餐,不需要手动管理


🔴 红方:ReentrantLock(新锐选手)


// ReentrantLock:JDK 1.5引入
ReentrantLock lock = new ReentrantLock();

public void method() {
lock.lock(); // 手动加锁
try {
// 临界区代码
} finally {
lock.unlock(); // 必须手动释放!
}
}

特点:



  • 🆕 JDK 1.5新秀,年轻有活力

  • 🎨 功能丰富,花样多

  • 🏗️ API级别实现,灵活强大

  • ⚠️ 需要手动管理,容易忘记释放


二、底层实现对决 💻


Round 1: synchronized的底层实现


1️⃣ 对象头结构(Mark Word)


Java对象内存布局:
┌────────────────────────────────────┐
│ 对象头 (Object Header) │
│ ┌─────────────────────────────┐ │
│ │ Mark Word (8字节) │ ← 存储锁信息
│ ├─────────────────────────────┤ │
│ │ 类型指针 (4/8字节) │ │
│ └─────────────────────────────┘ │
├────────────────────────────────────┤
│ 实例数据 (Instance Data) │
├────────────────────────────────────┤
│ 对齐填充 (Padding) │
└────────────────────────────────────┘

Mark Word在不同锁状态下的变化:


64位虚拟机的Mark Word(8字节=64位)

┌──────────────────────────────────────────────────┐
│ 无锁状态 (001) │
│ ┌────────────┬─────┬──┬──┬──┐ │
│ │ hashcode │ age │001│ 未锁定 │
│ └────────────┴─────┴──┴──┴──┘ │
├──────────────────────────────────────────────────┤
│ 偏向锁 (101) │
│ ┌────────────┬─────┬──┬──┬──┐ │
│ │ 线程ID │epoch│101│ 偏向锁 │
│ └────────────┴─────┴──┴──┴──┘ │
├──────────────────────────────────────────────────┤
│ 轻量级锁 (00) │
│ ┌────────────────────────────┬──┐ │
│ │ 栈中锁记录指针 │00│ 轻量级锁 │
│ └────────────────────────────┴──┘ │
├──────────────────────────────────────────────────┤
│ 重量级锁 (10) │
│ ┌────────────────────────────┬──┐ │
│ │ Monitor对象指针 │10│ 重量级锁 │
│ └────────────────────────────┴──┘ │
└──────────────────────────────────────────────────┘

2️⃣ 锁升级过程(重点!)


                    锁升级路径

无锁状态 偏向锁 轻量级锁 重量级锁
│ │ │ │
│ 第一次访问 │ 有竞争 │ 竞争激烈 │
├──────────────→ ├──────────────→ ├──────────────→ │
│ │ │ │
│ │ CAS失败 │ 自旋失败 │
│ │ │ │

🚶 一个人 🚶 还是一个人 🚶🚶 两个人 🚶🚶🚶 一群人
走路 (偏向这个人) 抢着走 排队走

详细解释:


阶段1:无锁 → 偏向锁


// 第一次有线程访问synchronized块
Thread-1第一次进入:
1. 对象处于无锁状态
2. Thread-1通过CAS在Mark Word中记录自己的线程ID
3. 成功!升级为偏向锁,偏向Thread-1
4. 下次Thread-1再来,发现Mark Word里是自己的ID,直接进入!
(就像VIP通道,不用检查)✨

生活比喻:
你第一次去常去的咖啡店☕,店员记住了你的脸。
下次你来,店员一看是你,直接给你做你的老口味,不用问!

阶段2:偏向锁 → 轻量级锁


Thread-2也想进入:
1. 发现偏向锁偏向的是Thread-1
2. Thread-1已经退出了,撤销偏向锁
3. 升级为轻量级锁
4. Thread-2通过CAS在栈帧中创建Lock Record
5. CAS将对象头的Mark Word复制到Lock Record
6. CAS将对象头指向Lock Record
7. 成功!获取轻量级锁 🎉

生活比喻:
咖啡店来了第二个客人,店员发现需要排队系统了。
拿出号码牌,谁先抢到谁先点单(自旋CAS)🎫

阶段3:轻量级锁 → 重量级锁


Thread-3、Thread-4、Thread-5也来了:
1. 多个线程竞争,CAS自旋失败
2. 自旋一定次数后,升级为重量级锁
3. 没抢到的线程进入阻塞队列
4. 需要操作系统介入,线程挂起(park)😴

生活比喻:
咖啡店人太多了!需要叫号系统 + 座位等待区。
没叫到号的人坐下来等,不用一直站着抢(操作系统介入)🪑

3️⃣ 字节码层面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 {
System.out.println("hello");
}

字节码: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
descriptor: ()V
flags: ACC_PUBLIC, ACC_SYNCHRONIZED 看这里!方法标记
Code:
stack=2, locals=1, args_size=1
0: getstatic #2
3: ldc #3
5: invokevirtual #4
8: return

同步块字节码:


public void method() {
synchronized(this) {
System.out.println("hello");
}
}

public void method();
Code:
0: aload_0
1: dup
2: astore_1
3: monitorenter 进入monitor
4: getstatic #2
7: ldc #3
9: invokevirtual #4
12: aload_1
13: monitorexit 退出monitor
14: goto 22
17: astore_2
18: aload_1
19: monitorexit 异常时也要退出
20: aload_2
21: athrow
22: return

Round 2: ReentrantLock的底层实现


基于AQS(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实现:


// ReentrantLock内部
public class ReentrantLock {
private final Sync sync;

// 抽象同步器
abstract static class Sync extends 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 {
// ...
}

// 非公平锁实现
static final class NonfairSync extends Sync {
final void lock() {
// 先CAS抢一次
if (compareAndSetState(0, 1))
setExclusiveOwnerThread(Thread.currentThread());
else
acquire(1); // 进入AQS队列
}
}

// 公平锁实现
static final class FairSync extends Sync {
final void lock() {
acquire(1); // 直接排队,不插队
}
}
}

数据结构:


ReentrantLock

├─ Sync (继承AQS)
│ ├─ state: int (0=未锁,>0=重入次数)
│ └─ exclusiveOwnerThread: Thread (持锁线程)

└─ CLH队列
Head → Node1 → Node2 → Tail
↓ ↓
Thread2 Thread3
(等待) (等待)

三、功能对比大战 ⚔️


🏁 功能对比表


功能synchronizedReentrantLock胜者
加锁方式自动手动lock/unlocksynchronized ✅
释放方式自动(异常也会释放)必须手动finallysynchronized ✅
公平锁不支持支持公平/非公平ReentrantLock ✅
可中断不可中断lockInterruptibly()ReentrantLock ✅
尝试加锁不支持tryLock()ReentrantLock ✅
超时加锁不支持tryLock(timeout)ReentrantLock ✅
Condition只有一个wait/notify可多个ConditionReentrantLock ✅
性能(JDK6+)优化后差不多差不多平局 ⚖️
使用难度简单复杂,易出错synchronized ✅
锁信息不易查看getQueueLength()等ReentrantLock ✅

🎯 详细功能对比


1️⃣ 可中断锁


// ❌ synchronized不可中断
Thread t = new Thread(() -> {
synchronized(lock) {
// 即使调用t.interrupt(),这里也不会响应
while(true) {
// 死循环
}
}
});

// ✅ ReentrantLock可中断
Thread t = new Thread(() -> {
try {
lock.lockInterruptibly(); // 可响应中断
// ...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ln("被中断了!");
}
});
t.start();
Thread.sleep(100);
t.interrupt(); // 可以中断!

2️⃣ 尝试加锁


// ❌ synchronized没有tryLock
synchronized(lock) {
// 要么拿到锁,要么一直等
}

// ✅ ReentrantLock可以尝试
if (lock.tryLock()) { // 尝试获取,不阻塞
try {
// 拿到锁了
} finally {
lock.unlock();
}
} else {
// 没拿到,去做别的事
System.out.println("锁被占用,我去干别的");
}

// ✅ 还支持超时
if (lock.tryLock(3, TimeUnit.SECONDS)) { // 等3秒
try {
// 拿到了
} finally {
lock.unlock();
}
} else {
// 3秒还没拿到,放弃
System.out.println("等太久了,不等了");
}

3️⃣ 公平锁


// ❌ synchronized只能是非公平锁
synchronized(lock) {
// 后来的线程可能插队
}

// ✅ ReentrantLock可选公平/非公平
ReentrantLock fairLock = new ReentrantLock(true); // 公平锁
ReentrantLock unfairLock = new ReentrantLock(false); // 非公平锁(默认)

公平锁 vs 非公平锁:


非公平锁(吞吐量高):
Thread-1持锁 → Thread-2排队 → Thread-3排队

释放锁!

Thread-4刚好来了,直接抢!(插队)✂️
虽然Thread-2先来,但Thread-4先抢到

公平锁(先来后到):
Thread-1持锁 → Thread-2排队 → Thread-3排队

释放锁!

Thread-4来了,但要排队到最后!
Thread-2先到先得 ✅

4️⃣ 多个条件变量


// ❌ synchronized只有一个等待队列
synchronized(lock) {
lock.wait(); // 只有一个等待队列
lock.notify(); // 随机唤醒一个
}

// ✅ ReentrantLock可以有多个Condition
ReentrantLock lock = new ReentrantLock();
Condition notFull = lock.newCondition(); // 条件1:未满
Condition notEmpty = lock.newCondition(); // 条件2:非空

// 生产者
lock.lock();
try {
while (queue.isFull()) {
notFull.await(); // 等待"未满"条件
}
queue.add(item);
notEmpty.signal(); // 唤醒"非空"条件的线程
} finally {
lock.unlock();
}

// 消费者
lock.lock();
try {
while (queue.isEmpty()) {
notEmpty.await(); // 等待"非空"条件
}
queue.remove();
notFull.signal(); // 唤醒"未满"条件的线程
} finally {
lock.unlock();
}

四、性能对决 🏎️


JDK 1.5时代:ReentrantLock完胜


JDK 1.5性能测试(100万次加锁):
synchronized: 2850ms 😓
ReentrantLock: 1200ms 🚀

ReentrantLock快2倍多!

JDK 1.6之后:synchronized反击!


JDK 1.6对synchronized做了大量优化:



  • ✅ 偏向锁(Biased Locking)

  • ✅ 轻量级锁(Lightweight Locking)

  • ✅ 自适应自旋(Adaptive Spinning)

  • ✅ 锁粗化(Lock Coarsening)

  • ✅ 锁消除(Lock Elimination)


JDK 1.8性能测试(100万次加锁):
synchronized: 1250ms 🚀
ReentrantLock: 1200ms 🚀

几乎一样了!

优化技术解析


1️⃣ 偏向锁


// 同一个线程反复进入
for (int i = 0; i < 1000000; i++) {
synchronized(obj) {
// 偏向锁:第一次CAS,后续直接进入
// 性能接近无锁!✨
}
}

2️⃣ 锁消除


public String concat(String s1, String s2) {
// StringBuffer是线程安全的,有synchronized
StringBuffer sb = new StringBuffer();
sb.append(s1);
sb.append(s2);
return sb.toString();
}

// JVM发现sb是局部变量,不可能有竞争
// 自动消除StringBuffer内部的synchronized!
// 性能大幅提升!🚀

3️⃣ 锁粗化


// ❌ 原代码:频繁加锁解锁
for (int i = 0; i < 1000; i++) {
synchronized(obj) {
// 很短的操作
}
}

// ✅ JVM优化后:锁粗化
synchronized(obj) { // 把锁提到循环外
for (int i = 0; i < 1000; i++) {
// 很短的操作
}
}

五、使用场景推荐 📝


优先使用synchronized的场景


1️⃣ 简单的同步场景


// 简单的计数器
private int count = 0;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increment() {
count++;
}

2️⃣ 方法级别的同步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 {
// 整个方法同步,简单明了
}

3️⃣ 不需要高级功能


// 只需要基本的互斥,不需要tryLock、Condition等
synchronized(lock) {
// 业务代码
}

优先使用ReentrantLock的场景


1️⃣ 需要可中断的锁


// 可以响应中断,避免死锁
lock.lockInterruptibly();

2️⃣ 需要尝试加锁


// 拿不到锁就去做别的事
if (lock.tryLock()) {
// ...
}

3️⃣ 需要公平锁


// 严格按照先来后到
ReentrantLock fairLock = new ReentrantLock(true);

4️⃣ 需要多个条件变量


// 生产者-消费者模式
Condition notFull = lock.newCondition();
Condition notEmpty = lock.newCondition();

5️⃣ 需要获取锁的信息


// 查看等待的线程数
int waiting = lock.getQueueLength();
// 查看是否有线程在等待
boolean hasWaiters = lock.hasQueuedThreads();

六、常见坑点 ⚠️


坑1:ReentrantLock忘记unlock


// ❌ 危险!如果中间抛异常,永远不会释放锁
lock.lock();
doSomething(); // 可能抛异常
lock.unlock(); // 不会执行!💣

// ✅ 正确写法
lock.lock();
try {
doSomething();
} finally {
lock.unlock(); // 一定会执行
}

坑2:synchronized锁错对象


// ❌ 每次都是新对象,不起作用!
public void method() {
synchronized(new Object()) { // 💣 错误!
// 相当于没加锁
}
}

// ✅ 正确写法
private final Object lock = new Object();
public void method() {
synchronized(lock) {
// ...
}
}

坑3:锁的粒度太大


// ❌ 锁的范围太大,性能差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method() { // 整个方法都锁住
doA(); // 不需要同步
doB(); // 需要同步
doC(); // 不需要同步
}

// ✅ 缩小锁范围
public void method() {
doA();
synchronized(lock) {
doB(); // 只锁需要的部分
}
doC();
}

七、面试应答模板 🎤


面试官:synchronized和ReentrantLock有什么区别?


你的回答:


主要从实现层面和功能层面两个角度对比:


实现层面:



  1. synchronized是JVM层面的,基于monitor机制,通过对象头的Mark Word实现

  2. ReentrantLock是API层面的,基于AQS(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实现


功能层面,ReentrantLock更强大:



  1. 可中断:lockInterruptibly()可响应中断

  2. 可尝试:tryLock()非阻塞获取锁

  3. 可超时:tryLock(time)超时放弃

  4. 公平锁:可选择公平或非公平

  5. 多条件:支持多个Condition

  6. 可监控:可获取等待线程数等信息


性能对比:



  • JDK 1.6之前ReentrantLock性能更好

  • JDK 1.6之后synchronized做了大量优化(偏向锁、轻量级锁、锁消除、锁粗化),性能差不多

  • synchronized优化包括:无锁→偏向锁→轻量级锁→重量级锁的升级路径


使用建议:



  • 简单场景优先synchronized(代码简洁,自动释放)

  • 需要高级功能时用ReentrantLock(可中断、超时、公平锁等)


举个例子:
如果只是简单的计数器,用synchronized即可。但如果是银行转账系统,需要可中断、可超时,就应该用ReentrantLock。


八、总结 🎯


选择决策树:
需要同步?

Yes

┌─────────────┴─────────────┐
│ │
简单场景 复杂场景
(计数器、缓存等) (可中断、超时等)
│ │
synchronized ReentrantLock
│ │
✅ 简单 ✅ 功能强
✅ 自动释放 ⚠️ 需手动
✅ 性能好 ✅ 灵活

记忆口诀:



简单场景synchronized,

复杂需求ReentrantLock,

性能现在差不多,

根据场景来选择!🎵



最后一句话:

synchronized是"自动挡"🚗,简单好用;

ReentrantLock是"手动挡"🏎️,灵活强大!


作者:用户6854537597769
来源:juejin.cn/post/7563822304766427172
收起阅读 »

消息队列和事件驱动如何实现流量削峰

消息队列和事件驱动架构不仅是实现流量削峰的关键技术,它们之间更是一种相辅相成、紧密协作的关系。下面这个表格可以帮您快速把握它们的核心联系与分工。 特性消息队列 (Message Queue)事件驱动架构 (Event-Driven Architecture)​...
继续阅读 »

消息队列事件驱动架构不仅是实现流量削峰的关键技术,它们之间更是一种相辅相成、紧密协作的关系。下面这个表格可以帮您快速把握它们的核心联系与分工。


特性消息队列 (Message Queue)事件驱动架构 (Event-Driven Architecture)
核心角色实现事件驱动架构的技术工具传输机制一种架构风格设计模式
主要职责提供异步通信通道,负责事件的存储路由可靠传递定义系统各组件之间通过事件进行交互的规范
与流量削峰关系实现流量削峰的具体手段​(作为缓冲区)流量削峰是其在处理突发流量时的一种自然结果能力体现
协作方式事件驱动架构中,事件的生产与消费通常依赖消息队列来传递事件消息为消息队列的应用提供了顶层设计业务场景

🔌 消息队列:流量削峰的实现工具


消息队列在流量削峰中扮演着“缓冲区”或“蓄水池”的关键角色 。其工作流程如下:



  1. 接收请求​:当突发流量到来时,所有请求首先被作为消息发送到消息队列中暂存,而非直接冲击后端业务处理服务 。

  2. 平滑压力​:后端服务可以按照自身的最佳处理能力,以固定的、可控的速度从消息队列中获取请求并进行处理 。

  3. 解耦与异步​:这使得前端请求的接收和后端业务的处理完全解耦。用户可能瞬间收到“请求已接受”的响应,而实际任务则在后台排队有序执行 。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秒杀系统​ 。在短时间内涌入的海量下单请求会被放入消息队列。队列的长度可以起到限制并发数量的作用,超出系统容量的请求可以被快速拒绝,从而保护下游的订单、库存等核心服务不被冲垮,实现削峰填谷 。


🏗️ 事件驱动:流量削峰的指导架构


事件驱动架构是一种从更高层面设计系统交互模式的思想 。当某个重要的状态变化发生时(例如用户下单、订单支付成功),系统会发布一个事件​ 。其他关心此变化的服务会订阅这些事件,并触发相应的后续操作 。这种“发布-订阅”模式天然就是异步的。


在流量削峰的场景下,事件驱动架构的意义在于:



  • 设计上的解耦​:它将“触发动作的服务”和“执行动作的服务”从时间和空间上分离开。下单服务完成核心逻辑后,只需发布一个“订单已创建”的事件,而不需要同步调用库存服务、积分服务等。这本身就为引入消息队列作为事件总线来缓冲流量奠定了基础 。

  • 结果的可达性​:即使某个服务(如积分服务)处理速度较慢,也不会影响核心链路(如扣减库存)。事件会在消息队列中排队,等待积分服务按自己的能力处理,从而实现了服务间的流量隔离和削峰 。


🤝 协同工作场景


消息队列与事件驱动架构协同工作的场景包括:



  • 异步任务处理​:用户注册后,需要发送邮件和短信。注册服务完成核心逻辑后,发布一个“用户已注册”事件到消息队列。邮件服务和短信服务作为订阅者,异步消费该事件,实现异步处理 。

  • 系统应用解耦​:订单系统与库存系统之间通过消息队列解耦。订单系统下单后,将消息写入消息队列即可返回成功,库存系统再根据消息队列中的信息进行库存操作,即使库存系统暂时不可用,也不会影响下单 。

  • 日志处理与实时监控​:使用类似Kafka的消息队列收集应用日志,后续的日志分析、监控报警等服务订阅这些日志流进行处理,解决大量日志传输问题 。


💡 选型与注意事项


在选择和运用这些技术时,需要注意:



  • 技术选型​:不同消息队列有不同特点。​RabbitMQ​ 以消息可靠性见长;Apache Kafka​ 专为高吞吐量的实时日志流和数据管道设计,尤其适合日志处理等场景 ;RocketMQ​ 在阿里内部经历了大规模交易场景的考验 。

  • 潜在挑战​:



    • 复杂性增加​:需要维护消息中间件,并处理可能出现的消息重复、丢失、乱序等问题 。

    • 数据一致性​:异步化带来了最终一致性,需要考虑业务是否能接受 。

    • 系统延迟​:请求需要排队处理,用户得到最终结果的时间会变长,不适合所有场景。




作者:IT橘子皮
来源:juejin.cn/post/7563511245087506486
收起阅读 »

Java 中的 Consumer 与 Supplier 接口

异同分析 Consumer 和 Supplier 是 Java 8 引入的两个重要函数式接口,位于 java.util.function 包中,用于支持函数式编程范式。 相同点 都是函数式接口(只有一个抽象方法) 都位于 java.util.function...
继续阅读 »

异同分析


Consumer 和 Supplier 是 Java 8 引入的两个重要函数式接口,位于 java.util.function 包中,用于支持函数式编程范式。


相同点



  1. 都是函数式接口(只有一个抽象方法)

  2. 都位于 java.util.function 包中

  3. 都用于 Lambda 表达式和方法引用

  4. 都在 Stream API 和 Optional 类中广泛使用


不同点


特性ConsumerSupplier
方法签名void accept(T t)T get()
参数接受一个输入参数无输入参数
返回值无返回值返回一个值
主要用途消费数据提供数据
类比方法中的参数方法中的返回值

详细分析与使用场景


Consumer 接口


Consumer 表示接受单个输入参数但不返回结果的操作。


import java.util.function.Consumer;
import java.util.Arrays;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Consumer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基本用法
Consumer<String> printConsumer = s -> System.out.println(s);
printConsumer.accept("Hello Consumer!");

// 方法引用方式
Consumer<String> methodRefConsumer = System.out::println;
methodRefConsumer.accept("Hello Method Reference!");

// 集合遍历中的应用
List<String> names = Arrays.asList("Alice", "Bob", "Charlie");
names.forEach(printConsumer);

// andThen 方法组合多个 Consumer
Consumer<String> upperCaseConsumer = s -> System.out.println(s.toUpperCase());
Consumer<String> decoratedConsumer = s -> System.out.println("*** " + s + " ***");

Consumer<String> combinedConsumer = upperCaseConsumer.andThen(decoratedConsumer);
combinedConsumer.accept("functional interface");

// 在 Optional 中的使用
java.util.Optional<String> optional = java.util.Optional.of("Present");
optional.ifPresent(combinedConsumer);
}
}

Consumer 的使用场景



  1. 遍历集合元素并执行操作

  2. 处理数据并产生副作用(如打印、保存到数据库)

  3. 在 Optional 中处理可能存在的值

  4. 组合多个操作形成处理链


Supplier 接口


Supplier 表示一个供应商,不需要传入参数但返回一个值。


import java.util.function.Supplier;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java.util.Random;
import java.util.stream.Stream;

public class Supplier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基本用法
Supplier<String> stringSupplier = () -> "Hello from Supplier!";
System.out.println(stringSupplier.get());

// 方法引用方式
Supplier<Double> randomSupplier = Math::random;
System.out.println("Random number: " + randomSupplier.get());

// 对象工厂
Supplier<List<String>> listSupplier = () -> java.util.Arrays.asList("A", "B", "C");
System.out.println("List from supplier: " + listSupplier.get());

// 延迟计算/初始化
Supplier<ExpensiveObject> expensiveObjectSupplier = () -> {
System.out.println("Creating expensive object...");
return new ExpensiveObject();
};

System.out.println("Supplier created but no object yet...");
// 只有在调用 get() 时才会创建对象
ExpensiveObject obj = expensiveObjectSupplier.get();

// 在 Stream 中生成无限流
Supplier<Integer> randomIntSupplier = () -> new Random().nextInt(100);
Stream.generate(randomIntSupplier)
.limit(5)
.forEach(System.out::println);

// 在 Optional 中作为备选值
java.util.Optional<String> emptyOptional = java.util.Optional.empty();
String value = emptyOptional.orElseGet(() -> "Default from supplier");
System.out.println("Value from empty optional: " + value);
}

static class ExpensiveObject {
ExpensiveObject() {
// 模拟耗时操作
try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
}

Supplier 的使用场景



  1. 延迟初始化或延迟计算

  2. 提供配置或默认值

  3. 生成测试数据或模拟对象

  4. 在 Optional 中提供备选值

  5. 创建对象工厂

  6. 实现惰性求值模式


实际应用示例


下面是一个结合使用 Consumer 和 Supplier 的示例:


import java.util.function.Consumer;
import java.util.function.Supplier;
import java.util.logging.Logger;

public class CombinedExample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gger logger = Logger.getLogger(CombinedExample.class.getName());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一个数据处理器,结合了 Supplier 和 Consumer
processData(
() -> { // Supplier - 提供数据
// 模拟从数据库或API获取数据
return new String[] {"Data1", "Data2", "Data3"};
},
data -> { // Consumer - 处理数据
for (String item : data) {
System.out.println("Processing: " + item);
}
},
error -> { // Consumer - 错误处理
logger.severe("Error occurred: " + error.getMessage());
}
);
}

public static <T> void processData(Supplier<T> dataSupplier,
Consumer<T> dataProcessor,
Consumer<Exception> errorHandler)
{
try {
T data = dataSupplier.get(); // 从Supplier获取数据
dataProcessor.accept(data); // 用Consumer处理数据
} catch (Exception e) {
errorHandler.accept(e); // 用Consumer处理错误
}
}
}

总结



  • Consumer 用于表示接受输入并执行操作但不返回结果的函数,常见于需要处理数据并产生副作用的场景

  • Supplier 用于表示无需输入但返回结果的函数,常见于延迟计算、提供数据和工厂模式场景

  • 两者都是函数式编程中的重要构建块,可以组合使用创建灵活的数据处理管道

  • 在 Stream API、Optional 和现代 Java 框架中广泛应用


理解这两个接口的差异和适用场景有助于编写更简洁、更表达力的 Java 代码,特别是在使用 Stream API 和函数式编程范式时。


作者:往事随风去
来源:juejin.cn/post/7548717557531623464
收起阅读 »

线程安全过期缓存:手写Guava Cache🗄️

缓存是性能优化的利器,但如何保证线程安全、支持过期、防止内存泄漏?让我们从零开始,打造一个生产级缓存! 一、开场:缓存的核心需求🎯 基础需求 线程安全:多线程并发读写 过期淘汰:自动删除过期数据 容量限制:防止内存溢出 性能优化:高并发访问 生活类比: ...
继续阅读 »

缓存是性能优化的利器,但如何保证线程安全、支持过期、防止内存泄漏?让我们从零开始,打造一个生产级缓存!



一、开场:缓存的核心需求🎯


基础需求



  1. 线程安全:多线程并发读写

  2. 过期淘汰:自动删除过期数据

  3. 容量限制:防止内存溢出

  4. 性能优化:高并发访问


生活类比:


缓存像冰箱🧊:



  • 存储食物(数据)

  • 定期检查过期(过期策略)

  • 空间有限(容量限制)

  • 多人使用(线程安全)




二、版本1:基础线程安全缓存


public class SimpleCache<K, V> {

private final ConcurrentHashMap<K, CacheEntry<V>> cache =
new ConcurrentHashMap<>();

// 缓存项
static class CacheEntry<V> {
final V value;
final long expireTime; // 过期时间戳

CacheEntry(V value, long ttl) {
this.value = value;
this.expireTime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ttl;
}

boolean isExpired() {
return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expireTime;
}
}

/**
* 存入缓存
*/

public void put(K key, V value, long ttlMillis) {
cache.put(key, new CacheEntry<>(value, ttlMillis));
}

/**
* 获取缓存
*/

public V get(K key) {
CacheEntry<V> entry = cache.get(key);

if (entry == null) {
return null;
}

// 检查是否过期
if (entry.isExpired()) {
cache.remove(key); // 惰性删除
return null;
}

return entry.value;
}

/**
* 删除缓存
*/

public void remove(K key) {
cache.remove(key);
}

/**
* 清空缓存
*/

public void clear() {
cache.clear();
}

/**
* 缓存大小
*/

public int size() {
return cache.size();
}
}

使用示例:


SimpleCache<String, User> cache = new SimpleCache<>();

// 存入缓存,5秒过期
cache.put("user:1", new User("张三"), 5000);

// 获取缓存
User user = cache.get("user:1"); // 5秒内返回User对象

Thread.sleep(6000);

User expired = cache.get("user:1"); // 返回null(已过期)

问题:



  • ❌ 过期数据需要访问时才删除(惰性删除)

  • ❌ 没有容量限制,可能OOM

  • ❌ 没有定时清理,内存泄漏




三、版本2:支持定时清理🔧


public class CacheWithCleanup<K, V> {

private final ConcurrentHashMap<K, CacheEntry<V>> cache =
new ConcurrentHashMap<>();

private final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 cleanupExecutor;

static class CacheEntry<V> {
final V value;
final long expireTime;

CacheEntry(V value, long ttl) {
this.value = value;
this.expireTime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ttl;
}

boolean isExpired() {
return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expireTime;
}
}

public CacheWithCleanup() {
this.cleanupExecutor = Executors.newSingleThreadScheduledExecutor(
new ThreadFactoryBuilder()
.setNameFormat("cache-cleanup-%d")
.setDaemon(true)
.build()
);

// 每秒清理一次过期数据
cleanupExecutor.scheduleAtFixedRate(
this::cleanup,
1, 1, TimeUnit.SECONDS
);
}

public void put(K key, V value, long ttlMillis) {
cache.put(key, new CacheEntry<>(value, ttlMillis));
}

public V get(K key) {
CacheEntry<V> entry = cache.get(key);

if (entry == null || entry.isExpired()) {
cache.remove(key);
return null;
}

return entry.value;
}

/**
* 定时清理过期数据
*/

private void cleanup() {
cache.entrySet().removeIf(entry -> entry.getValue().isExpired());
}

/**
* 关闭缓存
*/

public void shutdown() {
cleanupExecutor.shutdown();
cache.clear();
}
}

改进:



  • ✅ 定时清理过期数据

  • ✅ 不依赖访问触发删除


问题:



  • ❌ 还是没有容量限制

  • ❌ 没有LRU淘汰策略




四、版本3:完整的缓存实现(LRU+过期)⭐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atomic.AtomicInteger;

public class AdvancedCache<K, V> {

// 缓存容量
private final int maxSize;

// 存储:ConcurrentHashMap + LinkedHashMap(LRU)
private final ConcurrentHashMap<K, CacheEntry<V>> cache;

// 定时清理线程
private final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 cleanupExecutor;

// 统计信息
private final AtomicInteger hitCount = new AtomicInteger(0);
private final AtomicInteger missCount = new AtomicInteger(0);

// 缓存项
static class CacheEntry<V> {
final V value;
final long expireTime;
volatile long lastAccessTime; // 最后访问时间

CacheEntry(V value, long ttl) {
this.value = value;
this.expireTime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ttl;
this.lastAccessTime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boolean isExpired() {
return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expireTime;
}

void updateAccessTime() {
this.lastAccessTime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

public AdvancedCache(int maxSize) {
this.maxSize = maxSize;
this.cache = new ConcurrentHashMap<>(maxSize);

this.cleanupExecutor = Executors.newSingleThreadScheduledExecutor(
new ThreadFactoryBuilder()
.setNameFormat("cache-cleanup-%d")
.setDaemon(true)
.build()
);

// 每秒清理过期数据
cleanupExecutor.scheduleAtFixedRate(
this::cleanup,
1, 1, TimeUnit.SECONDS
);
}

/**
* 存入缓存
*/

public void put(K key, V value, long ttlMillis) {
// 检查容量
if (cache.size() >= maxSize) {
evictLRU(); // LRU淘汰
}

cache.put(key, new CacheEntry<>(value, ttlMillis));
}

/**
* 获取缓存
*/

public V get(K key) {
CacheEntry<V> entry = cache.get(key);

if (entry == null) {
missCount.incrementAndGet();
return null;
}

// 检查过期
if (entry.isExpired()) {
cache.remove(key);
missCount.incrementAndGet();
return null;
}

// 更新访问时间
entry.updateAccessTime();
hitCount.incrementAndGet();

return entry.value;
}

/**
* 带回调的获取(类似Guava Cache)
*/

public V get(K key, Callable<V> loader, long ttlMillis) {
CacheEntry<V> entry = cache.get(key);

// 缓存命中且未过期
if (entry != null && !entry.isExpired()) {
entry.updateAccessTime();
hitCount.incrementAndGet();
return entry.value;
}

// 缓存未命中,加载数据
try {
V value = loader.call();
put(key, value, ttlMillis);
return value;
} catch (Exception e)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加载数据失败", e);
}
}

/**
* LRU淘汰:移除最久未访问的
*/

private void evictLRU() {
K lruKey = null;
long oldestAccessTime = Long.MAX_VALUE;

// 找出最久未访问的key
for (Map.Entry<K, CacheEntry<V>> entry : cache.entrySet()) {
long accessTime = entry.getValue().lastAccessTime;
if (accessTime < oldestAccessTime) {
oldestAccessTime = accessTime;
lruKey = entry.getKey();
}
}

if (lruKey != null) {
cache.remove(lruKey);
}
}

/**
* 定时清理过期数据
*/

private void cleanup() {
cache.entrySet().removeIf(entry -> entry.getValue().isExpired());
}

/**
* 获取缓存命中率
*/

public double getHitRate() {
int total = hitCount.get() + missCount.get();
return total == 0 ? 0 : (double) hitCount.get() / total;
}

/**
* 获取统计信息
*/

public String getStats() {
return String.format(
"缓存统计: 大小=%d, 命中=%d, 未命中=%d, 命中率=%.2f%%",
cache.size(),
hitCount.get(),
missCount.get(),
getHitRate() * 100
);
}

/**
* 关闭缓存
*/

public void shutdown() {
cleanupExecutor.shutdown();
cache.clear();
}
}



五、完整使用示例📝


public class Cache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 创建缓存:最大100个,5秒过期
AdvancedCache<String, User> cache = new AdvancedCache<>(100);

// 1. 基本使用
cache.put("user:1", new User("张三", 20), 5000);
User user = cache.get("user:1");
System.out.println("获取缓存: " + user);

// 2. 带回调的获取(自动加载)
User user2 = cache.get("user:2", () -> {
// 模拟从数据库加载
System.out.println("从数据库加载 user:2");
return new User("李四", 25);
}, 5000);
System.out.println("加载数据: " + user2);

// 3. 再次获取(命中缓存)
User cached = cache.get("user:2");
System.out.println("命中缓存: " + cached);

// 4. 等待过期
Thread.sleep(6000);
User expired = cache.get("user:1");
System.out.println("过期数据: " + expired); // null

// 5. 查看统计
System.out.println(cache.getStats());

// 6. 关闭缓存
cache.shutdown();
}
}

输出:


获取缓存: User{name='张三', age=20}
从数据库加载 user:2
加载数据: User{name='李四', age=25}
命中缓存: User{name='李四', age=25}
过期数据: null
缓存统计: 大小=1, 命中=2, 未命中=1, 命中率=66.67%



六、实战:用户Session缓存🔐


public class SessionCache {

private final AdvancedCache<String, UserSession> cache;

public SessionCache() {
this.cache = new AdvancedCache<>(10000); // 最大1万个session
}

/**
* 创建Session
*/

public String createSession(Long userId) {
String sessionId = UUID.randomUUID().toString();
UserSession session = new UserSession(userId, LocalDateTime.now());

// 30分钟过期
cache.put(sessionId, session, 30 * 60 * 1000);

return sessionId;
}

/**
* 获取Session
*/

public UserSession getSession(String sessionId) {
return cache.get(sessionId);
}

/**
* 刷新Session(延长过期时间)
*/

public void refreshSession(String sessionId) {
UserSession session = cache.get(sessionId);
if (session != null) {
// 重新设置30分钟过期
cache.put(sessionId, session, 30 * 60 * 1000);
}
}

/**
* 删除Session(登出)
*/

public void removeSession(String sessionId) {
cache.remove(sessionId);
}

static class UserSession {
final Long userId;
final LocalDateTime createTime;

UserSession(Long userId, LocalDateTime createTime) {
this.userId = userId;
this.createTime = createTime;
}
}
}



七、与Guava Cache对比📊


Guava Cache的使用


LoadingCache<String, User> cache = CacheBuilder.newBuilder()
.maximumSize(1000) // 最大容量
.expireAfterWrite(5, TimeUnit.MINUTES) // 写入后过期
.expireAfterAccess(10, TimeUnit.MINUTES) // 访问后过期
.recordStats() // 记录统计
.build(new CacheLoader<String, User>() {
@Override
public User load(String key)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loadUserFromDB(key); // 加载数据
}
});

// 使用
User user = cache.get("user:1"); // 自动加载

功能对比


功能自定义CacheGuava Cache
线程安全
过期时间
LRU淘汰
自动加载
弱引用
统计信息
监听器
刷新

建议:



  • 简单场景:自定义实现

  • 生产环境:用Guava Cache或Caffeine




八、性能优化技巧⚡


技巧1:分段锁


public class SegmentedCache<K, V> {

private final int segments = 16;
private final AdvancedCache<K, V>[] caches;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public SegmentedCache(int totalSize) {
this.caches = new AdvancedCache[segments];
int sizePerSegment = totalSize / segments;

for (int i = 0; i < segments; i++) {
caches[i] = new AdvancedCache<>(sizePerSegment);
}
}

private AdvancedCache<K, V> getCache(K key) {
int hash = key.hashCode();
int index = (hash & Integer.MAX_VALUE) % segments;
return caches[index];
}

public void put(K key, V value, long ttl) {
getCache(key).put(key, value, ttl);
}

public V get(K key) {
return getCache(key).get(key);
}
}

技巧2:异步加载


public class AsyncCache<K, V> {

private final AdvancedCache<K, CompletableFuture<V>> cache;
private final ExecutorService loadExecutor;

public CompletableFuture<V> get(K key, Callable<V> loader, long ttl) {
return cache.get(key, ()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 -> {
try {
return loader.call();
} catch (Exception e) {
throw new CompletionException(e);
}
}, loadExecutor),
ttl
);
}
}



九、常见陷阱⚠️


陷阱1:缓存穿透


// ❌ 错误:不存在的key反复查询数据库
public User getUser(String userId) {
User user = cache.get(userId);
if (user == null) {
user = loadFromDB(userId); // 每次都查数据库
if (user != null) {
cache.put(userId, user, 5000);
}
}
return user;
}

// ✅ 正确:缓存空对象
public User getUser(String userId) {
User user = cache.get(userId);
if (user == null) {
user = loadFromDB(userId);
// 即使是null也缓存,但设置短过期时间
cache.put(userId, user != null ? user : NULL_USER, 1000);
}
return user == NULL_USER ? null : user;
}

陷阱2:缓存雪崩


// ❌ 错误:所有key同时过期
for (String key : keys) {
cache.put(key, value, 5000); // 5秒后同时过期
}

// ✅ 正确:过期时间随机化
for (String key : keys) {
long ttl = 5000 + ThreadLocalRandom.current().nextInt(1000);
cache.put(key, value, ttl); // 5-6秒随机过期
}



十、面试高频问答💯


Q1: 如何保证缓存的线程安全?


A:



  • 使用ConcurrentHashMap

  • volatile保证可见性

  • CAS操作保证原子性


Q2: 如何实现过期淘汰?


A:



  • 惰性删除:访问时检查过期

  • 定时删除:定时任务扫描

  • 两者结合


Q3: 如何实现LRU?


A:



  • 记录访问时间

  • 容量满时淘汰最久未访问的


Q4: 缓存穿透/击穿/雪崩的区别?


A:



  • 穿透:查询不存在的key,缓存和DB都没有

  • 击穿:热点key过期,大量请求打到DB

  • 雪崩:大量key同时过期




十一、总结🎯


核心要点



  1. 线程安全:ConcurrentHashMap

  2. 过期策略:定时清理+惰性删除

  3. 容量限制:LRU淘汰

  4. 性能优化:分段锁、异步加载

  5. 监控统计:命中率、容量


生产建议



  • 简单场景:自己实现

  • 复杂场景:用Guava Cache

  • 极致性能:用Caffeine




下期预告: 为什么双重检查锁定(DCL)是错误的?指令重排序的陷阱!🔐


作者:用户6854537597769
来源:juejin.cn/post/7563511077180473386
收起阅读 »

Lambda 底层原理全解析

是否好奇过,这样一行代码,编译器背后做了什么? auto lambda = [](int x) { return x * 2; }; 本文将带你深入 Lambda 的底层 一、Lambda回顾 auto lambda = [](int x) { ret...
继续阅读 »

是否好奇过,这样一行代码,编译器背后做了什么?


auto lambda = [](int x) { return x * 2; };


本文将带你深入 Lambda 的底层


一、Lambda回顾


    auto lambda = [](int x) { return x + 1; };
int result = lambda(5);

lambda我们很熟悉,是一个对象。

完整语法:[捕获列表] (参数列表) mutable 异常说明->返回类型{函数体}

基本的用法就不说,说几个用的时候注意的点



  1. & 捕获要注意悬垂引用,不要让捕获的引用,被销毁了还在使用

  2. this指针捕获,引起的悬垂指针


class MyClass {
int value = 42;
public:
auto getLambda() {
return [this]() { return value; }; //捕获 this 指针
}
};

MyClass* obj = new MyClass();
auto lambda = obj->getLambda();
delete obj;
lambda(); //this 指针悬垂

C++17解决:*this捕获,直接拷贝整个对象


return [*this]() { return value; };  // 拷贝整个对象

3.每个lambda都是唯一的


auto l1 = []() { return 1; };
auto l2 = []() { return 1; };

// l1 和 l2 类型不同!
// typeid(l1) != typeid(l2)

4.转换为函数指针


// 不捕获变量→可以转换
auto l1 = [](int x) { return x + 1; };
int (*fp)(int) = l1;//正确

// 捕获变量→不能转换
int a = 10;
auto l2 = [a](int x) { return a + x; };
int (*fp2)(int) = l2; //编译错误

记住这句话:函数指针=纯粹的代码地址,你一旦有成员变量,operator()就会依赖对象状态(a),无法转换为函数指针,函数指针调用时,不知道a的值从哪里来。

简单来说:lambda本质是对象+代码,而函数指针只能表示纯代码

解决方式:function(可以直接存储Lambda对象)


5.混淆了[=] 和 [&]


class MyClass {
int value = 100;
public:
void test() {
auto lambda = [=]() { //看起来按值捕获
std::cout << value << std::endl;
};
//等价于 [this],捕获的是this指针
//等价于this->value
}
};

6.lambda递归


auto factorial = [](int n) {  //无法递归调用自己
return n <= 1 ? 1 : n * factorial(n - 1); // 错误:factorial 未定义
};

//正确做法:C++23显式对象参数
auto factorial = [](this auto self, int n) { // C++23
return n <= 1 ? 1 : n * self(n - 1);
};

7.移动捕获


void process(std::unique_ptr<int>&& ptr) {
auto lambda = [p = std::move(ptr)]() { //移动到 Lambda
std::cout << *p << std::endl;
};
//错误做法
//auto lambda = [&ptr]() { //捕获的是引用
//std::cout << *ptr << std::endl;
//可能导致ptr移动后lambda失效.
lambda();
}

二、Lambda 的本质


Lambda不是普通的函数,也不是普通的对象,它是一个重载了operator()的类对象。
现在来证明一下:代码如下


#include <iostream>

int main() {
auto lambda = [](int x) { return x * 2; };
int result = lambda(5);
std::cout << result << std::endl;
return 0;
}

gdb证明:

image.png
观察到lambda是一个结构体,且大小为1字节

引申出几个问题



  1. 为什么这里是一个空的结构体?

  2. 为什么大小为1字节?

  3. 还没有证明他是一个重载了operator()的对象


问题1:为什么这里是一个空的结构体?


我们来按值捕获参数试试:


    int main() {
int y=2;
auto lambda = [=](int x) { return x * 2+y * 3; };
int result = lambda(5);
std::cout << result << std::endl;
return 0;
}

gdb:

image.png

哦,原来捕获对象会存在这个结构体中,同时我们发现大小为4字节,就为数据的大小。

那我们捕获引用试试呢?

image.png

同样也是引用数据类型,但是由于引用底层是存着对象的地址,所以它的大小为8字节,是一个指针的大小。

回到上面,为什么我们一开始的结构体什么数据都没有还是为1字节呢,C++规定了空类大小不为0,最小为1字节(保证每个对象都有唯一的地址)


总结:引用或按值捕获的数据被存在lambda对象内部


问题2:证明他是一个重载了operator()的对象


(1)gdb继续调试:
image.png
可以看到,确实是调用了一个operator()


(2)我们在用C++ Insights验证一下

访问:cppinsights.io/
可以查看编译器实际生成的完整类定义


image.png
关注到operator()后面是一个const,说明不可以修改捕获的变量,mutable加上后const消失,可自行验证


作者:原装加多宝
来源:juejin.cn/post/7564694382999994406
收起阅读 »

从“写循环”到“写思想”:Java Stream 流的高级实战与底层原理剖析

引言 在实际开发中,很多工程师依然停留在“用 for 循环遍历集合”的思维模式。但在大型项目、复杂业务中,这种写法往往显得冗余、难以扩展,也不符合函数式编程的趋势。 Stream API 的出现,不只是“简化集合遍历”,而是把 声明式编程思想 带入了 Java...
继续阅读 »

引言


在实际开发中,很多工程师依然停留在“用 for 循环遍历集合”的思维模式。但在大型项目、复杂业务中,这种写法往往显得冗余、难以扩展,也不符合函数式编程的趋势。

Stream API 的出现,不只是“简化集合遍历”,而是把 声明式编程思想 带入了 Java,使我们能以一种更优雅、更高效、更可扩展的方式处理集合与数据流。


如果你还把 Stream 仅仅理解为 list.stream().map(...).collect(...),那就大错特错了。本文将从 高级用法、底层原理、业务实践、性能优化 四个维度,带你重新认识 Stream —— 让它真正成为你架构设计和代码表达的利器。


一、为什么要用 Stream?


在真实业务场景中,Stream 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更少的代码量”,而在于:



  1. 声明式语义 —— 写“我要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做”。


// 传统方式
List<String> result = new ArrayList<>();
for (User u : users) {
if (u.getAge() > 18) {
result.add(u.getName());
}
}

// Stream 写法:表达意图更清晰
List<String> result = users.stream()
.filter(u -> u.getAge() > 18)
.map(User::getName)
.toList();

后者的代码阅读体验更接近“业务规则”,而非“算法步骤”。



  • 可扩展性 —— 同样的链式调用,可以无缝切换到 并行流(parallelStream)以提升性能,而无需修改核心逻辑。

  • 契合函数式编程趋势 —— 在 Java 8 引入 Lambda 后,Stream 彻底释放了函数式编程的潜力。


二、Stream 的核心思想


Stream API 的设计核心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把数据操作抽象成流水线,每一步都是一个中间操作,最终由终止操作触发执行



  • 数据源(Source) :集合、数组、I/O、生成器等。

  • 中间操作(Intermediate Operations)filtermapflatMapdistinctsorted …,返回一个新的 Stream(惰性求值)。

  • 终止操作(Terminal Operations)collectforEachreducecount …,触发实际计算。


关键点:Stream 是惰性的。中间操作不会立即执行,直到遇到终止操作才会真正运行。


三、高级用法与最佳实践


1. 多级分组与统计


真实业务中,常见的场景是“按条件分组统计”。


// 按部门分组,并统计每个部门的人数
Map<String, Long> groupByDept = employees.stream()
.collect(Collectors.groupingBy(Employee::getDepartment, Collectors.counting()));

// 多级分组:按部门 -> 按职位
Map<String, Map<String, List<Employee>>> group = employees.stream()
.collect(Collectors.groupingBy(Employee::getDepartment,
Collectors.groupingBy(Employee::getTitle)));

2. flatMap 的威力


flatMap 可以把多层集合打平成单层流。


// 一个学生对应多个课程,如何获取所有课程的去重列表?
List<String> courses = students.stream()
.map(Student::getCourses) // Stream<List<String>>
.flatMap(List::stream) // Stream<String>
.distinct()
.toList();

3. reduce 高阶聚合


Stream 的 reduce 方法提供了更灵活的聚合方式。


// 求所有订单的总金额
BigDecimal total = orders.stream()
.map(Order::getAmount)
.reduce(BigDecimal.ZERO, BigDecimal::add);

相比 Collectors.summingInt 等方法,reduce 更加灵活,适合需要自定义聚合逻辑的场景。


4. 结合 Optional 优雅处理空值


Stream 与 Optional 配合,可以消除 if-null 的丑陋写法。


// 找到第一个满足条件的用户
Optional<User> user = users.stream()
.filter(u -> u.getAge() > 30)
.findFirst();

与传统的 null 判断相比,这种写法更安全、更符合函数式语义。


5. 并行流与 ForkJoinPool


只需一行代码,就能让 Stream 自动并行处理


long count = bigList.parallelStream()
.filter(item -> isValid(item))
.count();

注意点



  • 并行流基于 ForkJoinPool,默认线程数 = CPU 核心数。

  • 不适合小数据量,启动线程开销可能大于收益。

  • 不适合有共享资源的场景(容易产生锁竞争)。


四、Stream 的底层原理


理解底层机制,才能在性能和架构上做出正确决策。



  1. 流水线模型(Pipeline Model)



    • 每个中间操作都返回一个 Stream,但实际上内部是一个 Pipeline

    • 只有终止操作才会触发数据逐步流经整个 pipeline。



  2. 内部迭代(Internal Iteration)



    • 相比外部迭代(for 循环),Stream 将迭代逻辑交给框架本身,从而更容易做优化(如并行)。



  3. 短路操作(Short-circuiting)



    • anyMatchfindFirst 等操作可以在满足条件时立刻返回,避免不必要的计算。



  4. 内存与性能



    • 惰性求值减少不必要的计算。

    • 但过度链式调用可能带来额外开销(对象创建、函数调用栈)。




五、业务场景中的最佳实践


1. 日志分析系统


日志按时间、级别分组统计:


Map<LogLevel, Long> logCount = logs.stream()
.filter(log -> log.getTimestamp().isAfter(start))
.collect(Collectors.groupingBy(Log::getLevel, Collectors.counting()));

2. 电商系统订单处理


对订单进行聚合,计算 GMV(成交总额):


BigDecimal gmv = orders.stream()
.filter(o -> o.getStatus() == OrderStatus.FINISHED)
.map(Order::getAmount)
.reduce(BigDecimal.ZERO, BigDecimal::add);

3. 权限系统多对多关系处理


用户-角色-权限的映射去重:


Set<String> permissions = users.stream()
.map(User::getRoles)
.flatMap(List::stream)
.map(Role::getPermissions)
.flatMap(List::stream)
.collect(Collectors.toSet());

六、性能优化与陷阱



  1. 避免在 Stream 中修改外部变量


List<String> result = new ArrayList<>();
list.stream().forEach(e -> result.add(e)); //违反函数式编程

应该用 collect



  • 适度使用并行流



    • 小集合别用并行流。

    • 线程池可通过 ForkJoinPool.commonPool() 自定义。



  • 避免链式调用过长

    虽然优雅,但可读性会下降,必要时拆分。

  • Stream 不是万能的



    • 对于简单循环,普通 for 循环更直观。

    • 对性能敏感的底层操作(如数组拷贝),直接用原生循环更高效。




总结


Stream 并不是一个“语法糖”,而是 Java 向函数式编程迈进的重要里程碑

它让我们能以声明式、可扩展、可并行的方式处理数据流,提升代码表达力和业务抽象能力。


对于中高级开发工程师来说,Stream 的价值在于:



  • 提升业务逻辑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 利用底层并行能力提升性能

  • 契合函数式思维,帮助团队写出更现代化的 Java 代码


未来的你,写业务逻辑时,应该少考虑“怎么遍历”,多去思考“我要表达的业务规则是什么”。


作者:就是帅我不改
来源:juejin.cn/post/7538829865351036967
收起阅读 »

通信的三种基本模式:单工、半双工与全双工

在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中,信道的“方向性”是一个基础而核心的概念。它定义了信息在通信双方之间流动的方向与方式。根据其特性,我们通常将其归纳为三种基本模式: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清晰理解这三种模式,是掌握众多通信协议与网络技术的基石。 一、单工通信 单工通信代表...
继续阅读 »

在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中,信道的“方向性”是一个基础而核心的概念。它定义了信息在通信双方之间流动的方向与方式。根据其特性,我们通常将其归纳为三种基本模式:单工半双工全双工。清晰理解这三种模式,是掌握众多通信协议与网络技术的基石。


一、单工通信


64fdea5289356c4c991d53b5017419f1.png


单工通信代表了最单一、最直接的数据流向。



  • 定义:数据只能在一个方向上传输,通信的一方固定为发送端,另一方则固定为接收端。

  • 核心特征方向不可改变。就像一条单行道,数据流只有一个固定的方向。

  • 经典比喻

    • 广播电台:电台负责发送信号,广大听众的收音机只能接收信号,无法通过收音机向电台发送数据。

    • 电视信号传输:电视台到家庭电视的信号传输。

    • 键盘到计算机(在传统概念中):数据从键盘单向传入计算机。




单工通信模式简单、成本低,但交互性为零,无法实现双向信息交流。


二、半双工通信


ddab1e4ef9c9511ab4ca99ca3fd197e3.png
半双工通信允许了双向交流,但增加了“轮流”的规则。



  • 定义:数据可以在两个方向上传输,但在任一时刻,只能有一个方向在进行传输。它需要一种“切换”机制来改变数据传输的方向。

  • 核心特征双向交替,不能同时

  • 经典比喻

    • 对讲机:一方需要按下“通话键”说话,说完后必须说“完毕”并松开按键,切换到接收状态,才能听到对方的回复。双方不能同时讲话。

    • 独木桥:同一时间只能允许一个人从一个方向通过。




半双工的局限性:
由于其交替通信的本质,半双工存在几个固有缺陷:



  1. 效率较低:存在信道空闲和状态切换的时间开销,总吞吐量低。

  2. 延迟较高:发送方必须等待信道空闲才能发送,接收方必须等待发送方完毕才能接收。

  3. 可能发生碰撞:在共享信道中,若多个设备同时开始发送,会导致数据冲突,必须重传,进一步降低效率。

  4. 需要冲突管理:必须引入如CSMA/CD(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等协议来管理信道访问,增加了系统复杂度。


三、全双工通信


87e4c78ee289efb3de4373d473973cd7.png


全双工通信实现了最自然、最高效的双向交互。



  • 定义:数据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同时进行传输。

  • 核心特征同时双向传输

  • 经典比喻

    • 电话通话:双方可以同时说话和聆听,交流过程自然流畅,无需等待。

    • 双向多车道公路:两个方向的车流拥有各自独立的车道,可以同时、高速、互不干扰地行驶。




技术实现:全双工通常需要两条独立的物理信道(如网线中的两对线),或通过频分复用等技术在一条信道上逻辑地划分出上行和下行通道。其最大优势在于彻底避免了半双工中固有的碰撞问题。


三种模式对比总结


特性维度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数据流向仅单向双向,但交替进行双向,同时进行
经典比喻广播对讲机电话
信道占用一条单向信道一条共享信道两条独立信道或等效技术
效率低(无交互)较低
交互性有,但不流畅有,且自然流畅
数据碰撞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
典型应用广播、电视早期以太网、对讲机现代以太网、电话、视频会议

结论


从单工的“只读”模式,到半双工的“轮流对话”,再到全双工的“自由交谈”,通信模式的演进体现了人们对更高效率和更自然交互的不懈追求。全双工凭借其高吞吐量、低延迟和无碰撞的特性,已成为当今主流有线与无线网络(如交换式以太网、4G/5G移动通信)的标配。而半双工和单工则在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广播等特定应用场景中,因其成本或功能需求,依然保有一席之地。理解这三种基础模式,是步入更复杂通信世界的第一步。


作者:oioihoii
来源:juejin.cn/post/7563108340538507318
收起阅读 »

大数据-133 ClickHouse 概念与基础|为什么快?列式 + 向量化 + MergeTree 对比

TL;DR 场景:要做高并发低延迟 OLAP,且不想上整套 Hadoop/湖仓。 结论:ClickHouse 的核心在列式+向量化+MergeTree+近似统计;适合即席分析与近实时写入,不适合强事务与高频行级更新。 产出:选型决策表 + 分区/排序键速查卡 ...
继续阅读 »

TL;DR


场景:要做高并发低延迟 OLAP,且不想上整套 Hadoop/湖仓。
结论:ClickHouse 的核心在列式+向量化+MergeTree+近似统计;适合即席分析与近实时写入,不适合强事务与高频行级更新。
产出:选型决策表 + 分区/排序键速查卡 + 5 条查询模板(安装/集群放到下一章)。


大数据-133 ClickHouse 概念与基础|为什么快?列式 + 向量化 + MergeTree 对比


ClickHouse官网


简要概述


ClickHouse 是一个快速开源的OLAP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是面向列的,允许使用SQL查询实时生成分析报告。


随着物联网IOT时代的来临,IOT设备感知和报警存储数据越来越大,有用的价值数据需要数据分析师去分析。大数据分析成了非常重要的环节,开源也为大数据分析工程师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工具,但这也增加了开发者选择适合的工具的难度,尤其是新入行的开发者来说。


框架的多样化和复杂度成了很大的难题,例如:Kafka、HDFS、Spark、Hive等等组合才能产生最后的分析结果,把各种开源框架、工具、库、平台人工整合到一起所需的工作之复杂,是大数据领域开发和数据分析师常有的抱怨之一,也就是他们支持大数据分析简化和统一化的首要原因。


数仓的整体架构设计图
从业务维度来分析,用户需求会反向促使技术发展。


简要选型


需求/约束适合不适合
高并发、低延迟 OLAP
重事务/强一致 OLTP
近实时写入、即席分析
频繁行级更新/删除⚠️(有 mutations 但代价高)


  • 需要强事务/OLTP → 不是 CH

  • OLAP + 近实时 + 自建机房成本敏感 → CH 优先

  • 只做离线、成本不敏感且现有湖仓成熟 → SparkSQL/Trino 也行

  • 预计算立方体 + 报表固化 → Druid/Kylin 也可


OLTP


OLTP: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联机事务处理过程。


应用场景



  •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

  •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客户关系管理


流程审批、数据录入、填报等


具体特点


线下工作线上化,数据保存在各自的系统中,互不相同(数据孤岛)


OLAP


OLAP: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联机分析系统


分析报表、分析决策等。


应用场景


方案1:数仓


Hadoop HDFS 整体架构
如上图所示,数据实时写入HBase,实时的数据更新也在HBase完成,为了应对OLAP需求,我们定时(通常是T+1或者T+H)将HBase数据写成静态的文件(如:Parquet)导入到 OLAP引擎(如HDFS,比较常见的是Impala操作Hive)。这一架构又能满足随机读写,又可以支持OLAP分析的场景,但是有如下缺点:



  • 架构复杂:从架构上看,数据在HBase、消息队列、HDFS间流转,涉及到的环节过多,运维成本也很高,并且每个环节需要保证高可用,都需要维护多个副本,存储空间也有一定的浪费。最后数据在多个系统上,对数据安全策略、监控都提出了挑战。

  • 时效性低:数据从HBase导出静态文件是周期性的,一般这个周期一天(或者一小时),有时效性上不是很高。

  • 难以应对后续的更新:真实场景中,总会有数据是延迟到达的,如果这些数据之前已经从HBase导出到HDFS,新到的变更数据更难以处理了,一个方案是把原有数据应用上新的变更后重写一遍,但这代价又很高。


方案2:ClickHouse、Kudu


实现方案2就是 ClickHouse、Kudu


发展历史
Yandex在2016年6月15日开源了一个数据分析数据库,叫做ClickHouse,这对保守的俄罗斯人来说是个特大事件。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个列式数据库的跑分要超过很多流行的商业MPP数据库软件,例如Vertica。如果你没有Vertica,那你一定听过Michael Stonebraker,2014年图灵奖的获得者,PostgreSQL和Ingres发明者(Sybase和SQL Server都是继承Ingres而来的),Paradigm4和SciDB的创办者。Micheal StoneBraker于2005年创办的Vertica公司,后来该公司被HP收购,HP Vertica成为MPP列式存储商业数据库的高性能代表,Facebook就购买了Vertica数据用于用户行为分析。


ClickHouse技术演变之路


Yandex公司在2011年上市,它的核心产品是搜索引擎。
我们知道,做搜索引擎的公司营收非常依赖流量和在线广告,所以做搜索引擎公司一般会并行推出在线流量分析产品,比如说百度的百度统计,Google的Google Analytics等,Yandex的Yandex.Metricah。ClickHouse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 ROLAP:传统关系型数据库OLAP,基于MySQL的MyISAM表引擎

  • MOLAP:借助物化视图的形式实现数据立方体,预处理的结果存在HBase这类高性能的分布式数据库中

  • HOLAP:R和M的结合体H

  • ROLAP:ClickHouse


ClickHouse 的核心特点


超高的查询性能



  • 列式存储:只读取查询所需的列,减少了磁盘 I/O。

  • 向量化计算:批量处理数据,提高了 CPU 使用效率。

  • 数据压缩:高效的压缩算法,降低了存储成本。


水平可扩展性



  • 分布式架构:支持集群部署,轻松处理 PB 级数据。

  • 线性扩展:通过增加节点提升性能,无需停机。


实时数据写入



  • 高吞吐量:每秒可插入数百万行数据。

  • 低延迟:数据写入后立即可查询,满足实时分析需求。


丰富的功能支持



  • 多样的数据类型:支持从基本类型到复杂类型的数据。

  • 高级 SQL 特性:窗口函数、子查询、JOIN 等。

  • 物化视图:预计算和存储查询结果,进一步提升查询性能。


典型应用场景



  • 用户行为分析:电商、游戏、社交平台的实时用户行为跟踪。

  • 日志和监控数据存储:处理服务器日志、应用程序日志和性能监控数据。

  • 商业智能(BI):支持复杂的报表和数据分析需求。


对比ClickHouse MySQL Hadoop Hive


部署与运维



  • 单机部署:适合测试和小规模应用。

  • 集群部署:用于生产环境,可通过 Zookeeper 进行协调。

  • 运维工具:提供了监控和管理工具,如 clickhouse-client、clickhouse-copier。


最佳实践



  • 数据分区:根据时间或其他字段进行分区,提高查询效率。

  • 索引优化:使用主键和采样键,加速数据定位。

  • 硬件配置:充分利用多核 CPU、高速磁盘和大内存。


ClickHouse支持特性


ClickHouse具体有哪些特性呢:



  • 真正的面向列的DBMS

  • 数据高效压缩

  • 磁盘存储的数据

  • 多核并行处理

  • 在多个分布式服务器上分布式处理

  • SQL语法支持

  • 向量化引擎

  • 实时数据更新

  • 索引

  • 适合在线查询

  • 支持近似预估计算

  • 支持嵌套的数据结构

  • 支持数组作为数据类型

  • 支持限制查询复杂性以及配额

  • 复制数据和对数据完整性的支持


ClickHouse和其他对比


商业OLAP


例如:



  • HP Vertica

  • Actian the Vector


区别:



  • ClickHouse 是开源而且免费的


云解决方案


例如:



  • 亚马逊 RedShift

  • 谷歌 BigQuery


区别:



  • ClickHouse 可以使用自己机器部署,无需云付费


Hadoop生态


例如:



  • Cloudera Impala

  • Spark SQL

  • Facebook Presto

  • Apache Drill


区别:



  • ClickHouse 支持实时的高并发系统

  • ClickHouse不依赖于Hadoop生态软件和基础

  • ClickHouse支持分布式机房的部署


开源OLAP数据库


例如:



  • InfiniDB

  • MonetDB

  • LucidDB


区别:



  • 应用规模小

  • 没有在大型互联网服务中蚕尝试


非关系型数据库


例如:



  • Druid

  • Apache Kylin


区别:



  • ClickHouse 可以支持从原始数据直接查询,支持类SQL语言,提供了传统关系型数据的便利。


真正的面向列DBMS


如果你想要查询速度变快:



  • 减少数据扫描范围

  • 减少数据传输时的大小
    在一个真正的面向列的DBMS中,没有任何无用的信息在值中存储。
    例如:必须支持定长数值,以避免在数值旁边存储长度数字,10亿个Int8的值应该大约消耗1GB的未压缩磁盘空间,否则这将强烈影响CPU的使用。由于解压的速度(CPU的使用率)主要取决于未压缩的数据量,即使在未压缩的情况下,紧凑的存储数据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有些系统可以单独存储独列的值,但由于其他场景的优化,无法有效处理分析查询,例如HBase、BigTable、Cassandra和HypeTable。在这些系统中,每秒可以获得大约十万行的吞吐量,但是每秒不会到达数亿行。


另外,ClickHouse是一个DBMS,而不是一个单一的数据库,ClickHouse允许运行时创建表和数据库,加载数据和运行查询,而不用重新配置或启动系统。


ClickHouse的排列架构


ClickHouse的排列架构
之所以称作 DBMS,因为ClickHouse:



  • DDL

  • DML

  • 权限管理

  • 数据备份

  • 分布式存储

  • 等等功能


数据压缩


一些面向列的DBMS(InfiniDB CE 和 MonetDB)不使用数据压缩,但是数据压缩可以提高性能。


磁盘存储


许多面向列的DBMS(SAP HANA和GooglePower Drill)只能在内存中工作,但即使在数千台服务器上,内存也太小,无法在Yandex.Metrica中存储所有浏览和会话。


多核并行


多核并行进行大型的查询。


在多个服务器上分布式处理


上面列出的DBMS几乎不支持分布式处理,在ClickHouse中,数据可以驻留不同的分片上,每个分片可以是用于容错的一组副本,查询在所有分片上并行处理,这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


SQL支持



  • 支持的查询包括 GR0UP BY、ORDER BY

  • 子查询在FROM、IN、JOIN子句中被支持

  • 标量子查询支持

  • 关联子查询不支持

  • 真是因为ClickHouse提供了标准协议的SQL查询接口,使得现有可视化分析系统能够轻松的与它集成对接


向量化引擎


数据不仅案列存储,而且由矢量-列的部分进行处理,这使我们能够实现高CPU性能。
向量化执行时寄存器硬件层面上的特性,可以理解为消除程序中循环的优化。
为了实现向量化执行,需要利用CPU的SIMD指令(Single Instrution Multiple Data),即用单条指令处理多条数据。现代计算机系统概念中,它是利用数据并行度来提高性能的一种实现方式,它的原理是在CPU寄存器层面实现数据并行的实现原理。


实时数据更新


ClickHouse支持主键表,为了快速执行对主键范围的查询,数据使用合并树(MergeTree)进行递增排序,由于这个原因,数据可以不断的添加到表中,添加数据时无锁处理。


索引


例如,带有主键可以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为特定的客户端(Metrica计数器)抽取数据,并且延迟事件小于几十毫秒。


支持在线查询


我们可以使用该系统作为Web界面的后端,低延迟意味着可以无延迟的实时的处理查询。


支持近似计算



  • 系统包含用于近似计算各种值,中位数和分位数的集合函数

  • 支持基于部分(样本)数据运行查询并获得近似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从磁盘检索比例较少的数据。

  • 支持为有限数量的随机秘钥(而不是所有秘钥)运行聚合,在数据中秘钥分发的特定场景下,这提供了相对准确的结果,同时使用较少的资源。


数据复制和对数据完整性支持


使用异步多主复制,写入任何可用的副本后,数据将分发到所有剩余的副本,系统在不同的副本上保持相同的数据。
要注意的是,ClickHouse并不完美:



  • 不支持事务

  • 虽然已支持条件 Delete/Update(mutations),只是非事务型、异步、重写分片数据开销大;生产要谨慎,用 TTL/分区替代更常见。

  • 支持有限的操作系统


最后总结


在大数据分析领域中,传统的大数据分析需要不同框架和技术组合才能达到最终效果,在人力成本、技术能力、硬件成本、维护成本上,让大数据分析变成了很昂贵的事情,很多中小企业非常痛苦,不得不被迫租赁第三方大型数据分析服务。
ClickHouse开源的出现让许多想做大数据且想做大数据分析的很多公司和企业都耳目一新。ClickHouse正是以不依赖Hadoop生态、安装维护简单、查询快速、支持SQL等特点,在大数据领域越走越远。


作者:武子康
来源:juejin.cn/post/7563935896706957363
收起阅读 »

Maven高级

一. 分模块设计与开发 分模块设计的核心是 “高内聚,低耦合”。 高内聚:一个模块只负责一个独立的、明确的职责(如:订单模块只处理所有订单相关业务)。模块内部的代码关联性非常强。 低耦合:模块与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尽可能的简单和清晰。一个模块的变化,应该尽量减...
继续阅读 »

一. 分模块设计与开发


分模块设计的核心是 “高内聚,低耦合”。



  • 高内聚:一个模块只负责一个独立的、明确的职责(如:订单模块只处理所有订单相关业务)。模块内部的代码关联性非常强。

  • 低耦合:模块与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尽可能的简单和清晰。一个模块的变化,应该尽量减少对其他模块的影响。


通过Maven,我们可以轻松地实现这一思想。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独立的Maven项目,它们通过父子工程和依赖管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以一个经典的电商平台为例,我们可以将其拆分为以下模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将pojo和utils模块分出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在tilas-web-management中的pom.xml中引入pojo,utils模块



<dependency>
<groupId>org.example</groupId>
<artifactId>tlias-pojo</artifactId>
<version>1.0-SNAPSHOT</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example</groupId>
<artifactId>tlias-utils</artifactId>
<version>1.0-SNAPSHOT</version>
</dependency>

分模块的好处



  • 代码清晰,职责分明:每个开发人员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模块,易于理解和维护。

  • 并行开发,提升效率:多个模块可以由不同团队并行开发,只需约定好接口即可。

  • 构建加速:Maven支持仅构建更改的模块及其依赖模块(使用 mvn -pl 命令),大大节省构建时间。

  • 极高的复用性:像 core、dao 这样的模块,可以直接被其他新项目引用,避免重复造轮子。

  • 便于单元测试:可以针对单个业务模块进行独立的、深入的测试。


二. 继承


2.1 继承配置


tlias-pojo、tlias-utils、tlias-web-management 中都引入了一个依赖 lombok 的依赖。我们在三个模块中分别配置了一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可以再创建一个父工程 tlias-parent ,然后让上述的三个模块 tlias-pojo、tlias-utils、tlias-web-management 都来继承这个父工程 。 然后再将各个模块中都共有的依赖,都提取到父工程 tlias-parent中进行配置,只要子工程继承了父工程,依赖它也会继承下来,这样就无需在各个子工程中进行配置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将tilas-parent中的pom.xml设置成pom打包方式



Maven打包方式:



  • jar:普通模块打包,springboot项目基本都是jar包(内嵌tomcat运行)

  • war:普通web程序打包,需要部署在外部的tomcat服务器中运行

  • pom:父工程或聚合工程,该模块不写代码,仅进行依赖管理


<packaging>pom</packaging>


通过parent来配置父工程



<parent>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parent</artifactId>
<version>3.2.8</version>
<!-- 父工程的pom.xml的相对路径 如果不配置就直接从中央仓库调取 -->
<relativePath/> <!-- lookup parent from repository -->
</parent>


子工程配置 通过relativePath配置父工程的路径



<parent>
<groupId>org.example</groupId>
<artifactId>tlias-parent</artifactId>
<version>1.0-SNAPSHOT</version>
<relativePath>../tilas-parent/pom.xml</relativePath>
</parent>

2.2 版本锁定


如果项目拆分的模块比较多,每一次更换版本,我们都得找到这个项目中的每一个模块,一个一个的更改。 很容易就会出现,遗漏掉一个模块,忘记更换版本的情况。



在maven中,可以在父工程的pom文件中通过 来统一管理依赖版本。



<!--统一管理依赖版本-->
<dependencyManagement>
<dependencies>
<!--JWT令牌-->
<dependency>
<groupId>io.jsonwebtoken</groupId>
<artifactId>jjwt</artifactId>
<version>0.9.1</version>
</dependency>
······
</dependencies>
</dependencyManagement>


这样在子工程中就不需要进行version版本设置了



<dependencies>
<!--JWT令牌-->
<dependency>
<groupId>io.jsonwebtoken</groupId>
<artifactId>jjwt</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注意!!!



  • 在父工程中所配置的 dependencyManagement只能统一管理依赖版本,并不会将这个依赖直接引入进来。 这点和 dependencies 是不同的。

  • 子工程要使用这个依赖,还是需要引入的,只是此时就无需指定 版本号了,父工程统一管理。变更依赖版本,只需在父工程中统一变更。



2.3 自定义属性


<properties>
<lombok.version>1.18.34</lombok.version>
</properties>


通过${属性名}引用属性



<dependency>
<groupId>org.projectlombok</groupId>
<artifactId>lombok</artifactId>
<version>${lombok.version}</version>
</dependency>

三. 聚合



聚合(Aggregation) 和继承(Inheritance) 是Maven支持分模块设计的两个核心特性,它们目的不同,但又相辅相成。
简单来说,继承是为了统一管理,而聚合是为了统一构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聚合工程中通过modules>module来配置聚合



<!-- 聚合其他模块 -->
<modules>
<module>你要聚合的模块路径</module>
</modules>

四. 私服



私服是一种特殊的远程仓库,它代理并缓存了位于互联网的公共仓库(如MavenCentral),同时允许企业内部部署自己的私有构件(Jar包)。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 “架设在公司内网里的Maven中央仓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项目版本说明:



  • RELEASE(发布版本):功能趋于稳定、当前更新停止,可以用于发行的版本,存储在私服中的RELEASE仓库中。

  • SNAPSHOT(快照版本):功能不稳定、尚处于开发中的版本,即快照版本,存储在私服的SNAPSHOT仓库中。


4.1 私服下载


下载Nexus私服 help.sonatype.com/en/downloa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D:\XXXXXXXX\bin目录下 cmd运行nexus /run nexus 显示这个就表示开启成功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浏览器输入localhost:808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私服仓库说明:



  • RELEASE:存储自己开发的RELEASE发布版本的资源。

  • SNAPSHOT:存储自己开发的SNAPSHOT发布版本的资源。

  • Central:存储的是从中央仓库下载下来的依赖


4.2 资源上传与下载



设置私服的访问用户名/密码(在自己maven安装目录下的conf/settings.xml中的servers中配置)



<server>
<id>maven-releases</id>
<username>admin</username>
<password>admin</password>
</server>

<server>
<id>maven-snapshots</id>
<username>admin</username>
<password>admin</password>
</server>



设置私服依赖下载的仓库组地址(在自己maven安装目录下的conf/settings.xml中的mirrors中配置)



<mirror>
<id>maven-public</id>
<mirrorOf>*</mirrorOf>
<url>http://localhost:8081/repository/maven-public/</url>
</mirror>


设置私服依赖下载的仓库组地址(在自己maven安装目录下的conf/settings.xml中的profiles中配置)



<profile>
<id>allow-snapshots</id>
<activation>
<activeByDefault>true</activeByDefault>
</activation>

<repositories>
<repository>
<id>maven-public</id>
<url>http://localhost:8081/repository/maven-public/</url>
<releases>
<enabled>true</enabled>
</releases>
<snapshots>
<enabled>true</enabled>
</snapshots>
</repository>
</repositories>

</profile>


IDEA的maven工程的pom文件中配置上传(发布)地址(直接在tlias-parent中配置发布地址)



<distributionManagement>
<!-- release版本的发布地址 -->
<repository>
<id>maven-releases</id>
<url>http://localhost:8081/repository/maven-releases/</url>
</repository>

<!-- snapshot版本的发布地址 -->
<snapshotRepository>
<id>maven-snapshots</id>
<url>http://localhost:8081/repository/maven-snapshots/</url>
</snapshotRepository>

</distributionManagement>


打开maven控制面板双击deploy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由于当前我们的项目是SNAPSHOT版本,所以jar包是上传到了snapshot仓库中


作者:纯真时光
来源:juejin.cn/post/7549363056862756918
收起阅读 »

别再被VO、BO、PO、DTO、DO绕晕!今天用一段代码把它们讲透

大家好,我是晓凡。前阵子晓凡的粉丝朋友面试,被问到“什么是VO?和DTO有啥区别?”粉丝朋友:“VO就是Value Object,DTO就是Data Transfer Object……”面试官点点头:“那你说说,一个下单接口里,到底哪个算VO,哪个算DTO?”...
继续阅读 »

大家好,我是晓凡。

前阵子晓凡的粉丝朋友面试,被问到“什么是VO?和DTO有啥区别?”

粉丝朋友:“VO就是Value Object,DTO就是Data Transfer Object……”

面试官点点头:“那你说说,一个下单接口里,到底哪个算VO,哪个算DTO?”

粉丝朋友有点犹豫了。

回来后粉丝朋友痛定思痛,把项目翻了个底朝天,并且把面试情况告诉了晓凡,下定决心捋清楚了这堆 XO 的真实含义。

于是乎,这篇文章就来了 今天咱们就用一段“用户下单买奶茶”的故事,把 VO、BO、PO、DTO、DO 全部聊明白。

看完保准你下次面试不卡壳,写代码不纠结。


一、先放结论

它们都是“为了隔离变化”而诞生的马甲

缩写英文全称中文直译出现位置核心目的
POPersistent Object持久化对象数据库 ↔ 代码一张表一行记录的直接映射
DODomain Object领域对象核心业务逻辑层充血模型,封装业务行为
BOBusiness Object业务对象应用/服务层聚合多个DO,面向用例编排
DTOData Transfer Object数据传输对象进程/服务间精简字段,抗网络延迟
VOView Object视图对象控制层 ↔ 前端展示友好,防敏感字段泄露

一句话总结: PO 管存储,DO 管业务,BO 管编排,DTO 管网络,VO 管界面。

下面上代码,咱们边喝奶茶边讲。


二、业务场景

用户下一单“芋泥波波奶茶”

需求:

  1. 用户选好规格(大杯、少冰、五分糖)。
  2. 点击“提交订单”,前端把数据发过来。
  3. 后端算价格、扣库存、落库,返回“订单创建成功”页面。

整条链路里,我们到底需要几个对象?


三、从数据库开始:PO

PO是Persistent Object的简写 PO 就是“一行数据一个对象”,字段名、类型和数据库保持一一对应,不改表就不改它。

// 表:t_order
@Data
@TableName("t_order")
public class OrderPO {
   private Long id;          // 主键
   private Long userId;      // 用户ID
   private Long productId;   // 商品ID
   private String sku;       // 规格JSON
   private BigDecimal price; // 原价
   private BigDecimal payAmount; // 实付
   private Integer status;   // 订单状态
   private LocalDateTime createTime;
   private LocalDateTime updateTime;
}

注意:PO 里绝不能出现业务方法,它只是一个“数据库搬运工”。


四、核心业务:DO

DO 是“有血有肉的对象”,它把业务规则写成方法,让代码自己说话。

// 领域对象:订单
public class OrderDO {

   private Long id;
   private UserDO user;      // 聚合根
   private MilkTeaDO milkTea; // 商品
   private SpecDO spec;      // 规格
   private Money price;      // Money是值对象,防精度丢失
   private OrderStatus status;

   // 业务方法:计算最终价格
   public Money calcFinalPrice() {
       // 会员折扣
       Money discount = user.getVipDiscount();
       // 商品促销
       Money promotion = milkTea.getPromotion(spec);
       return price.minus(discount).minus(promotion);
  }

   // 业务方法:下单前置校验
   public void checkBeforeCreate() {
       if (!milkTea.hasStock(spec)) {
           throw new BizException("库存不足");
      }
  }
}

DO 可以引用别的 DO,形成聚合根。它不关心数据库,也不关心网络。


五、面向用例:BO

BO 是“场景大管家”,把多个 DO 攒成一个用例,常出现在 Service 层。

@Service
public class OrderBO {

   @Resource
   private OrderRepository orderRepository; // 操作PO
   @Resource
   private InventoryService inventoryService; // RPC或本地
   @Resource
   private PaymentService paymentService;

   // 用例:下单
   @Transactional
   public OrderDTO createOrder(CreateOrderDTO cmd) {

       // 1. 构建DO
       OrderDO order = OrderAssembler.toDO(cmd);

       // 2. 执行业务校验
       order.checkBeforeCreate();

       // 3. 聚合逻辑:扣库存、算价格
       inventoryService.lock(order.getSpec());
       Money payAmount = order.calcFinalPrice();

       // 4. 落库
       OrderPO po = OrderAssembler.toPO(order, payAmount);
       orderRepository.save(po);

       // 5. 返回给前端需要的数据
       return OrderAssembler.toDTO(po);
  }
}

BO 的核心是编排,它把 DO、外部服务、PO 串成一个完整的业务动作。


六、跨进程/服务:DTO

DTO 是“网络快递员”,字段被压缩成最少,只带对方需要的数据。

1)入口 DTO:前端 → 后端

@Data
public class CreateOrderDTO {
   @NotNull
   private Long userId;
   @NotNull
   private Long productId;
   @Valid
   private SpecDTO spec; // 规格
}

2)出口 DTO:后端 → 前端

@Data
public class OrderDTO {
   private Long orderId;
   private String productName;
   private BigDecimal payAmount;
   private String statusDesc;
   private LocalDateTime createTime;
}

DTO 的字段命名常带 UI 友好词汇(如 statusDesc),并且绝不暴露敏感字段(如 userId 在返回给前端时可直接省略)。


七、最后一步:VO

VO 是“前端专属快递”,字段可能二次加工,甚至带 HTML 片段。

@Data
public class OrderVO {
   private String orderId; // 用字符串避免 JS long 精度丢失
   private String productImage; // 带 CDN 前缀
   private String priceText; // 已格式化为“¥18.00”
   private String statusTag; // 带颜色:green/red
}

VO 通常由前端同学自己写 TypeScript/Java 类,后端只负责给 DTO,再让前端 BFF 层转 VO。如果你用 Node 中间层或 Serverless,VO 就出现在那儿。


八、一张图记住流转过程

前端页面
  │ JSON
  ▼
CreateOrderVO (前端 TS)
  │ 序列化
  ▼
CreateOrderDTO (后端入口)
  │ BO.createOrder()
  ▼
OrderDO (充血领域模型)
  │ 聚合、计算
  ▼
OrderPO (落库)
  │ MyBatis
  ▼
数据库

返回时反向走一遍:

数据库
  │ SELECT
OrderPO
  │ 转换
OrderDTO
  │ JSON
OrderVO (前端 TS 渲染)

九、常见疑问答疑

  1. 为什么 DO 和 PO 不合并? 数据库加索引、加字段不影响业务;业务改规则不改表结构。隔离变化。
  2. DTO 和 VO 能合并吗? 小项目可以,但一上微服务或多端(App、小程序、管理后台),立马爆炸。比如后台需要用户手机号,App 不需要,合并后前端会拿到不该看的数据。
  3. BO 和 Service 有什么区别? BO 更贴近用例,粒度更粗。Service 可能细分读写、缓存等。命名随意,关键看团队约定。

十、一句话背下来

数据库里叫 PO,业务里是 DO,编排靠 BO,网络走 DTO,前端看 VO。

下次面试官再问,你就把奶茶故事讲给他听,保证他频频点头。

本期内容到这儿就结束了

我是晓凡,再小的帆也能远航

我们下期再见 ヾ(•ω•`)o (●'◡'●)


作者:程序员晓凡
来源:juejin.cn/post/7540472612595941422
收起阅读 »

后端仔狂喜!手把手教你用 Java 拿捏华为云 IoTDA,设备上报数据 so easy

作为天天跟接口、数据库打交道的后端博主,我之前总觉得 IoT 是 “硬件大佬的专属领域”—— 直到我踩坑华为云 IoTDA(物联网设备接入服务)后发现:这玩意儿明明就是 “后端友好型选手”!今天带大家从 0 到 1 玩转 IoTDA,从创建产品到 Java 集...
继续阅读 »

作为天天跟接口、数据库打交道的后端博主,我之前总觉得 IoT 是 “硬件大佬的专属领域”—— 直到我踩坑华为云 IoTDA(物联网设备接入服务)后发现:这玩意儿明明就是 “后端友好型选手”!今天带大家从 0 到 1 玩转 IoTDA,从创建产品到 Java 集成,全程无废话,连小白都能看懂~

一、先唠唠:IoTDA 到底是个啥?

设备接入服务(IoTDA)是华为云的物联网平台,提供海量设备连接上云、设备和云端双向消息通信、批量设备管理、远程控制和监控、OTA升级、设备联动规则等能力,并可将设备数据灵活流转到华为云其他服务。

你可以把 IoTDA 理解成 “IoT 设备的专属管家”:

  • 设备想连互联网?管家帮它搭好通道(MQTT/CoAP 等协议);
  • 设备要上报数据(比如温湿度、电量)?管家负责接收、存着还能帮你分析;
  • 你想给设备发指令(比如让灯关掉)?管家帮你把指令精准送到设备手里。

简单说:有了 IoTDA,后端不用管硬件怎么联网,专心写代码处理 “设备数据” 就行 —— 这不就是咱们的舒适区嘛!

相关的一些概念:
  • 服务和物模型:
  • 物模型:设备本身拥有的属性(功能数据),像电量,电池温度等等
  • 服务:理解为不同物模型的分类(分组),比如电池服务(包含了电量、电池温度等等物模型), 定位服务(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物模型)
  • 设备:真实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实物,设备的信息需要录入到华为云IoTDA平台里

二、实操第一步:给你的设备 “办张身-份-证”(创建产品)

产品:某一类具有相同能力或特征的设备的集合称为一款产品。帮助开发者快速进行产品模型和插件的开发,同时提供端侧集成、在线调试、自定义Topic等多种能力。比如,手表、大门通道门禁、紧急呼叫报警器、滞留报警器、跌倒报警器

就像人要办身-份-证才能出门,IoT 设备也得先在 IoTDA 上 “建档”(创建产品),步骤简单到离谱:

  1. 登录华为云控制台,搜 “IoTDA” 进入服务页面(记得先开服务,新用户有免费额度!);
  1. 左侧菜单点【产品】→【创建产品】,填这几个关键信息:

image.png

  • 产品名称:比如 “我的温湿度传感器”(别起 “test123”,后续找起来头疼);

image.png

  • 协议类型:选 “MQTT”(后端最常用,设备端也好对接);
  • 数据格式:默认 “JSON”(咱们后端处理 JSON 不是手到擒来?);
  1. 点【确定】,搞定!此时你会拿到一个 “产品 ID”—— 记好它,后续要当 “钥匙” 用。

image.png

小吐槽:第一次创建时我把协议选错成 “CoAP”,结果设备端连不上,排查半小时才发现… 大家别学我!

三、设备接入:让传感器 “开口说话”(数据上报)

产品创建好后,得让具体的设备(比如你手里的温湿度传感器)连上来,核心就两步:注册设备→上报数据。 官方案例-设备接入:基于NB-IoT小熊派的智慧烟感

3.1 给单个设备 “上户口”(注册设备)

  1. 进入刚创建的产品详情页,点【设备】→【注册设备】;
  1. 填 “设备名称”(比如 “传感器 001”),其他默认就行;

image.png

  1. 注册成功后,会拿到两个关键信息:设备 ID设备密钥(相当于设备的 “账号密码”,千万别泄露!)。

3.2 数据上报:让设备把数据 “发快递” 过来

前提条件:需要提前创建好产品和对应的物模型,以及该产品的设备

准备实例的接入地址

后续设备上报数据时,需要准备好接入地址。去哪里找接入地址呢?参考下图:

image.png

设备要上报数据,本质就是通过 MQTT 协议给 IoTDA 发一条 JSON 格式的消息,举个实际例子:

假设温湿度传感器要上报 “温度 25℃、湿度 60%”,数据格式长这样:

{
"Temperature": 25.0, // 温度
"Humidity": 60.0 // 湿度
}

设备端怎么发?不用你写 C 代码!华为云给了现成的 “设备模拟器”:

在设备详情页点【在线调试】→ 选 “属性上报”→ 把上面的 JSON 粘进去→ 点【发送】,刷新页面就能看到数据已经躺在 IoTDA 里了 —— 是不是比调接口还简单?

四、后端重头戏:Java 项目集成 IoTDA

前面都是控制台操作,后端真正要做的是 “用代码跟 IoTDA 交互”。华为云提供了 Java SDK,咱们不用重复造轮子,直接撸起袖子干!

4.1 先搞懂:关键参数从哪来?

集成前必须拿到这 3 个 “钥匙”,少一个都不行:

  1. Access Key/Secret Key:华为云账号的 “API 密钥”,在【控制台→我的凭证→访问密钥】里创建;
  1. 区域 ID:比如 “cn-north-4”(北京四区),IoTDA 控制台首页就能看到;
  1. 产品 ID / 设备 ID:前面创建产品、注册设备时拿到的(忘了就去控制台查!)。

友情提示:别把 Access Key 硬编码到代码里!用配置文件或者 Nacos 存,不然上线后哭都来不及~

4.2 项目集成:Maven 依赖先安排上

在 pom.xml 里加 IoTDA SDK 的依赖(版本选最新的就行):

<dependency>
<groupId>com.huaweicloud.sdkgroupId>
<artifactId>huaweicloud-sdk-iotdaartifactId>
<version>3.1.47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com.huaweicloud.sdkgroupId>
<artifactId>huaweicloud-sdk-coreartifactId>
<version>3.1.47version>
dependency>

4.3 核心功能实现:代码手把手教你写

先初始化 IoTDA 客户端(相当于建立连接),写个工具类:

import com.huaweicloud.sdk.core.auth.BasicCredentials;
import com.huaweicloud.sdk.iotda.v5.IoTDAClient;
import com.huaweicloud.sdk.iotda.v5.region.IoTDARegion;
public class IoTDAClientUtil {
// 从配置文件读参数,这里先写死方便演示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ACCESS_KEY = "你的Access Key";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SECRET_KEY = "你的Secret Key";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REGION_ID = "cn-north-4"; // 你的区域ID
public static IoTDAClient getClient() {
// 1. 配置凭证
BasicCredentials credentials = new BasicCredentials()
.withAk(ACCESS_KEY)
.withSk(SECRET_KEY);
// 2. 初始化客户端
return IoTDAClient.newBuilder()
.withCredentials(credentials)
.withRegion(IoTDARegion.valueOf(REGION_ID))
.build();
}
}

接下来实现咱们需要的 5 个核心功能,每个功能都带注释,一看就懂:

功能 1:从 IoT 平台同步产品列表

import com.huaweicloud.sdk.iotda.v5.model.ListProductsRequest;
import com.huaweicloud.sdk.iotda.v5.model.ListProductsResponse;
public class IoTDAService {
private final IoTDAClient client = IoTDAClientUtil.getClient();
// 同步产品列表(支持分页,这里查第一页,每页10条)
public void syncProductList() {
ListProductsRequest request = new ListProductsRequest()
.withLimit(10) // 每页条数
.withOffset(0); // 页码,从0开始
try {
ListProductsResponse response = client.listProducts(request);
System.out.println("同步到的产品列表:" + response.getProducts());
} catch (Exception e) {
System.err.println("同步产品列表失败:" + e.getMessage());
}
}
}

项目参考思路

image.png

功能 2:查询所有产品列表(分页查询封装)

// 查所有产品(自动分页,直到查完所有)
public void queryAllProducts() {
int offset = 0;
int limit = 20;
while (true) {
ListProductsRequest request = new ListProductsRequest()
.withLimit(limit)
.withOffset(offset);
ListProductsResponse response = client.listProducts(request);
if (response.getProducts().isEmpty()) {
break; // 没有更多产品了,退出循环
}
System.out.println("当前页产品:" + response.getProducts());
offset += limit; // 下一页
}
}

功能 3:注册设备(代码注册,不用手动在控制台点了)

import com.huaweicloud.sdk.iotda.v5.model.RegisterDeviceRequest;
import com.huaweicloud.sdk.iotda.v5.model.RegisterDeviceResponse;
import com.huaweicloud.sdk.iotda.v5.model.RegisterDeviceRequestBody;
public void registerDevice(String productId, String deviceName) {
// 构造注册请求体
RegisterDeviceRequestBody body = new RegisterDeviceRequestBody()
.withDeviceName(deviceName);
RegisterDeviceRequest request = new RegisterDeviceRequest()
.withProductId(productId) // 关联的产品ID
.withBody(body);
try {
RegisterDeviceResponse response = client.registerDevice(request);
System.out.println("设备注册成功!设备ID:" + response.getDeviceId()
+ ",设备密钥:" + response.getDeviceSecret());
} catch (Exception e) {
System.err.println("设备注册失败:" + e.getMessage());
}
}

功能 4:查询设备详细信息(比如设备在线状态、最后上报时间)

import com.huaweicloud.sdk.iotda.v5.model.ShowDeviceRequest;
import com.huaweicloud.sdk.iotda.v5.model.ShowDeviceResponse;
public void queryDeviceDetail(String deviceId) {
ShowDeviceRequest request = new ShowDeviceRequest()
.withDeviceId(deviceId); // 要查询的设备ID
try {
ShowDeviceResponse response = client.showDevice(request);
System.out.println("设备在线状态:" + response.getStatus()); // ONLINE/OFFLINE
System.out.println("最后上报时间:" + response.getLastOnlineTime());
System.out.println("设备详细信息:" + response);
} catch (Exception e) {
System.err.println("查询设备详情失败:" + e.getMessage());
}
}

功能 5:查看设备上报的数据(关键!终于能拿到传感器数据了)

import com.huaweicloud.sdk.iotda.v5.model.ListDevicePropertiesRequest;
import com.huaweicloud.sdk.iotda.v5.model.ListDevicePropertiesResponse;
public void queryReportedData(String deviceId) {
// 查询设备最近上报的10条属性数据
ListDevicePropertiesRequest request = new ListDevicePropertiesRequest()
.withDeviceId(deviceId)
.withLimit(10)
.withAsc(false); // 倒序,最新的先看
try {
ListDevicePropertiesResponse response = client.listDeviceProperties(request);
response.getProperties().forEach(property -> {
System.out.println("数据上报时间:" + property.getReportTime());
System.out.println("上报的属性值:" + property.getPropertyValues());
// 比如取温度:property.getPropertyValues().get("Temperature")
});
} catch (Exception e) {
System.err.println("查询设备上报数据失败:" + e.getMessage());
}
}

五、踩坑总结:这些坑我替你们踩过了!

  1. 区域 ID 搞错:比如用 “cn-east-2”(上海二区)的客户端去连 “cn-north-4” 的 IoTDA,直接报 “连接超时”;
  1. 设备密钥泄露:一旦泄露,别人能伪装你的设备上报假数据,一定要存在安全的地方;
  1. SDK 版本太旧:有些老版本不支持 “查询设备历史数据” 接口,记得用最新版 SDK;
  1. 免费额度用完:新用户免费额度够测 1 个月,别上来就挂生产设备,先测通再说~

最后说两句

其实 IoTDA 对后端来说真的不难,核心就是 “调用 API 跟平台交互”,跟咱们平时调支付接口、短信接口没啥区别。今天的代码大家可以直接 copy 到项目里,改改参数就能跑通~

你们在集成 IoTDA 时遇到过啥坑?或者有其他 IoT 相关的需求(比如设备指令下发)?评论区聊聊,下次咱们接着唠!

(觉得有用的话,别忘了点赞 + 收藏,后端学 IoT 不迷路~)


作者:AAA专业写后端刘哥
来源:juejin.cn/post/7541667597285277731
收起阅读 »

Code Review 最佳实践 2:业务实战中的审核细节

🧠 本节谈 我们聚焦真实业务模块中的 Code Review,涵盖: 🔐 表单校验逻辑 🧩 动态权限控制 🧱 页面逻辑复杂度管理 ⚠️ 接口调用规范 ♻️ 组件解耦重构 🧪 单元测试提示 每一条都配备真实反面代码 + 改进建议 + 原因说明,并总结通用审核...
继续阅读 »

🧠 本节谈


我们聚焦真实业务模块中的 Code Review,涵盖:



  • 🔐 表单校验逻辑

  • 🧩 动态权限控制

  • 🧱 页面逻辑复杂度管理

  • ⚠️ 接口调用规范

  • ♻️ 组件解耦重构

  • 🧪 单元测试提示


每一条都配备真实反面代码 + 改进建议 + 原因说明,并总结通用审核 checklist。




📍 场景 1:复杂表单校验逻辑


❌ 错误示例:耦合 + 不可维护


const onSubmit = () => {
if (!form.name || form.name.length < 3 || !form.age || isNaN(form.age)) {
message.error('请填写正确信息')
return
}
// ...
}

问题:



  • 所有校验写死在事件里,不可复用

  • 无法做提示区分


✅ 改进方式:抽离校验 + 可扩展


const validateForm = (form: UserForm) => {
if (!form.name) return '姓名不能为空'
if (form.name.length < 3) return '姓名过短'
if (!form.age || isNaN(Number(form.age))) return '年龄格式错误'
return ''
}

const onSubmit = () => {
const msg = validateForm(form)
if (msg) return message.error(msg)
// ...
}

👉 Review 要点:



  • 校验逻辑是否可复用?

  • 是否便于单测?

  • 提示是否明确?




📍 场景 2:权限控制逻辑写死


❌ 反例


<Button v-if="user.role === 'admin'">删除</Button>

问题:



  • 无法集中管理

  • 用户身份切换时易出错

  • 无法与服务端权限匹配


✅ 推荐:


const hasPermission = (perm: string) => user.permissions.includes(perm)

<Button v-if="hasPermission('can_delete')">删除</Button>

👉 Review 要点:



  • 权限是否统一处理?

  • 是否可扩展到路由、接口层?

  • 是否易于调试?




📍 场景 3:复杂页面组件未解耦


❌ 嵌套组件塞一堆逻辑


// 页面结构
<Table data={data}>
{data.map(row => (
<tr>
<td>{row.name}</td>
<td>
<Button onClick={() => doSomething(row.id)}>操作</Button>
</td>
</tr>
))}
</Table>


  • 所有数据/逻辑/视图耦合一起

  • 无法复用

  • 改动难以测试


✅ 推荐:


<TableRow :row="row" @action="handleRowAction" />

// TableRow.vue
<template>
<tr>
<td>{{ row.name }}</td>
<td><Button @click="emit('action', row.id)">操作</Button></td>
</tr>
</template>

👉 Review 要点:



  • 是否具备清晰的“数据流 → 逻辑流 → 视图层”结构?

  • 是否把组件职责划分清楚?

  • 是否拆分足够颗粒度便于测试?




📍 场景 4:接口调用未封装


❌ 直接 axios 写在组件中:


axios.get('/api/list?id=' + id).then(res => {
this.list = res.data
})

问题:



  • 接口不可复用

  • 无法集中处理错误

  • 改动接口时无法追踪引用


✅ 推荐:


// services/user.ts
export const getUserList = (id: number) =>
request.get('/api/list', { params: { id } })

// 页面中
getUserList(id).then(res => (this.list = res.data))

👉 Review 要点:



  • 是否将接口层抽离为服务?

  • 是否统一请求拦截、错误处理?

  • 是否易于 Mock 和调试?




📍 场景 5:测试个锤子🔨


❌ 错误写法:组件中逻辑混杂难以测试


if (user.age > 18 && user.vipLevel > 3 && user.region === 'CN') {
return true
}

问题:



  • 没有语义抽象

  • 不可测试


✅ 改进写法:


const isPremiumUser = (user: User) =>
user.age > 18 && user.vipLevel > 3 && user.region === 'CN'

👉 Review 要点:



  • 是否具备良好的可测试性?

  • 是否便于 Jest/Vitest 测试用例编写?




✅ 最佳实践总结


Review 高级 Checklist


检查点检查说明
✅ 表单逻辑是否抽离,是否健壮
✅ 权限处理是否统一管理,可扩展
✅ 页面复杂度是否组件解耦,职责清晰
✅ 接口调用是否封装为服务层,便于复用
✅ 可测试性关键逻辑是否抽象、是否测试友好



🎯 尾声:从 Code Review 走向“架构推动者”


掌握 Code Review 不止是“找错”,而是:



  • 帮助他人提升思维方式

  • 用标准统一团队技术认知

  • 用习惯推动系统演进


作者:前端大付
来源:juejin.cn/post/7530437804129239080
收起阅读 »

负载均衡 LVS vs Nginx 对比!还傻傻分不清?

Nginx特点 正向代理与反向代理 负载均衡 动静分离 Nginx的优势 可操作性大 网络依赖小 安装简单 支持健康检查以及请求重发 LVS 的优势 抗负载能力强 配置性低 工作稳定 无流量 今天总结一下负载均衡中LVS与Nginx...
继续阅读 »

  • Nginx特点



    • 正向代理与反向代理

    • 负载均衡

    • 动静分离



  • Nginx的优势



    • 可操作性大

    • 网络依赖小

    • 安装简单

    • 支持健康检查以及请求重发



  • LVS 的优势



    • 抗负载能力强

    • 配置性低

    • 工作稳定

    • 无流量






今天总结一下负载均衡中LVS与Nginx的区别,好几篇博文一开始就说LVS是单向的,Nginx是双向的,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准确的,LVS三种模式中,虽然DR模式以及TUN模式只有请求的报文经过Director,但是NAT模式,Real Server回复的报文也会经过Director Server地址重写:


img


图片


首先要清楚的一点是,LVS是一个四层的负载均衡器,虽然是四层,但并没有TCP握手以及分手,只是偷窥了IP等信息,而Nginx是一个七层的负载均衡器,所以效率势必比四层的LVS低很多,但是可操作性比LVS高,后面所有的讨论都是基于这个区别。


为什么四册比七层效率高?


四层是TCP层,使用IP+端口四元组的方式。只是修改下IP地址,然后转发给后端服务器,TCP三次握手是直接和后端连接的。只不过在后端机器上看到的都是与代理机的IP的established而已,LVS中没有握手。


7层代理则必须要先和代理机三次握手后,才能得到7层(HTT层)的具体内容,然后再转发。意思就是代理机必须要与client和后端的机器都要建立连接。显然性能不行,但胜在于七层,人工可操作性高,能写更多的转发规则。


Nginx特点


Nginx 专为性能优化而开发,性能是其最重要的要求,十分注重效率,有报告 Nginx 能支持高达 50000 个并发连接数。


另外,Nginx 系列面试题和答案全部整理好了,微信搜索Java技术栈,在后台发送:面试,可以在线阅读。


正向代理与反向代理


正向代理 :局域网中的电脑用户想要直接访问服务器是不可行的,服务器可能Hold不住,只能通过代理服务器来访问,这种代理服务就被称为正向代理,特点是客户端知道自己访问的是代理服务器。


图片


图片


反向代理 :客户端无法感知代理,因为客户端访问网络不需要配置,只要把请求发送到反向代理服务器,由反向代理服务器去选择目标服务器获取数据,然后再返回到客户端。


此时反向代理服务器和目标服务器对外就是一个服务器,暴露的是代理服务器地址,隐藏了真实服务器 IP 地址。


图片


图片


负载均衡


客户端发送多个请求到服务器,服务器处理请求,有一些可能要与数据库进行交互,服务器处理完毕之后,再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普通请求和响应过程如下图:


图片


图片


但是随着信息数量增长,访问量和数据量增长,单台的Server以及Database就成了系统的瓶颈,这种架构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这时候要么提升单机的性能,要么增加服务器的数量。


关于提升性能,这儿就不赘述,提提如何增加服务器的数量,构建集群,将请求分发到各个服务器上,将原来请求集中到单个服务器的情况改为请求分发到多个服务器,也就是我们说的负载均衡。


图解负载均衡:


图片


图片


关于服务器如何拆分组建集群,这儿主要讲讲负载均衡,也就是图上的Proxy,可以是LVS,也可以是Nginx。假设有 15 个请求发送到代理服务器,那么由代理服务器根据服务器数量,这儿假如是平均分配,那么每个服务器处理 5 个请求,这个过程就叫做负载均衡。


动静分离


为了加快网站的解析速度,可以把动态页面和静态页面交给不同的服务器来解析,加快解析的速度,降低由单个服务器的压力。


动静分离之前的状态


图片


图片


动静分离之后


图片


图片


光看两张图可能有人不理解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在进行数据请求时,以淘宝购物为例,商品详情页有很多东西是动态的,随着登录人员的不同而改变,例如用户ID,用户头像,但是有些内容是静态的,例如商品详情页,那么我们可以通过CDN(全局负载均衡与CDN内容分发)将静态资源部署在用户较近的服务器中,用户数据信息安全性要更高,可以放在某处集中,这样相对于将说有数据放在一起,能分担主服务器的压力,也能加速商品详情页等内容传输速度。


Nginx的优势


可操作性大


Nginx是一个应用层的程序,所以用户可操作性的空间大得多,可以作为网页静态服务器,支持 Rewrite 重写规则;支持 GZIP 压缩,节省带宽;可以做缓存;可以针对 http 应用本身来做分流策略,静态分离,针对域名、目录结构等相比之下 LVS 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所以 nginx 单凭这点可以利用的场合就远多于 LVS 了;但 nginx 有用的这些功能使其可调整度要高于 LVS,所以经常要去触碰,人为出现问题的几率也就大


网络依赖小


nginx 对网络的依赖较小,理论上只要 ping 得通,网页访问正常,nginx 就能连得通,nginx 同时还能区分内外网,如果是同时拥有内外网的节点,就相当于单机拥有了备份线路;LVS 就比较依赖于网络环境,目前来看服务器在同一网段内并且 LVS 使用 direct 方式分流,效果较能得到保证。另外注意,LVS 需要向托管商至少申请多于一个 ip 来做 visual ip


安装简单


nginx 安装和配置比较简单,测试起来也很方便,因为它基本能把错误用日志打印出来。LVS 的安装和配置、测试就要花比较长的时间,因为同上所述,LVS 对网络依赖性比较大,很多时候不能配置成功都是因为网络问题而不是配置问题,出了问题要解决也相应的会麻烦的多


nginx 也同样能承受很高负载且稳定,但负载度和稳定度差 LVS 还有几个等级:nginx 处理所有流量所以受限于机器 IO 和配置;本身的 bug 也还是难以避免的;nginx 没有现成的双机热备方案,所以跑在单机上还是风险比较大,单机上的事情全都很难说


支持健康检查以及请求重发


nginx 可以检测到服务器内部的故障(健康检查),比如根据服务器处理网页返回的状态码、超时等等,并且会把返回错误的请求重新提交到另一个节点。目前 LVS 中 ldirectd 也能支持针对服务器内部的情况来监控,但 LVS 的原理使其不能重发请求。比如用户正在上传一个文件,而处理该上传的节点刚好在上传过程中出现故障,nginx 会把上传切到另一台服务器重新处理,而 LVS 就直接断掉了。


LVS 的优势


抗负载能力强


因为 LVS 工作方式的逻辑是非常简单的,而且工作在网络的第 4 层,仅作请求分发用,没有流量,所以在效率上基本不需要太过考虑。LVS 一般很少出现故障,即使出现故障一般也是其他地方(如内存、CPU 等)出现问题导致 LVS 出现问题


配置性低


这通常是一大劣势同时也是一大优势,因为没有太多的可配置的选项,所以除了增减服务器,并不需要经常去触碰它,大大减少了人为出错的几率


工作稳定


因为其本身抗负载能力很强,所以稳定性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另外各种 LVS 都有完整的双机热备方案,所以一点不用担心均衡器本身会出什么问题,节点出现故障的话,LVS 会自动判别,所以系统整体是非常稳定的


无流量


LVS 仅仅分发请求,而流量并不从它本身出去,所以可以利用它这点来做一些线路分流之用。没有流量同时也保住了均衡器的 IO 性能不会受到大流量的影响


LVS 基本上能支持所有应用,因为 LVS 工作在第 4 层,所以它可以对几乎所有应用做负载均衡,包括 http、数据库、聊天室等。


作者:皮皮林551
来源:juejin.cn/post/7517644116592984102
收起阅读 »

SQL Join 中函数使用对性能的影响与优化方法

在日常开发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 需要在 大小写不敏感 或 格式化字段 的情况下进行表关联。 如果在 JOIN 或 WHERE 中直接使用函数,往往会带来严重的性能问题。 本文用一个新的示例来说明问题和优化方法。 一、问题场景 假设我们有两张表: 用户...
继续阅读 »

在日常开发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

需要在 大小写不敏感格式化字段 的情况下进行表关联。

如果在 JOINWHERE 中直接使用函数,往往会带来严重的性能问题。

本文用一个新的示例来说明问题和优化方法。




一、问题场景


假设我们有两张表:



  • 用户表 user_info


    user_id   | username
    ----------+------------
    1 | Alice
    2 | Bob
    3 | Charlie


  • 订单表 order_info


    order_id  | buyer_name
    ----------+------------
    1001 | alice
    1002 | BOB
    1003 | dave



我们希望根据用户名和买家名称进行关联(忽略大小写)。




原始写法(低效)


SELECT o.order_id, u.user_id, u.username
FROM order_info o
LEFT JOIN user_info u
ON LOWER(o.buyer_name) = LOWER(u.username);

问题



  • LOWER() 包裹了字段,导致数据库无法使用索引。

  • 每一行都要执行函数运算,性能下降。




二、优化方法


1. 子查询提前计算


通过子查询生成派生列,再进行关联。


SELECT o.order_id, u.user_id, u.username
FROM (
SELECT order_id, buyer_name, LOWER(buyer_name) AS buyer_name_lower
FROM order_info
) o
LEFT JOIN (
SELECT user_id, username, LOWER(username) AS username_lower
FROM user_info
) u
ON o.buyer_name_lower = u.username_lower;

优点



  • 避免在 JOIN 时重复调用函数。

  • 优化器有机会物化子查询并建立临时索引。




2. 建立函数索引(推荐)


如果这种需求非常频繁,可以在表上建立函数索引。


PostgreSQL 示例


CREATE INDEX idx_username_lower ON user_info(LOWER(username));
CREATE INDEX idx_buyer_name_lower ON order_info(LOWER(buyer_name));

之后即使写:


SELECT ...
FROM order_info o
LEFT JOIN user_info u
ON LOWER(o.buyer_name) = LOWER(u.username);

数据库也能走索引,性能大幅提升。




3. 数据入库时统一格式


如果业务允许,可以在入库时统一转为小写,避免查询时做转换。


INSERT INTO user_info (user_id, username)
VALUES (1, LOWER('Alice'));

这样关联时直接比较即可:


ON o.buyer_name = u.username



三、总结



  • JOINWHERE 中直接使用函数,会 导致索引失效,影响性能。

  • 优化方法



    1. 子查询提前计算,避免在关联时重复调用函数;

    2. 建立函数索引(或虚拟列索引);

    3. 入库时统一数据格式,彻底消除函数依赖。




📌 记忆要点



  • 函数写在 JOIN → 慢

  • 子查询提前算 → 好

  • 函数索引 / 数据规范化 → 最优解


作者:元Y亨H
来源:juejin.cn/post/7555612267787550772
收起阅读 »

PaddleOCR-VL,超强文字识别能力,PDF的拯救者

转眼间已经是 2025 年的 Q4 了,年终越来越近,领导给予的 okr 压力越来越大,前段时间,领导提出了一个非常搞的想法,当然也是急需解决的痛点——线上一键翻译功能。 小包当前负责是开发开发面向全球各国的活动,因此活动中不免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语言,此时就出...
继续阅读 »

转眼间已经是 2025 年的 Q4 了,年终越来越近,领导给予的 okr 压力越来越大,前段时间,领导提出了一个非常搞的想法,当然也是急需解决的痛点——线上一键翻译功能。


小包当前负责是开发开发面向全球各国的活动,因此活动中不免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语言,此时就出现了一个困扰已久的难题,线上体验的同学看不懂,体验过程重重受阻,很容易遗漏掉一些环节,导致一些问题很难暴露出来。


为了这个问题,小包跟进了一段时间了,主要有两个地方的文案来源



  • 代码渲染的文本

  • 切图中的静态文本


大多数文本来源于是切图中,因此如何应对各种各样的切图成为难题。由此小包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



  1. 同时保存两种图片资源,分别为中文和当前区服语言

  2. 直接进行图片翻译


第一种方案被直接拒绝了,主要由于当前的技术架构和同事们的一些抵触,业务中使用的 img、txt 信息都存储在配置平台中,存储两份就需要维护两类配置,严重增加了心智负担。


那我是这么思考的,第一次上传图片资源时,自动进行图片翻译,存储在另一个配置字段中,当开启一键翻译功能后,切换翻译后的图片。



由于是内部使用的工具,因此不需要非常准确,为了节省 token,只在第一次进行翻译。



图片翻译需要两个过程,首先进行 OCR,识别出图片中的文字;其次对识别出的文字进行翻译。


尝试了好几款 OCR 工具,都有些不尽人意,整个过程中,体验最好的是上个月PaddleOCR推出的PP-OCRv5。


在一段时间内,都一直盯着 PaddleOCR 的最新进度,昨天,百度发布并开源自研多模态文档解析模型 PaddleOCR-VL,该模型在最新 OmniDocBench V1.5 榜单中,综合性能全球第一,四项核心能力SOTA,模型已登顶HF全球第一。



这么说我的 OKR 有救了啊,快马加鞭的来试一下。


对于线上翻译,有两种指标是必须要达到的



  • 文字区域识别的准确性

  • 支持语言的多样性


下面逐一地体验一下


OKR 需求测试


先随便找了一张较为简单的韩服的设计稿,识别效果见右图,识别的区域非常准确,精准的区分开文字区域和图像区域。



右侧有三个 tab,其中第一个 tab:Markdown Preview 预览还支持翻译功能,翻译的文案也是非常准确的



激动了啊,感觉 PaddleOCR-VL 自己就可以解决当前的需求啊。


再换一种比较复杂的语言,阿拉伯语。支持效果也是出奇的好啊,阿语活动开发过程和体验过程是最难受的啊,目前也是最严重的卡点



对于阿语的翻译的效果也非常好,这点太惊喜了,阿服的字体又细又长,字间距又窄,能做到这么好的识别真是让人惊艳



经过一番简单的测试,PaddleOCR-VL 完全可以应对领导的 OKR 要求了(毕竟天下第一难语言阿服都可以较为完美的应对,撒花),爽啊!只需要把 demo 跑出来,就可以去申请经费啦。


更多测试


作为一个程序员,除了要干好本职的工作,更要积极的探索啊,多来几个场景,倒要看看 PaddleOCR VL 能做到什么程度。


糊图识别


日常中经常有这种需求,领导给了一张扫描了一万次或者扫描的一点都不清楚的图片,阅读难度甚大,那时候就想能不能有一种方案直接把内容提取出来。


例如就像下面的糊糊的作文,连划去的内容都成功提取出来了,牛



元素级识别


PaddleOCR-VL 除了文档解析能力,还提供了元素级识别能力,例如公式识别、表格内容识别等,诸如此类都是图片识别中的超难点。


先来个简单公式试一下



效果这么好的吗,全对了,那就要上难度了啊



黑板中的公式繁杂,混乱,且是手写体,没想到识别的整体内容都是非常准确的,只有最后一个公式错误的乘在一起了,效果有些令人惊叹啊。


总结


PaddleOCR-VL 效果真是非常惊艳啊,年底的 okr 实现的信心大增。


PaddleOCR-VL 文字识别感觉像戴了高精度眼镜一般,后续遇到类似的文字识别需求,可以首选 PaddleOCR-VL 啊。


此外小小看了一下论文,PaddleOCR-VL 采用创新的两阶段架构:第一阶段由 PP-DocLayoutV2 模型负责版面检测与阅读顺序预测;第二阶段由 PaddleOCR-VL-0.9B 识别并结构化输出文字、表格、公式、图表等元素。相较端到端方案,能够在复杂版面中更稳定、更高效,有效避免多模态模型常见的幻觉与错位问题。



PaddleOCR-VL在性能、成本和落地性上实现最佳平衡,具备强实用价值。后续遇到文字识别的需求,PaddleOCR-VL 是当之无愧的首选。



体验链接:




作者:战场小包
来源:juejin.cn/post/7561954132011483188
收起阅读 »

知乎崩了?立即把网站监控起来!

今天早上(2025.10.17),知乎突然出现疑似大规模服务故障,导致多数用户无法访问,“知乎崩了”瞬间登上热搜榜。 一.当前故障表现为: 1.全平台功能异常: 网页端: 无法进入,显示 525 错误(服务器配置错误)。 App 端: 首页可显示,但点击任何...
继续阅读 »

今天早上(2025.10.17),知乎突然出现疑似大规模服务故障,导致多数用户无法访问,“知乎崩了”瞬间登上热搜榜。


一.当前故障表现为:


1.全平台功能异常:



  • 网页端: 无法进入,显示 525 错误(服务器配置错误)。

  • App 端: 首页可显示,但点击任何问题或回答均无法加载详情,部分用户还出现反复登出、匿名状态异常等。


image.png


2.技术特征分析:



  • 故障表现似乎为核心数据接口响应失败,与 2023 年 4 月,2025 年 7 月的情况高度吻合,推测是中心化服务器集群在高压并发下的处理能力不足。

  • 有部分用户提到 App 内出现 503 错误(服务不可用),这通常与服务器过载或后端服务中断有关。


二.网站崩溃可能造成的损失:


网站监控是保障业务稳定和用户体验的核心环节,其本质是提前发现问题、减少损失,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因网站问题导致用户流失或业务损失。


根据最新的行业报告以及权威研究机构分析:


1.直接财务损失:


Gartner 指出



  • 金融行业每分钟停机成本可达15 万美元。

  • 电商与零售业每分钟停机成本可达 1 万美元。

  • 制造业停产每分钟损失可达4 万美元。


2.隐形、持久损失:



  • 客户信任与品牌声誉受损:一次严重的停机时间可能导致客户的永久丢失。负面舆情传播极快,会造成潜在客户“望而却步”

  • 市场竞争力下降:竞争对手可能趁机抢占市场份额的事情屡见不鲜。像之前某旅游平台因预订系统故障,导致客户转而通过竞品平台下单;某打车软件长时间瘫痪,竞争对手趁机发布平台优惠福利,司机和乘客大面积流失,后通过超过半年的时间才恢复。

  • 合规风险与法律责任:金融、医疗等受到严格监管的行业可能面临高额罚款、内部追责、未履行 SLA 造成的法律纠纷或赔偿等。


三.网站监控为什么重要?


保障可用性,减少停机损失实时监测网站是否能正常访问(如服务器宕机、域名解析故障),一旦出现问题立即告警,缩短停机时间。
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留存监测页面加载速度、接口响应时间等性能指标。若用户打开页面需等待 5 秒以上,流失率会大幅上升,监控能帮助定位慢加载的原因(如图片过大、服务器资源不足)。
防范安全风险,防止数据泄露扫描 SQL 注入、XSS 攻击、服务器漏洞等安全威胁,提前拦截恶意访问,保护用户数据和网站核心资产。
支撑业务决策,发现潜在问题通过监控访问量、转化率、用户地域分布等业务数据,及时发现异常(如某地区访问量骤降),为运维和运营策略调整提供依据。

1.通过Applications Manager监控网站


Applications Manager 是一款企业级应用性能监控(APM)与可观测性解决方案,能够监控到业务系统各个组成部分,支持 150 + 技术栈,覆盖 Java/.NET/Node.js 等应用服务器、Oracle/MySQL/MongoDB 等数据库、AWS/Azure/GCP 等云平台,以及 Kubernetes/Docker 容器环境。通过无侵入式字节码注入技术,实现从代码级到基础设施层的端到端性能追踪,精准定位慢事务、SQL 查询和线程瓶颈。


对于网站监控,通过卓豪 APM 能够实现:


2.网站可用性监控:


HTTP 配置检查:


支持 POST/GET 方式。可以设置基于状态码的阈值告警。例如设置>200都作为告警触发,比如这次知乎响应状态码为 525,平台会立刻发出可用性 down 的告警;支持验证以及添加请求参数(可选)等。



image.png


image.png
内容检查:


在HTTP 配置检查均正常时,可以通过网站内容检查来识别“假运行”状态。支持正则表达式


image.png


3.应用性能监控:


URL监控能够监控网站上重要URL的可用性和性能,无论它们是在互联网上还是内部网上。这通过监控单个URL的响应时间来确保网站的顺利运行,在网站的页面加载时间出现任何延迟时提供即时通知。在URL序列监控的帮助下,可以模拟在线访问者通常访问的URL的序列,并分析它们以识别和解决任何潜在问题。



image.png


4.网站证书监控:


不断检查网站的SSL/TLS证书状态,以确保网站访问者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如果网站证书接近到期日,会立即收到通知,以便采取必要措施按时续订。除此之外还可以查看SSL/TLS证书的域名、组织和组织单位等信息,以供快速参考。



image.png


5.真实用户访问监控:


真实用户监控(RUM)能够通过实时见解增强网站的数字最终用户体验。它根据实际流量,从全球不同地点全天候监控网站的前端性能,跟踪关键指标,并提供有关真实用户如何与网站互动的深入见解。它根据浏览器、设备、ISP、地理等参数提供有关网站性能的详细信息。可以查看前端、后端和网络响应时间,还可以深入了解网络事务、用户会话、AJAX调用、Javascript错误等。



image.png


结语:


除了网站监控之外,APM还可以对业务系统从服务器/操作系统到中间件、数据库等各个组成部分的应用性能监控,保障业务正常运行,避免故障停机导致的损失。从基础架构到前端响应,立即发现、及时预警,保障用户访问网站畅通无阻!


作者:运维行者
来源:juejin.cn/post/7561781514922541066
收起阅读 »

e签宝亮相2025云栖大会:以签管一体化AI合同平台,构建数字信任“中国方案”

9月24日至9月26日,以“云智一体 · 碳硅共生”为主题的2025云栖大会在杭州召开。大会通过3大主论坛+超110场聚合话题,充分展示 Agentic AI(代理式AI)和 Physical AI(物理AI)的变革性突破,探讨AI 基础设施、大模型、Agen...
继续阅读 »

9月24日至9月26日,以“云智一体 · 碳硅共生”为主题的2025云栖大会在杭州召开。大会通过3大主论坛+超110场聚合话题,充分展示 Agentic AI(代理式AI)和 Physical AI(物理AI)的变革性突破,探讨AI 基础设施、大模型、Agent 开发、AI 应用等多个领域和层次的话题内容。

作为亚太地区电子签名领域的领军企业,e签宝受邀出席系列重要活动。在题为《AI Agent崛起,谁会赢得下一代企业服务市场?》的分享环节中,e签宝创始人兼CEO金宏洲先生全面介绍了公司在智能合同、全球合规签署以及数字信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最新成果。

金宏洲强调,在面向ToB的AI Agent领域,要取得成功,需要三个关键:第一,数据闭环,在用户使用过程中积累数据,反哺Agent能力提升,形成数据飞轮,这是做好Agent产品的基础。第二,有领域知识,这是垂直Agent产品做厚的价值点,也是防止被通用Agent吞没的护城河。第三,最终的护城河是用户规模和网络效应,无论是新老创业者,在AI时代都有机会,但不拥抱AI的必然会被淘汰。

大会现场还有 4 万平米的智能科技展区以及丰富的创新活动,将为每一位参会者带来密集的 AI 新思想、新发布、新形态。

人工智能+馆全面呈现了从基础大模型、开发工具到全链路Agent服务的最新进展。通义大模型系列以“全尺寸、全模态”开源矩阵亮相,展示了其在多模态理解与生成上的全面布局;魔搭社区展示其超过7万个模型与1600万开发者的生态力量;瓴羊 AgentOne 提供客服、营销等场景化服务;AI Coding 展区核心展示开发者工作范式的变化……观众可现场体验阿里云百炼、无影AgentBay等智能体开发与应用场景,感受大模型如何从工具走向“数字伙伴”。

计算馆内,硬核技术不再冰冷,而是化作可感知、可交互的趣味场景。无影展区人气爆棚,一块巴掌大的“无影魔方Ultra”竟能流畅运行对GPU要求极高的3A游戏。现场观众坐上模拟驾驶座,即可与大屏幕联动,体验极速飙车的刺激;拿上手柄,闯入《黑神话:悟空》的游戏世界,与BOSS展开激战。“东数西算”展区,戴上VR设备,观众就能“空降”至贵州、内蒙古、青海等西部数据中心,近距离观摩真实运行的机房与算力设备,直观感受国家算力网的建设成果。

前沿应用馆彻底化身为机器人的“演武场”。一位“泰拳手”机器人凌厉出击后稳健收势,被“击倒”后竟能如人类般灵活爬起;另一侧,一只机器狗如履平地般攀上高台,完成后还俏皮地模仿起花滑运动员的庆祝动作;而在模拟工厂区域,一名“工人”指挥着数十只机械臂协同作业,宛若“千手观音”。

除了这些“能动”的机器人,更具渗透力的智能体也正在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e签宝展示了基于Agent技术的“统一、智能、互信”的全球签署解决方案。

e签宝展区重点呈现了签管一体化AI合同平台和全球化信任服务体系eSignGlobal。e签宝以“统一签、统一管、统一AI”为核心建设理念,致力于打造企业级统一智能签管底座,帮助企业实现跨系统、跨地域、跨法域的合同签署与管理闭环,构建以技术为驱动力的全球数字信任基础设施。

智能合同Agent

2025年,e签宝发布智能合同Agent,实现从“会聊天”到“会干活”的跨越式发展,引领行业智能化升级。e签宝创始人兼CEO金宏洲先生表示,“智能合同Agent不仅是工具,更是企业数字信任体系的‘神经中枢’”。

针对合同文本结构复杂、多栏排版、嵌套条款等行业共性难题,e签宝自主研发了合同魔方引擎,融合多模态文档解析技术、长文本Chunking技术、合同结构化规范,实现跨栏位、跨页面的精准内容提取。该引擎使合同信息识别准确率高达97%,较通用大模型性能提升10%。

基于深度任务拆解需求,e签宝打造了合同Agent Hub平台,通过“工具增强CoT”技术,结合动态私域知识库与自研工具链,实现复杂合同任务的自动化调度与精准执行。平台可动态优化企业专属知识库,并智能调用嵌入式分析、信息抽取等AI工具,确保业务流程的高效适配。

企业的统一智能签管底座

e签宝提出“统一、智能、互信”的全球签署网络理念,通过签管一体化AI合同平台,帮助企业实现合同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

统一签:全流程覆盖、全场景适配、全渠道通用。企业使用e签宝后,无论合同来自于CRM、HR系统、OA还是任何业务系统,都能在一个平台上快捷完成签署。即开即用,复杂业务场景也能轻松适配。这种统一性为后续的合同管理、风险识别和AI赋能奠定了基础。

统一管:统管集团组织、统管业务资源、统管合规风控。e签宝平台能够集中管理企业的合同、印章和组织流程。AI会自动进行智能归档,高效检索合同,并提取关键信息方便后续自动化管理。智能印控中心可确保印章被安全使用,避免违规用印风险,保障体系稳定发展。

统一AI能力确保了企业合同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e签宝将所有合同AI能力集中在同一平台上运行,串联全业务流程,避免数据外泄,确保在企业安全范围内处理敏感合同数据,保障安全合规。同时,这些AI能力通过API或MCP服务形式开放,可集成到企业各业务系统中。

       eSignGlobal全球合规签署

面对企业全球化运营的需求,e签宝推出了eSignGlobal全球签署服务。eSignGlobal遵循全球各地的相关法规,在中国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设立独立数据中心,通过TrustHub服务连接各地权威的CA机构,确保电子签名的本地化合规性。

e签宝已经从单纯的电子签名服务发展为全方位的数字信任基础设施提供者。截至2025年8月,eSignGlobal已与16个国家和地区签约,服务覆盖全球97个国家和地区,构建起了跨地域、跨法域的“信任网络”。


根据全球权威机构MarketsandMarkets报告,e签宝以“亚太第一、全球第六”的排名跻身全球电子签名领域第一梯队,成为中国唯一跻身全球电子签名领域前十的企业。

AI普惠:让信任更简单的使命践行

“让签署更便捷,让信任更简单”是e签宝的使命。在AI技术赋能下,这一使命正得到更深层次地践行。

2023年,e签宝发布了自己的合同大模型,基于此开发的智能合同产品在商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AI收入占e签宝整体收入的比例已达到20%以上,公司从SaaS到AI的转型相当成功。

今年4月,e签宝在新加坡面向全球发布了AI合同Agent,将智能合同产品进一步升级为Chat交互为主的Agent方式。在过去的半年中,e签宝AI能力的调用量显著增长:智能归档能力达3425万次、智能台账850万次,风险审查11万次,合同比对33万次。

e签宝的AI技术正在深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年轻人利用e签宝的AI合同生成能力创建恋爱协议、分手协议、合租协议、宠物共养协议等。这些应用场景完全由用户自己创造,展现了AI技术的普惠价值

“让全球1/4的人用e签宝签合同”,这是e签宝十年前写下的愿景。经过10年努力,这一愿景已取得了显著进展。随着“技术+合规+生态”战略的持续深化,e签宝正以“中国方案”重塑全球信任体系。

如今,e签宝正在构建一个“统一、智能、互信”的全球签署网络,推动全球数字信任基础设施的演进与升级,更深层次地践行“让签署更便捷,让信任更简单”的使命。


收起阅读 »

什么是Java 的 Lambda 表达式?

一、前言 在Lambda表达式没有出现之前,很多功能的实现需要写冗长的匿名类,这样的代码不仅难以维护,还让人难以理解,用 Lambda 表达式后,代码变得更加简洁,易于维护。今天我们就来聊聊Lambda表达式的一些使用。 二、Lambda表达式的使用 我们之前...
继续阅读 »

一、前言


在Lambda表达式没有出现之前,很多功能的实现需要写冗长的匿名类,这样的代码不仅难以维护,还让人难以理解,用 Lambda 表达式后,代码变得更加简洁,易于维护。今天我们就来聊聊Lambda表达式的一些使用。


二、Lambda表达式的使用


我们之前的编程习惯是利用匿名类去实现一些接口的行为,比如线程的执行,然而,这种写法会导致代码膨胀和冗长,我们先来看看传统的写法: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
});
thread.start();
}


  1.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这一行创建了一个新的线程,它接受一个 Runnable 类型的对象作为参数,这里使用的是匿名类。


其实上面那段代码是非常冗长的,我们直接来对比一下Lambda表达式的写法就知道了: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使用Lambda表达式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 ->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thread.start();
}

简洁明了,只用一行简洁的代码,我们就完成了线程的创建和启动。我们来看一下Lambda表达式的标准格式:


(parameters) -> expression

说明:



  • (parameters) 是传递给 Lambda 表达式的参数,可以是零个或多个。例如,在我们上面的例子中传递的是 () ->,表示没有参数。

  • -> 是箭头操作符,表示 Lambda 表达式的开始,指向 Lambda 体。

  • expression 是 Lambda 表达式的主体,也就是我们要执行的代码。


使用前提


上文中提到,lambda表达式可以在⼀定程度上简化接口的实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接口都可以使用lambda表达式来简化接口的实现的。


先说结论,lambda表达式,只能实现函数式接口。lambda表达式毕竟只是⼀个匿名方法。


什么是函数式接口?


函数式接口在 Java 中是指: 有且仅有一个抽象方法的接口 。
函数式接口,即适用于函数式编程场景的接口。而 Java 中的函数式编程体现就是Lambda,所以函数式接口就是可以适用于Lambda使用的接口。只有确保接口中有且仅有一个抽象方法,Java中的 Lambda才能顺利地进行推导。


Java 8 中专门为函数式接口引入了一个新的注解:@FunctionalInterface。一旦使用该注解来定义接口,编译器将会强制检查该接口是否确实有且仅有一个抽象方法,否则将会报错。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不使用该注解,只要满足函数式接口的定义,这仍然是一个函数式接口。以下为示例代码:


@FunctionalInterface
public interface TestFunctionalInterface {
void testMethod();
}

语法简化


1.参数类型简化:由于在接口的方法中,已经定义了每⼀个参数的类型是什么。而且在使用lambda表达式实现接口的时候,必须要保证参数的数量和类 型需要和接口中的方法保持⼀致。因此,此时lambda表达式中的参数的类型可以省略不写。例子:


Test test = (name,age)  -> {
System.out.println(name+" "+age);
};

2.参数小括号简化:如果方法的参数列表中的参数数量 有且只有⼀个,此时,参数列表的小括号是可以省略不写的。例子:


Test test = name -> {
System.out.println(name);
};

3.方法体部分的简化:当⼀个方法体中的逻辑,有且只有⼀句的情况下,大括号可以省略。例子:


Test test = name -> System.out.println(name);

4.return部分的简化:如果⼀个方法中唯⼀的⼀条语句是⼀个返回语句, 此时在省略掉大括号的同时, 也必须省略掉return。例子:


Test test = (a,b) -> a+b;

三、总结


本文从Lambda表达式的基础概念、基本使用几方面完整的讨论了这一Java8新增的特性,实际开发中确实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简化了代码。


作者:Sunny哥哥
来源:juejin.cn/post/7555051376284499978
收起阅读 »

kv数据库-leveldb (16) 跨平台封装-环境 (Env)

在上一章 过滤器策略 (FilterPolicy) 中,我们学习了 LevelDB 如何利用布隆过滤器这样的巧妙设计,在访问磁盘前就过滤掉大量不存在的键查询,从而避免了无谓的 I/O 操作。 至此,我们已经探索了 LevelDB 从用户接口到底层数据结构,再到...
继续阅读 »

在上一章 过滤器策略 (FilterPolicy) 中,我们学习了 LevelDB 如何利用布隆过滤器这样的巧妙设计,在访问磁盘前就过滤掉大量不存在的键查询,从而避免了无谓的 I/O 操作。


至此,我们已经探索了 LevelDB 从用户接口到底层数据结构,再到性能优化的几乎所有核心组件。但我们忽略了一个最基础的问题:LevelDB 是一个 C++ 库,它需要运行在真实的操作系统上。它是如何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如 Linux, Windows, macOS)上读写文件、创建线程、获取当前时间的呢?难道 LevelDB 的核心代码里充斥着大量的 #ifdef __linux__#ifdef _WIN32 这样的条件编译指令吗?


如果真是这样,代码将会变得难以维护,移植到新平台也会是一场噩梦。为了优雅地解决这个问题,LevelDB 引入了它的基石——环境(Env)。


什么是环境 (Env)?


Env 是对操作系统底层功能的一个抽象层。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万能工具箱。LevelDB 的核心逻辑(比如 合并 (Compaction) 线程、排序字符串表 (SSTable) 的读写)在工作时,并不直接调用操作系统的原生函数(如 open, read, CreateFileW),而是从这个标准的“工具箱”里取工具来用。


这个工具箱里有什么呢?它定义了一套标准的工具接口:



  • NewWritableFile(...): 给我一把能写文件的“扳手”。

  • StartThread(...): 给我一个能启动新线程的“马达”。

  • NowMicros(): 给我一个能读取当前微秒时间的“秒表”。

  • SleepForMicroseconds(...): 让我休息一下的“闹钟”。


有了这个标准的工具箱接口,LevelDB 的核心逻辑就可以完全不关心自己到底运行在哪个操作系统上。它只管向 Env 索要工具。


那么,具体的工具是从哪里来的呢?LevelDB 为每个它支持的平台,都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工具箱实现



  • 在 Linux/macOS (POSIX) 上,它提供一个 PosixEnv。这个工具箱里的“扳手”是用 open()write() 实现的。

  • 在 Windows 上,它提供一个 WindowsEnv。这个工具箱里的“扳手”则是用 CreateFileA()WriteFile() 实现的。


这种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可移植性。当需要将 LevelDB 移植到一个新的操作系统(比如 Fuchsia)时,开发者几乎不需要修改任何核心逻辑代码。他们只需要为新平台实现一个新的 Env 子类——也就是打造一个新的、符合标准的工具箱——然后整个 LevelDB 就可以在这个新平台上运行了。


graph BT
subgraph "具体的平台实现"
C["PosixEnv (Linux, macOS)"]
D["WindowsEnv (Windows)"]
E["MemEnv (用于测试)"]
end

subgraph "LevelDB 核心逻辑"
A["DBImpl, Compaction, SSTable, 等..."]
end

subgraph "Env 抽象接口 (标准工具箱)"
B(Env)
B -- "提供 NewWritableFile()" --> A
B -- "提供 StartThread()" --> A
end



A -- "调用" --> B
C -- "实现" --> B
D -- "实现" --o B
E -- "实现" --o B

style A fill:#cde
style B fill:#f9f

我们如何使用 Env


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你几乎不需要直接与 Env 交互。LevelDB 会在后台为你处理好一切。


当你打开一个数据库时,选项 (Options) 对象里有一个 env 成员。如果你不设置它,它的默认值就是 Env::Default()


Env::Default() 是一个静态方法,它会根据编译时确定的操作系统,返回一个对应平台的 Env 单例对象。在 Linux 上,它返回 PosixEnv 的实例;在 Windows 上,它返回 WindowsEnv 的实例。


#include "leveldb/db.h"
#include "leveldb/env.h"

int main() {
leveldb::Options options;

// 我们没有设置 options.env,
// 所以 LevelDB 会自动使用 Env::Default()
// 在 Linux 上就是 PosixEnv,在 Windows 上就是 WindowsEnv

leveldb::DB* db;
// DB::Open 内部会从 options.env 获取环境对象,
// 并在需要时用它来操作文件、启动线程等。
leveldb::Status status = leveldb::DB::Open(options, "/tmp/testdb", &db);

// ...

delete db;
return 0;
}

所以,Env 虽然至关重要,但它就像空气一样,默默地支撑着一切,而我们通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Env 内部是如何工作的?


Env 的强大之处在于它的多态设计。Env 本身是一个抽象基类,定义了所有平台都需要提供的功能接口。


1. Env 的接口定义 (include/leveldb/env.h)


Env 类定义了许多纯虚函数(以 = 0 结尾),这意味着任何想要成为一个“合格” Env 的子类都必须实现这些函数。


// 来自 include/leveldb/env.h (简化后)
class LEVELDB_EXPORT Env {
public:
virtual ~Env();

// 返回一个适合当前操作系统的默认 Env
static Env* Default();

// 创建一个用于顺序读取的文件对象
virtual Status NewSequentialFile(const std::string& fname,
SequentialFile** result)
= 0;

// 创建一个用于随机读取的文件对象
virtual Status NewRandomAccessFile(const std::string& fname,
RandomAccessFile** result)
= 0;

// 创建一个用于写操作的文件对象
virtual Status NewWritableFile(const std::string& fname,
WritableFile** result)
= 0;

// 启动一个新线程
virtual void StartThread(void (*function)(void* arg), void* arg) = 0;

// 返回当前的微秒时间戳
virtual uint64_t NowMicros() = 0;
// ... 还有很多其他接口, 如文件删除、目录创建等 ...
};

这个接口就是 LevelDB 核心逻辑所依赖的“标准工具箱”的蓝图。


2. POSIX 平台的实现 (util/env_posix.cc)


PosixEnv 类继承自 Env,并使用 POSIX 标准的系统调用来实现这些接口。


让我们看看 NewWritableFile 的实现:


// 来自 util/env_posix.cc (简化后)
Status PosixEnv::NewWritableFile(const std::string& filename,
WritableFile** result)
{
// 使用 POSIX 的 open() 系统调用来创建文件
int fd = ::open(filename.c_str(),
O_TRUNC | O_WRONLY | O_CREAT, 0644);
if (fd < 0) {
*result = nullptr;
return PosixError(filename, errno); // 返回错误状态
}

// 创建一个 PosixWritableFile 对象来包装文件描述符
*result = new PosixWritableFile(filename, fd);
return Status::OK();
}

这里,PosixEnv 将对“写文件”这个抽象请求,转换成了对 ::open() 这个具体的 POSIX 系统调用。


3. Windows 平台的实现 (util/env_windows.cc)


与之对应,WindowsEnv 则使用 Windows API 来实现同样的功能。


// 来自 util/env_windows.cc (简化后)
Status WindowsEnv::NewWritableFile(const std::string& filename,
WritableFile** result)
{
// 使用 Windows API 的 CreateFileA() 来创建文件
ScopedHandle handle = ::CreateFileA(
filename.c_str(), GENERIC_WRITE, /*share_mode=*/0,
/*security=*/nullptr, CREATE_ALWAYS, FILE_ATTRIBUTE_NORMAL,
/*template=*/nullptr);
if (!handle.is_valid()) {
*result = nullptr;
return WindowsError(filename, ::GetLastError());
}

// 创建一个 WindowsWritableFile 对象来包装文件句柄
*result = new WindowsWritableFile(filename, std::move(handle));
return Status::OK();
}

WindowsEnv 将同样的抽象请求,转换成了对 ::CreateFileA() 这个具体的 Windows API 调用。LevelDB 的上层代码完全不知道也不关心这些差异。


Env::Default() 的魔法


Env::Default() 是如何知道该返回哪个实现的呢?这通常是通过编译时的预处理宏来完成的。


// 位于 env.cc 或平台相关的 env_*.cc 文件中 (概念简化)
#include "leveldb/env.h"

#if defined(LEVELDB_PLATFORM_POSIX)
#include "util/env_posix.h"
#elif defined(LEVELDB_PLATFORM_WINDOWS)
#include "util/env_windows.h"
#endif

namespace leveldb {
Env* Env::Default() {
// 静态变量保证了全局只有一个实例
static SingletonEnv<
#if defined(LEVELDB_PLATFORM_POSIX)
PosixEnv
#elif defined(LEVELDB_PLATFORM_WINDOWS)
WindowsEnv
#else
// Fallback or error for unsupported platforms
#endif
> env_container;
return env_container.env();
}
} // namespace leveldb

在编译时,构建系统会根据目标平台定义 LEVELDB_PLATFORM_POSIXLEVELDB_PLATFORM_WINDOWS,从而使得 Env::Default() 的代码在编译后,就“硬编码”为返回正确的平台特定 Env 实例。


用于测试的 MemEnv


Env 抽象层的另一个巨大好处是可测试性。LevelDB 提供了一个完全在内存中模拟文件系统的 MemEnv(位于 helpers/memenv/memenv.h)。在进行单元测试时,可以使用 MemEnv 来代替真实的 PosixEnvWindowsEnv。这使得测试可以:



  • 非常快:因为没有实际的磁盘 I/O。

  • 完全隔离:不会在文件系统上留下任何垃圾文件。

  • 可控:可以方便地模拟文件读写错误等异常情况。


总结与回顾


在本章中,我们探索了 LevelDB 的根基——Env 环境抽象层。



  • Env 是一个对操作系统功能的抽象接口,它将 LevelDB 的核心逻辑与具体的平台实现解耦。

  • 这个“万能工具箱”的设计使得 LevelDB 具有极高的可移植性

  • 我们通常通过 Env::Default() 间接使用它,它会自动返回适合当前操作系统的 Env 实现(如 PosixEnvWindowsEnv)。

  • Env 的抽象也使得编写快速、隔离的单元测试成为可能,例如使用内存文件系统 MemEnv


至此,我们已经完成了 LevelDB 核心概念的探索之旅!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走过的路:


我们从最基础的数据表示 数据切片 (Slice) 开始,学习了如何通过 选项 (Options)] 配置我们的 数据库实例 (DB)。我们掌握了如何使用 批量写 (WriteBatch)迭代器 (Iterator) 与数据库高效交互。


然后,我们深入内部,揭开了数据持久化的第一道防线 预写日志 (Log / WAL),看到了数据在内存中的临时住所 内存表 (MemTable),并最终见证了它们在磁盘上的永久归宿 排序字符串表 (SSTable)。我们理解了 LevelDB 是如何通过后台的 合并 (Compaction) 任务来保持整洁,以及如何通过 版本集 (VersionSet / Version) 来管理数据快照。


我们还深入到了 SSTable 的微观世界,探索了 数据块 (Block) 的紧凑结构,并了解了 缓存 (Cache) 如何为读取加速。我们学会了用 比较器 (Comparator) 定义秩序,用 过滤器策略 (FilterPolicy) 避免无效查询。最后,我们认识了支撑这一切的平台基石 环境 (Env)。


希望这个系列能帮助你建立起对 LevelDB 内部工作原理的清晰理解。现在,你不仅知道如何使用 LevelDB,更重要的是,你明白了它为何能如此高效、稳定地工作。恭喜你完成了这段旅程!


作者:重启的码农
来源:juejin.cn/post/7554961105325129771
收起阅读 »

Spec-Kit WBS:技术团队的项目管理新方式

Spec-Kit WBS:技术团队的项目管理新方式 📋 WBS基本概念 什么是WBS? WBS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 工作分解结构 定义: 将项目可交付成果和项目工作分解成较小的、更易于管理的组件的过程 目标: 确保项目范...
继续阅读 »

Spec-Kit WBS:技术团队的项目管理新方式


📋 WBS基本概念


什么是WBS?


WBS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 工作分解结构



  • 定义: 将项目可交付成果和项目工作分解成较小的、更易于管理的组件的过程

  • 目标: 确保项目范围完整,工作不遗漏,便于估算、计划、执行和控制

  • 本质: 把复杂项目像搭积木一样,一层一层地分解成可管理的小任务


WBS的核心价值



  1. 完整性保证 - 确保所有工作都被识别和分解

  2. 可管理性 - 将复杂项目分解为可管理的小任务

  3. 责任分配 - 每个任务可以分配给特定的人员

  4. 进度跟踪 - 可以跟踪每个任务的完成状态

  5. 成本估算 - 每个任务可以估算时间和成本


🔄 WBS与PDCA的关系


image.png


PDCA循环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Plan (计划)
├── 项目范围定义
├── WBS创建 ← 关键工具
├── 时间估算
├── 资源分配
└── 风险管理

Do (执行)
├── 按WBS执行任务
├── 团队协作
├── 质量保证
└── 进度跟踪

Check (检查)
├── 里程碑检查
├── 质量审查
├── 进度评估
└── 偏差分析

Act (行动)
├── 纠正措施
├── 预防措施
├── 经验总结
└── 流程改进

WBS与PDCA的协同效应


image.png


关键理解: WBS是PDCA循环中Plan阶段的核心工具,它将抽象的项目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任务,确保项目管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 WBS实际示例:开发一个电商网站


image.png


1. 项目概述


项目名称: 开发一个在线购物网站

项目目标: 让用户可以浏览商品、下单购买、管理账户


2. WBS分解过程


image.png


第一层:主要阶段

电商网站项目
├── 1. 需求分析阶段
├── 2. 设计阶段
├── 3. 开发阶段
├── 4. 测试阶段
└── 5. 部署上线阶段

第二层:每个阶段的工作包

电商网站项目
├── 1. 需求分析阶段
│ ├── 1.1 用户需求调研
│ ├── 1.2 功能需求分析
│ └── 1.3 技术需求分析
├── 2. 设计阶段
│ ├── 2.1 界面设计
│ ├── 2.2 数据库设计
│ └── 2.3 系统架构设计
├── 3. 开发阶段
│ ├── 3.1 前端开发
│ ├── 3.2 后端开发
│ └── 3.3 数据库开发
├── 4. 测试阶段
│ ├── 4.1 功能测试
│ ├── 4.2 性能测试
│ └── 4.3 安全测试
└── 5. 部署上线阶段
├── 5.1 服务器配置
├── 5.2 数据迁移
└── 5.3 上线发布

第三层:具体活动(最详细的任务)

电商网站项目
├── 1. 需求分析阶段
│ ├── 1.1 用户需求调研
│ │ ├── 1.1.1 设计用户问卷
│ │ ├── 1.1.2 进行用户访谈
│ │ └── 1.1.3 分析用户反馈
│ ├── 1.2 功能需求分析
│ │ ├── 1.2.1 列出所有功能点
│ │ ├── 1.2.2 确定功能优先级
│ │ └── 1.2.3 编写需求文档
│ └── 1.3 技术需求分析
│ ├── 1.3.1 确定技术栈
│ ├── 1.3.2 评估性能要求
│ └── 1.3.3 制定技术方案
├── 2. 设计阶段
│ ├── 2.1 界面设计
│ │ ├── 2.1.1 设计首页布局
│ │ ├── 2.1.2 设计商品列表页
│ │ ├── 2.1.3 设计购物车页面
│ │ └── 2.1.4 设计用户中心
│ ├── 2.2 数据库设计
│ │ ├── 2.2.1 设计用户表
│ │ ├── 2.2.2 设计商品表
│ │ ├── 2.2.3 设计订单表
│ │ └── 2.2.4 设计购物车表
│ └── 2.3 系统架构设计
│ ├── 2.3.1 设计整体架构
│ ├── 2.3.2 设计API接口
│ └── 2.3.3 设计安全方案
├── 3. 开发阶段
│ ├── 3.1 前端开发
│ │ ├── 3.1.1 搭建前端框架
│ │ ├── 3.1.2 开发首页组件
│ │ ├── 3.1.3 开发商品展示组件
│ │ ├── 3.1.4 开发购物车组件
│ │ └── 3.1.5 开发用户中心组件
│ ├── 3.2 后端开发
│ │ ├── 3.2.1 搭建后端框架
│ │ ├── 3.2.2 开发用户管理API
│ │ ├── 3.2.3 开发商品管理API
│ │ ├── 3.2.4 开发订单管理API
│ │ └── 3.2.5 开发支付接口
│ └── 3.3 数据库开发
│ ├── 3.3.1 创建数据库
│ ├── 3.3.2 创建数据表
│ ├── 3.3.3 插入测试数据
│ └── 3.3.4 优化数据库性能
├── 4. 测试阶段
│ ├── 4.1 功能测试
│ │ ├── 4.1.1 测试用户注册登录
│ │ ├── 4.1.2 测试商品浏览功能
│ │ ├── 4.1.3 测试购物车功能
│ │ └── 4.1.4 测试下单支付功能
│ ├── 4.2 性能测试
│ │ ├── 4.2.1 测试页面加载速度
│ │ ├── 4.2.2 测试并发用户处理
│ │ └── 4.2.3 测试数据库查询性能
│ └── 4.3 安全测试
│ ├── 4.3.1 测试SQL注入防护
│ ├── 4.3.2 测试XSS攻击防护
│ └── 4.3.3 测试用户数据安全
└── 5. 部署上线阶段
├── 5.1 服务器配置
│ ├── 5.1.1 购买云服务器
│ ├── 5.1.2 配置服务器环境
│ └── 5.1.3 安装必要软件
├── 5.2 数据迁移
│ ├── 5.2.1 备份开发数据
│ ├── 5.2.2 迁移到生产环境
│ └── 5.2.3 验证数据完整性
└── 5.3 上线发布
├── 5.3.1 部署代码到服务器
├── 5.3.2 配置域名和SSL
└── 5.3.3 监控系统运行状态

3. WBS编号规则


1. 第一层:1, 2, 3, 4, 5 (主要阶段)
2. 第二层:1.1, 1.2, 1.3 (工作包)
3. 第三层:1.1.1, 1.1.2, 1.1.3 (具体活动)

4. WBS与PDCA的结合


image.png


Plan阶段 (创建WBS)

✅ 1.1.1 设计用户问卷
✅ 1.1.2 进行用户访谈
✅ 1.1.3 分析用户反馈

Do阶段 (执行WBS)

🔄 2.1.1 设计首页布局
🔄 2.1.2 设计商品列表页
⏳ 2.1.3 设计购物车页面

Check阶段 (检查WBS)

✅ 4.1.1 测试用户注册登录 - 通过
✅ 4.1.2 测试商品浏览功能 - 通过
❌ 4.1.3 测试购物车功能 - 发现bug

Act阶段 (改进WBS)

🔧 修复购物车bug
📝 更新测试用例
🔄 重新测试购物车功能

5. 实际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image.png


任务分配表

任务编号任务名称负责人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状态
1.1.1设计用户问卷产品经理2024-01-012024-01-03✅完成
1.1.2进行用户访谈产品经理2024-01-042024-01-10🔄进行中
1.1.3分析用户反馈产品经理2024-01-112024-01-15⏳待开始
2.1.1设计首页布局UI设计师2024-01-162024-01-20⏳待开始

进度跟踪

项目进度: 15%
├── 需求分析阶段: 60% (3/5个任务完成)
├── 设计阶段: 0% (0/8个任务开始)
├── 开发阶段: 0% (0/12个任务开始)
├── 测试阶段: 0% (0/9个任务开始)
└── 部署阶段: 0% (0/8个任务开始)

🎯 WBS的优势体现


image.png


A. 完整性



  • ✅ 确保所有工作都被识别

  • ✅ 不会遗漏重要任务

  • ✅ 项目范围清晰


B. 可管理性



  • ✅ 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交付物

  • ✅ 任务大小适中,便于管理

  • ✅ 可以分配给不同的人员


C. 可跟踪性



  • ✅ 可以跟踪每个任务的进度

  • ✅ 识别瓶颈和风险点

  • ✅ 及时调整计划


D. 可估算性



  • ✅ 每个任务可以估算时间和成本

  • ✅ 便于制定项目预算

  • ✅ 便于资源分配


E. 责任分配



  • ✅ 每个任务可以分配给特定的人员

  • ✅ 明确的责任分工

  • ✅ 便于团队协作


🔧 WBS在Spec-Kit中的应用


image.png


传统WBS vs Spec-Kit WBS


核心区别对比

分解思路



  • 传统WBS:按项目阶段分解(需求→设计→开发→测试→部署)

  • Spec-Kit WBS:按技术实现分解(环境→测试→实现→集成→完善)


测试策略



  • 传统WBS:测试放在最后,问题发现太晚

  • Spec-Kit WBS:测试先行(TDD),质量更有保障


任务标识



  • 传统WBS:无特殊标识,按顺序执行

  • Spec-Kit WBS:[P]标识并行任务,提高开发效率


适用场景



  • 传统WBS:通用项目管理(建筑、市场、产品发布)

  • Spec-Kit WBS:软件开发项目(API开发、系统集成、技术重构)


文件管理



  • 传统WBS:通用描述,适合各种项目

  • Spec-Kit WBS:具体文件路径,便于开发执行


传统WBS

电商网站项目
├── 1. 需求分析 (5个任务)
├── 2. 设计 (8个任务)
├── 3. 开发 (12个任务)
├── 4. 测试 (9个任务)
└── 5. 部署 (8个任务)

Spec-Kit的WBS

联调12个接口
├── 阶段 3.1: 环境设置 (3个任务)
├── 阶段 3.2: 测试先行 (13个任务) [P]
├── 阶段 3.3: 核心实现 (14个任务)
├── 阶段 3.4: 集成 (4个任务)
└── 阶段 3.5: 完善 (4个任务)

Spec-Kit WBS的特点



  1. 技术实现导向 - 更注重技术实现细节

  2. 测试先行 - 强调TDD (Test-Driven Development)

  3. 并行任务标识 - 明确标识可并行执行的任务 [P]

  4. 具体文件路径 - 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文件路径

  5. 依赖关系管理 - 清晰定义任务间的依赖关系


Spec-Kit WBS示例


联调12个接口
├── 阶段 3.1: 环境与项目设置
├── T001: 创建目录结构
├── T002: 初始化项目
└── T003 [P]: 配置工具
├── 阶段 3.2: 测试先行 (TDD)
├── T004-T015: 12个接口的合约测试 [P]
└── T016: 集成测试
├── 阶段 3.3: 核心实现
├── T017-T018: 数据模型和服务层
└── T019-T030: 12个接口实现
├── 阶段 3.4: 集成
├── T031-T033: 服务连接和配置
└── T034: 集成测试
└── 阶段 3.5: 完善
├── T035-T037: 测试和文档
└── T038: 最终验证

📝 总结


image.png


WBS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工具,它将复杂的项目分解为可管理的小任务。与PDCA循环结合使用,可以确保项目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可跟踪性。


关键要点:



  • WBS是PDCA循环中Plan阶段的核心工具

  • 通过层次化分解确保项目完整性

  • 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交付物和责任人

  • 支持进度跟踪和风险管理

  • 在Spec-Kit中与规范驱动开发完美结合


实际应用建议:



  1. 从项目目标开始,逐层分解

  2. 确保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交付物

  3. 合理分配任务给团队成员

  4. 定期检查进度,及时调整计划

  5. 总结经验,持续改进WBS模板


Changelog


V1.0 (2025-09-29)



  • [新增] 初稿完成 - 文档基础框架建立

  • [新增] 初稿完成 - 基础版本

  • [新增] 添加WBS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示例

  • [新增] 新增传统WBS vs Spec-Kit WBS对比分析

  • [新增] 完善文档结构和可读性 - 用户体验


作者:暖阳_
来源:juejin.cn/post/7555327916483870774
收起阅读 »

SpringBoot多模板引擎整合难题?一篇搞定JSP、Freemarker与Thymeleaf!

关注我的公众号:【编程朝花夕拾】,可获取首发内容。 01 引言 在现代Web应用开发中,模板引擎是实现前后端分离和视图渲染的重要工具。SpringBoot作为流行的Java开发框架,天然支持多种模板引擎。 每一个项目使用单一的模板引擎是标准输出。但是,总有...
继续阅读 »

关注我的公众号:【编程朝花夕拾】,可获取首发内容。




01 引言


在现代Web应用开发中,模板引擎是实现前后端分离和视图渲染的重要工具。SpringBoot作为流行的Java开发框架,天然支持多种模板引擎。


每一个项目使用单一的模板引擎是标准输出。但是,总有一些老项目经历多轮迭代,人员更替,不同的开发都只是用自己熟悉的模版引擎,导致一个项目中包含了多种模板引擎。从而相互影响,甚至出现异常。这也是小编正在经历的痛苦。


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在SpringBoot项目中同时集成JSP、Freemarker和Thymeleaf三种模板引擎,包括配置方法、使用场景、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02 项目搭建


本文基于Springboot 3.0.13,因为不同版本(2.x)对于部分包的做了更改。由于JSP的配置会影响其他的模板引擎,所以JSP的配置,放到最后说明。


2.1 Maven依赖


<!-- freemarker 模版引擎 -->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freemarker</artifactId>
</dependency>
<!-- thymeleaf 模版引擎 -->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thymeleaf</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web</artifactId>
</dependency>

2.3 配置


#配置freemarker
spring.freemarker.template-loader-path=classpath:/templates/ftl/
spring.freemarker.suffix=.ftl
spring.freemarker.cache=false

# 配置thymeleaf
spring.thymeleaf.prefix=classpath:/templates/html/
spring.thymeleaf.suffix=.html
spring.thymeleaf.cache=false

2.4 最佳实践


页面



控制层


@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page")
public class PageController {

@RequestMapping("{engine}")
public String toPage(@PathVariable("engine") String engine, Model model) {
model.addAttribute("date", new Date());
return engine + "_index";
}
}

2.5 测试



到这里,会发现一切顺利。ThymeleafFreemarker都可以顺利解析。但是,引入JSP之后,发现不能生效。


03 SpringBoot继续集成JSP


3.1 Maven依赖


<!-- JSP支持 -->
<dependency>
<groupId>org.apache.tomcat.embed</groupId>
<artifactId>tomcat-embed-jasper</artifactId>
</dependency>
<!-- jstl 工具 -->
<dependency>
<groupId>jakarta.servlet.jsp.jstl</groupId>
<artifactId>jakarta.servlet.jsp.jstl-api</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glassfish.web</groupId>
<artifactId>jakarta.servlet.jsp.jstl</artifactId>
</dependency>

这里要说明的jstl,低版本(3.x一下)的需要引入:


<dependency>
<groupId>javax.servlet</groupId>
<artifactId>jstl</artifactId>
<version>1.2</version>
</dependency>

具体的依赖可以在Springboot官方文档中查看。



3.2 配置


spring.mvc.view.prefix=/WEB-INF/jsp/
spring.mvc.view.suffix=.jsp

3.3 创建包结构


因为SpringBoot默认不支持JSP,所以需要我们自己配置支持JSP。


包的路径地址:\src\main\webapp\WEB-INF



3.4 修改pom打包


build下增加resource


<resources>
<!-- 打包时将jsp文件拷贝到META-INF目录下-->
<resource>
<!-- 指定处理哪个目录下的资源文件 -->
<directory>src/main/webapp</directory>
<!--注意此次必须要放在此目录下才能被访问到-->
<targetPath>META-INF/resources</targetPath>
<includes>
<include>**/**</include>
</includes>
</resource>
</resources>

3.5 测试



其他两个不受影响,但是发现配置的JSP并不生效,根据报错信息来看,默认使用了Thymeleaf解析的。



04 源码追踪


关键的类: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view.ContentNegotiatingViewResolver



断点调试发现,图中①根据jsp_index视图,可以发现两个候选的ViewThymelearViewJstlView


图中②获取最优的视图返回了ThymelearView,从而解析错误。从getBestView()源码可以看到,仅仅做了遍历操作,并没有个给句特殊的规则去取。如图:



所以影响视图解析器的就是候选视图的顺序。


我们继续看候选视图的取值:



这里仍是只是遍历,我们需要继续追溯this.viewResolvers的来源:



关键代码AnnotationAwareOrderComparator.sort(this.viewResolvers)会对所有的视图排序,所以我们只需要指定JSP的视图为第一个就可以了。


05 配置JSP视图的顺序


因为JSP的视图使用的是InternalResourceViewResolver,所以我们只需要设置其顺序即可。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BeanConfig {

@Autowired
InternalResourceViewResolver resolver;

@PostConstruct
public void init() {
resolver.setOrder(1);
}

由于其他的视图解析器默认是最级别,所以这里的设置只要比Integr.MAX小即可。


测试


我们发现源代码已经将JstlView变成了第一个,最优的视图自然也选择了JstlView,如图:



效果



我们发现JSP是正常显示了,但是其他两个又不好了。


真实让人头大!


06 解决JSP混合问题


6.1 解决方案


其实这里要使用一个属性可以永久的解决问题:viewName


每一个ViewResolver都有一段关键的源码:


image-20250925165142273


这里是匹配关系,可以通过配置的view-names过滤不符合条件的视图:



6.2 重新修改配置


###配置freemarker
spring.freemarker.template-loader-path=classpath:/templates/
spring.freemarker.view-names=ftl/*
spring.freemarker.suffix=.ftl
spring.freemarker.cache=false
#
### 配置thymeleaf
spring.thymeleaf.prefix=classpath:/templates/
spring.thymeleaf.view-names=html/*
spring.thymeleaf.suffix=.html
spring.thymeleaf.cache=false
##
### 配置JSP
spring.mvc.view.prefix=/WEB-INF/
spring.mvc.view.suffix=.jsp

这里的和之前不同的就是增加了spring.thymeleaf.view-namesspring.freemarker.view-names,并且classpath的路径少了一部分移动到view-names里面了。


JSPspring.mvc.view.prefix同样少了一部分需要配置。


6.3 重新修改Java配置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BeanConfig {

@Autowired
InternalResourceViewResolver resolver;

@PostConstruct
public void init() {
resolver.setViewNames("jsp/*");
}

也可以使用Bean定义。使用Bean定义需要删除配置文件关于JSP的配置。


@Bean
public ViewResolver jspViewResolver() {
InternalResourceViewResolver resolver = new InternalResourceViewResolver();
resolver.setPrefix("/WEB-INF/");
resolver.setSuffix(".jsp");
resolver.setViewNames("jsp/*");
return resolver;
}

6.4 修改控制层


@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page")
public class PageController {

@RequestMapping("{engine}")
public String toFtl(@PathVariable("engine") String engine, Model model) {
model.addAttribute("date", new Date());
return engine + "/" + engine + "_index";
}
}

6.5 效果



作者:SimonKing
来源:juejin.cn/post/7555065224802861066
收起阅读 »

JVM内存公寓清洁指南:G1与ZGC清洁工大比拼

JVM内存公寓清洁指南:G1与ZGC清洁工大比拼 🧹 引言:当内存公寓遇上"清洁工天团" 当 Java 应用中的对象在"内存公寓"里肆意"开派对"后,未被引用的对象便成了散落各处的"垃圾",此时就需要专业的"清洁团队"——垃圾回收器登场。JVM 内存区域如同"...
继续阅读 »

JVM内存公寓清洁指南:G1与ZGC清洁工大比拼 🧹


引言:当内存公寓遇上"清洁工天团"


当 Java 应用中的对象在"内存公寓"里肆意"开派对"后,未被引用的对象便成了散落各处的"垃圾",此时就需要专业的"清洁团队"——垃圾回收器登场。JVM 内存区域如同"内存公寓"的不同房间,其中线程共享区的堆是最大的"活动空间",按对象生命周期分为新生代(Eden 区占 8/10、Survivor 区各占 1/10)和老年代,如同公寓的"青年宿舍"与"长者公寓";方法区(元空间)则类似"物业档案室",存储类元数据等。


image.png


为什么有的"清洁工"习惯按区域分片打扫,有的却能以"闪电速度"完成全屋清洁?这就不得不提到 G1 和 ZGC 两位"王牌清洁工"——前者以"分区管理"策略著称,后者则追求"低延迟闪电清洁",其设计目标是将应用暂停(STW)时间控制在 10ms 以内,且停顿时间不会随堆大小或活跃对象增加而延长。


image.png



核心差异预告:G1 采用分代分区管理模式,擅长平衡吞吐量与停顿;ZGC 则通过创新算法突破堆大小限制,主打"毫秒级响应"。本文将拆解两者的"清洁秘籍"(垃圾回收算法)与"工资参数"(调优参数),揭秘谁能成为"内存公寓"的最优解。



G1回收器:精打细算的"分区清洁队长"


image.png


Garbage-First (G1) 垃圾收集器作为默认低延迟收集器,其核心设计理念可类比为"内存公寓"的分区清洁管理系统。与传统收集器将堆内存划分为固定大小新生代与老年代的方式不同,G1采用"分区垃圾袋"式的Region机制,将整个堆内存划分为最多2048个独立Region,每个Region容量可在1MB至32MB之间动态调整(默认根据堆大小自动选择)。这些Region并非固定归属新生代或老年代,而是根据应用内存分配模式动态标记为Eden区、Survivor区或Old区,实现内存资源的弹性调度。这种动态分区机制使G1能够灵活应对不同类型应用的内存需求,尤其适用于堆内存4GB至32GB的常规企业应用场景。


G1的垃圾回收策略采用"混合清洁模式"(Mixed GC),其工作流程可形象比喻为"先集中清理垃圾密集的房间(新生代),再抽空打扫老房间(老年代)"。G1优先对新生代Region执行Minor GC,通过复制算法快速回收短期存活对象;当老年代Region占比达到参数-XX:InitiatingHeapOccupancyPercent(默认45%)设定的阈值时,触发Mixed GC,在新生代收集的同时,选取部分垃圾占比高的老年代Region进行回收。这种选择性回收策略使G1能够集中资源处理垃圾密集区域,从而更精准地控制停顿时间,避免传统收集器对整个老年代进行全区域扫描的高昂成本。


在实际调优中,启用G1需通过JVM参数显式配置,基础命令示例如下:java -XX:+UseG1GC -Xms4g -Xmx4g -XX:MaxGCPauseMillis=200 -jar app.jar。某电商交易系统优化案例显示,在未调优状态下GC停顿时间常达300ms,通过设置MaxGCPauseMillis=200并调整Region大小后,停顿时间稳定降至180ms,同时吞吐量保持98%以上。核心调优参数及说明如下表所示:


参数作用幽默解读
-XX:+UseG1GC启用G1回收器"任命G1为清洁队长"
-Xms/-Xmx初始/最大堆大小"初始/最大垃圾袋容量"
-XX:MaxGCPauseMillis目标停顿时间"要求每次清洁不超过X毫秒"
-XX:G1HeapRegionSizeRegion大小"每个垃圾袋的容量"

💡 调优技巧:设置合理的停顿目标(如200ms)是平衡延迟与吞吐量的关键。G1会根据历史回收数据动态调整Region回收数量,过度严苛的停顿目标(如50ms)会迫使收集器频繁进行小范围压缩,反而导致GC次数激增。建议通过-XX:G1HeapRegionSize参数将Region大小设置为堆内存的1/2048,确保每个Region既能容纳大对象,又避免过小Region导致的管理开销。


🚨 常见误区:不要将-Xms和-Xmx设置为不同值!动态堆扩容会导致"内存公寓"频繁调整垃圾袋大小,引发额外性能开销,就像清洁工频繁更换垃圾桶尺寸一样影响效率。


以下是G1调优前后的GC日志对比:


# 调优前(停顿300ms)
[GC pause (G1 Evacuation Pause) (young) 1024M->768M(4096M) 302.5ms]

# 调优后(停顿180ms)
[GC pause (G1 Evacuation Pause) (young) 1024M->768M(4096M) 178.3ms]

ZGC回收器:闪电般的"极速清洁特工"


image.png


ZGC作为JVM内存管理的"极速清洁特工",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毫秒级停顿超大堆支持两大特性上。设计目标明确为停顿时间不超过10ms,且该指标不会随堆大小或活跃对象数量的增加而退化,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回收器在大堆场景下的停顿痛点。


ZGC的"闪电清洁"秘籍


ZGC实现"边打扫边让住户正常活动"的核心技术在于染色指针内存多重映射。染色指针技术在64位指针中嵌入4位元数据,可实时存储对象的标记状态与重定位信息,相当于清洁工佩戴的"AR智能眼镜",能在不中断住户活动的情况下完成垃圾标记。内存多重映射则通过将物理内存同时映射到Marked0、Marked1、Remapped三个虚拟视图,实现并发重定位操作,确保回收过程与应用线程几乎无干扰。实测数据显示,ZGC停顿时间平均仅1.09ms,99.9%分位值为1.66ms,远低于10ms的设计阈值。


大堆管理:从16MB到16TB的"超级公寓"


与G1固定大小的Region(最大32MB)不同,ZGC采用动态Region机制,将内存划分为小页(2MB)、中页(32MB)和大页(N×2MB,最大支持16TB),如同"能伸缩的智能垃圾袋",可根据对象大小自动调整容量。这种设计使其支持从8MB到16TB的堆内存范围,而G1在堆大小超过64GB时易出现停顿失控[1]。动态Region不仅提升了内存利用率,还解决了大对象分配效率问题,实现"小到零食包装,大到家具"的全覆盖管理。


调优参数实战


启用与核心参数配置

启用ZGC需在JDK15+环境中使用以下命令:



java -XX:+UseZGC -Xms16g -Xmx16g -XX:ZCollectionInterval=60 -jar app.jar

该配置指定16GB堆空间(初始与最大堆相同),至少每60秒执行一次回收。以下为核心参数说明:


参数作用幽默解读
-XX:+UseZGC启用ZGC回收器"召唤闪电清洁特工"
-Xms/-Xmx初始/最大堆大小"清洁区域的固定边界"
-XX:ZCollectionInterval最小回收间隔"至少每隔X秒打扫一次"
-XX:ZAllocationSpikeTolerance分配尖峰容忍度"允许临时垃圾堆积倍数"

💡 调优黄金法则:ZGC在32GB以上大堆场景优势显著,此时其停顿稳定性远超G1;而8GB以下小堆场景建议保留G1,因ZGC的吞吐量损失(通常<15%)在小堆下性价比更低。


🚨 误区警示:ZGC在JDK15才正式发布,JDK11-14为实验性版本,存在功能限制;JDK11以下版本完全不支持,切勿尝试在低版本JDK中启用。


性能对比与GC日志示例

在64GB堆环境下,ZGC与G1的表现差异显著:


# ZGC日志(停顿8ms
[0.875s][info][gc] GC(0) Pause Relocate Start 1.56ms
[0.877s][info][gc] GC(0) Pause Relocate End 0.89ms

# G1日志(停顿520ms
[GC pause (G1 Evacuation Pause) (mixed) 5890M->4520M(65536M) 520.3ms]

某支付系统迁移案例显示,将G1替换为ZGC后,峰值GC停顿从280ms降至8ms,交易成功率提升0.5%,验证了ZGC在关键业务场景的性能优势。


G1 vs ZGC:清洁团队终极PK


衡量垃圾收集器的三项重要指标包括内存占用(Footprint)、吞吐量(Throughput)和延迟(Latency)。吞吐量和延迟通常不可兼得,关注吞吐量的收集器和关注延迟的收集器在算法选择上存在差异。以下从核心能力与场景适配两方面对比 G1 与 ZGC 的差异:


核心能力对比表


能力维度G1(分区清洁工)ZGC(闪电特工)
停顿时间100-300 ms< 10 ms
堆大小支持最大 64 GB最大 16 TB
吞吐量较高略低(因并发开销)
适用场景常规应用、中小堆低延迟服务、超大堆


电商订单系统:用户下单高峰期需避免卡顿,ZGC 小于 10 ms 的停顿特性可保障交易流畅性。


大数据批处理:当堆大小适中(如 32 GB)且吞吐量优先时,G1 更具成本效益。


实时游戏服务:毫秒级响应要求下,ZGC 是唯一能满足低延迟需求的选择。



总结:选对清洁工,内存公寓更舒心


回到"内存公寓"的管理视角,垃圾回收器的选择本质是匹配"公寓规模"与"住户需求"的过程——正如现实中没有万能的清洁工,JVM 内存管理也不存在绝对最优解,只有最适配场景的选择。


G1 作为"精打细算的分区管理员",擅长处理 4GB~32GB 堆内存的常规企业应用,通过区域化内存布局与增量回收机制,在延迟控制与吞吐量之间取得平衡,成为大多数标准业务场景的默认选择。其设计理念如同经验丰富的物业经理,通过精细化分区管理确保日常运营的稳定高效。


ZGC 则是"追求极致速度的闪电特工",专为 8MB~16TB 超大堆场景打造,尤其适用于金融交易等对停顿时间(<10ms)要求严苛的低延迟应用。它突破传统回收器的性能瓶颈,如同配备尖端装备的特种清洁团队,能在不干扰住户正常活动的前提下完成超大空间的极速清理。



调优核心口诀:"小堆 G1 看停顿,大堆 ZGC 保延迟,参数设置要合理,日志监控不能停"。这一实践准则强调:堆内存规模与延迟需求是选型的首要依据,而持续的参数优化与监控分析则是维持长期稳定的关键。



选择合适的垃圾回收器并合理配置参数(如元空间大小、回收阈值等),是确保"内存公寓"长期整洁(避免内存溢出、减少 GC 停顿)的核心保障。你的内存公寓需要哪种清洁工?评论区聊聊你的调优故事吧!🎉


作者:无限大6
来源:juejin.cn/post/7552730198288564259
收起阅读 »

Mysql---领导让下班前把explain画成一张图

Explain总览图 这篇文章主要看图 Explain是啥 1、Explain工具介绍 使用EXPLAIN关键字可以模拟优化器执行SQL语句,分析你的查询语句或是结构的性能瓶颈, 在 select 语句之前增加 explain 关键字,MySQL 会在查询...
继续阅读 »

Explain总览图 这篇文章主要看图


wwww.png


Explain是啥


1、Explain工具介绍


使用EXPLAIN关键字可以模拟优化器执行SQL语句,分析你的查询语句或是结构的性能瓶颈, 在 select 语句之前增加 explain 关键字,MySQL 会在查询上设置一个标记,执行查询会返回执行计划的信息,而不是执行这条SQL。


注意:如果 from 中包含子查询,仍会执行该子查询,将结果放入临时表中。


2、Explain分析示例


参考官方文档:dev.mysql.com/doc/refman/…



# 示例表:

DROP TABLE IF EXISTS `actor`;
CREATE TABLE `actor` (
`id` int(11) NOT NULL,
`name` varchar(45) DEFAULT NULL,
`update_time` datetime 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id`)
) ENGINE=InnoDB DEFAULT CHARSET=utf8;


INSERT INTO `actor` (`id`, `name`, `update_time`) VALUES (1,'a','2017‐12‐22
15:27:18'
), (2,'b','2017‐12‐22 15:27:18'), (3,'c','2017‐12‐22 15:27:18');

DROP TABLE IF EXISTS `film`;
CREATE TABLE `film` (
`id` int(11)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name` varchar(10) 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id`),
KEY `idx_name` (`name`)
) ENGINE=InnoDB DEFAULT CHARSET=utf8;


INSERT INTO `film` (`id`, `name`) VALUES (3,'film0'),(1,'film1'),(2,'film2');

DROP TABLE IF EXISTS `film_actor`;
CREATE TABLE `film_actor` (
`id` int(11) NOT NULL,
`film_id` int(11) NOT NULL,
`actor_id` int(11) NOT NULL,
`remark` varchar(255) 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id`),
KEY `idx_film_actor_id` (`film_id`,`actor_id`)
) ENGINE=InnoDB DEFAULT CHARSET=utf8;

INSERT INTO `film_actor` (`id`, `film_id`, `actor_id`) VALUES (1,1,1),(2,1,2),(3,2,1);


explain select * from actor;

# 在查询中的每个表会输出一行,如果有两个表通过 join 连接查询,那么会输出两行。


3、explain 两个变种



  • 1)explain extended:


会在 explain 的基础上额外提供一些查询优化的信息。紧随其后通过 show warnings 命令可 以得到优化后的查询语句,从而看出优化器优化了什么。额外还有 filtered 列,是一个半分比的值,rows * filtered/100 可以估算出将要和 explain 中前一个表进行连接的行数(前一个表指 explain 中的id值比当前表id值小的表)


explain extended select * from film where id = 1;


show warnings;



  • 2)explain partitions:


相比 explain 多了个 partitions 字段,如果查询是基于分区表的话,会显示查询将访问的分区。


4、explain中的列


4.1. id列


id列的编号是 select 的序列号,有几个 select 就有几个id,并且id的顺序是按 select 出现的顺序增长的。 id列越大执行优先级越高,id相同则从上往下执行,id为NULL最后执行。


4.2. select_type列


select_type 表示对应行是简单还是复杂的查询。



  • 1)simple:简单查询。查询不包含子查询和union;

  • 2)primary:复杂查询中最外层的select ;

  • 3)subquery:包含在 select 中的子查询(不在 from 子句中);

  • 4)derived:包含在 from 子句中的子查询。MySQL会将结果存放在一个临时表中;

  • 5)union:在 union 中的第二个和随后的 select;


explain select * from film where id = 2;


用这个例子来了解 primary、subquery 和 derived 类型:


#关闭mysql5.7新特性对衍生表的合并优化


set session optimizer_switch='derived_merge=off';

explain select (select 1 from actor where id = 1) from (select * from film where id = 1) der;

#还原默认配置


set session optimizer_switch='derived_merge=on'; 
explain select 1 union all select 1;

4.3. table列


这一列表示 explain 的一行正在访问哪个表。
当 from 子句中有子查询时,table列是格式,表示当前查询依赖 id=N 的查询,于是先执行 id=N 的查询。当有 union 时,UNION RESULT 的 table 列的值为,1和2表示参与 union 的 select 行id。


4.4. type列


这一列表示关联类型或访问类型,即MySQL决定如何查找表中的行,查找数据行记录的大概范围。 依次从最优到最差分别为:system > const > eq_ref > ref > range > index > ALL 。
一般来说,得保证查询达到range级别,最好达到ref ;


NULL:

mysql能够在优化阶段分解查询语句,在执行阶段用不着再访问表或索引。例如:在索引列中选取最小值,可 以单独查找索引来完成,不需要在执行时访问表


mysql> explain select min(id) from film;


const, system:

mysql能对查询的某部分进行优化并将其转化成一个常量(可以看show warnings 的结果)。用于 primary key 或 unique key 的所有列与常数比较时,所以表最多有一个匹配行,读取1次,速度比较快。system是 const的特例,表里只有一条元组匹配时为system;


explain extended select * from (select * from film where id = 1) tmp;


show warnings;


eq_ref:

primary key 或 unique key 索引的所有部分被连接使用 ,最多只会返回一条符合条件的记录。这可能是在 const 之外最好的联接类型了,简单的 select 查询不会出现这种 type。


explain select * from film_actor left join film on film_actor.film_id = film.id;


ref:相比 eq_ref,不使用唯一索引,而是使用普通索引或者唯一性索引的部分前缀,索引要和某个值相比较,可能会 找到多个符合条件的行。


简单 select 查询,name是普通索引(非唯一索引)


explain select * from film where name = 'film1';


关联表查询,idx_film_actor_id是film_id和actor_id的联合索引,这里使用到了film_actor的左边前缀film_id部分。


explain select film_id from film left join film_actor on film.id = film_actor.fi
lm_id;


range:

范围扫描通常出现在 in(), between ,> ,= 等操作中。使用一个索引来检索给定范围的行。


explain select * from actor where id > 1;


index:

扫描全索引就能拿到结果,一般是扫描某个二级索引,这种扫描不会从索引树根节点开始快速查找,而是直接 对二级索引的叶子节点遍历和扫描,速度还是比较慢的,这种查询一般为使用覆盖索引,二级索引一般比较小,所以这 种通常比ALL快一些。


explain select * from film;


ALL:

即全表扫描,扫描你的聚簇索引的所有叶子节点.通常情况下这需要增加索引来进行优化。


explain select * from actor;


4.5. possible_keys列


这一列显示查询可能使用哪些索引来查找 explain 时可能出现 possible_keys 有列,而 key 显示 NULL 的情况,这种情况是因为表中数据不多,mysql认为索引对此查询帮助不大,选择了全表查询。 如果该列是NULL,则没有相关的索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检查 where 子句看是否可以创造一个适当的索引来提 高查询性能,然后用 explain 查看效果。


4.6. key列


这一列显示mysql实际采用哪个索引来优化对该表的访问。 如果没有使用索引,则该列是 NULL。如果想强制mysql使用或忽视possible_keys列中的索引,在查询中使用 force index、ignore index。


4.7. key_len列


这一列显示了mysql在索引里使用的字节数,通过这个值可以算出具体使用了索引中的哪些列。 举例来说,film_actor的联合索引 idx_film_actor_id 由 film_id 和 actor_id 两个int列组成,并且每个int是4字节。通 过结果中的key_len=4可推断出查询使用了第一个列:film_id列来执行索引查找。


explain select * from film_actor where film_id = 2;


key_len计算规则如下:


     字符串:
char(n):如果存汉字长度就是 3n 字节
varchar(n):如果存汉字则长度是 3n + 2 字节,加的2字节用来存储字符串长度,
因为 varchar是变长字符串

char(n)和varchar(n),5.0.3以后版本中,n均代表字符数,而不是字节数,
如果是 utf-8,一个数字 或字母占1个字节,一个汉字占3个字节 ;


    数值类型:
tinyint:1字节
smallint2字节
int4字节
bigint8字节
时间类型:
date3字节
timestamp4字节
datetime:8字节

如果字段允许为 NULL,需要1字节记录是否为 NULL ;索引最大长度是768字节,当字符串过长时,mysql会做一个类似左前缀索引的处理,将前半部分的字符提取出来做索引。


4.8. ref列


这一列显示了在key列记录的索引中,表查找值所用到的列或常量,
常见的有:const(常量),字段名(例:film.id)


4.9. rows列


这一列是mysql估计要读取并检测的行数,注意这个不是结果集里的行数。


4.10. Extra列


这一列展示的是额外信息。常见的重要值如下:


1)Using index:使用覆盖索引

覆盖索引定义:mysql执行计划explain结果里的key有使用索引,如果select后面查询的字段都可以从这个索引的树中 获取,这种情况一般可以说是用到了覆盖索引,extra里一般都有using index;覆盖索引一般针对的是辅助索引,整个 查询结果只通过辅助索引就能拿到结果,不需要通过辅助索引树找到主键,再通过主键去主键索引树里获取其它字段值。


explain select film_id from film_actor where film_id = 1;


2)Using where:

使用 where 语句来处理结果,并且查询的列未被索引覆盖


explain select * from actor where name = 'a';


3)Using index condition:

查询的列不完全被索引覆盖,where条件中是一个前导列的范围;


explain select * from film_actor where film_id > 1;


4)Using temporary:

mysql需要创建一张临时表来处理查询。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要进行优化的,首先是想到用索 引来优化。


actor.name没有索引,此时创建了张临时表来distinct


explain select distinct name from actor;


film.name建立了idx_name索引,此时查询时extra是using index,没有用临时表


explain select distinct name from film;


5)Using filesort:

将用外部排序而不是索引排序,数据较小时从内存排序,否则需要在磁盘完成排序。这种情况下一 般也是要考虑使用索引来优化的



  1. actor.name未创建索引,会浏览actor整个表,保存排序关键字name和对应的id,然后排序name并检索行记录


1 mysql> explain select * from actor order by name
2. film.name建立了idx_name索引,此时查询时extra是using index


explain select * from film order by name;


6)Select tables optimized away:

使用某些聚合函数(比如 max、min来访问存在索引的某个字段是


explain select min(id) from film;


索引最佳实践



# 示例表:
CREATE TABLE `employees` (
`id` int(11)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name` varchar(24) NOT NULL DEFAULT '' COMMENT '姓名',
`age` int(11) NOT NULL DEFAULT '0' COMMENT '年龄',
`position` varchar(20) NOT NULL DEFAULT '' COMMENT '职位',
`hire_time` timestamp NOT NULL DEFAULT CURRENT_TIMESTAMP COMMENT '入职时间',
PRIMARY KEY (`id`),
KEY `idx_name_age_position` (`name`,`age`,`position`) USING BTREE
) ENGINE=InnoDB AUTO_INCREMENT=4 DEFAULT CHARSET=utf8 COMMENT='员工记录表';

INSERT INTO employees(name,age,position,hire_time) VALUES('LiLei',22,'manager',NOW());
INSERT INTO employees(name,age,position,hire_time) VALUES('HanMeimei',
23,'dev',NOW());
INSERT INTO employees(name,age,position,hire_time) VALUES('Lucy',23,'dev',NOW());

5.1.全值匹配


1 EXPLAIN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name= 'LiLei';


1 EXPLAIN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name= 'LiLei' AND age = 22;


EXPLAIN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name= 'LiLei' AND age = 22 AND position ='manager';


5.2.最左前缀法则


如果索引了多列,要遵守最左前缀法。则指的是查询从索引的最左前列开始并且不跳过索引中的列。


1 EXPLAIN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name = 'Bill' and age = 31;
2 EXPLAIN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age = 30 AND position = 'dev';
3 EXPLAIN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position = 'manager'


5.3.不在索引列上做任何操作(计算、函数、(自动or手动)类型转换),会导致索引失效而转向全表扫描


1 EXPLAIN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name = 'LiLei';
2 EXPLAIN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left(name,3) = 'LiLei';
给hire_time增加一个普通索引:


1 ALTER TABLE employees ADD INDEX idx_hire_time (hire_time) USING BTREE ;
2 EXPLAIN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date(hire_time) ='2018‐09‐30';


转化为日期范围查询,有可能会走索引:


1 EXPLAIN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hire_time >='2018‐09‐30 00:00:00' and hire_time <='2018‐09‐30 23:59:59';


还原最初索引状态


1 ALTER TABLE employees DROP INDEX idx_hire_time;


5.4.存储引擎不能使用索引中范围条件右边的列


1 EXPLAIN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name= 'LiLei' AND age = 22 AND position ='manager';
2 EXPLAIN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name= 'LiLei' AND age > 22 AND position ='manager';


5.5.尽量使用覆盖索引(只访问索引的查询(索引列包含查询列)),减少 select * 语句


1 EXPLAIN SELECT name,age FROM employees WHERE name= 'LiLei' AND age = 23 AND position='manager';


1 EXPLAIN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name= 'LiLei' AND age = 23 AND position ='manager';


5.6.mysql在使用不等于(!=或者<>),not in ,not exists 的时候无法使用索引会导致全表扫描 < 小于、 > 大于、 = 这些,mysql内部优化器会根据检索比例、表大小等多个因素整体评估是否使用索引


1 EXPLAIN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name != 'LiLei';


5.7.is null,is not null 一般情况下也无法使用索引


1 EXPLAIN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name is null


5.8.like以通配符开头('$abc...')mysql索引失效会变成全表扫描操作


1 EXPLAIN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name like '%Lei'


1 EXPLAIN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name like 'Lei%'


问题:解决like'%字符串%'索引不被使用的方法?
a)使用覆盖索引,查询字段必须是建立覆盖索引字段


1 EXPLAIN SELECT name,age,position FROM employees WHERE name like '%Lei%';


b)如果不能使用覆盖索引则可能需要借助搜索引擎


5.9.字符串不加单引号索引失效


1 EXPLAIN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name = '1000'; 2 EXPLAIN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name = 1000;


5.10.少用or或in,


用它查询时,mysql不一定使用索引,mysql内部优化器会根据检索比例、表大小等多个因素整体评 估是否使用索引,详见范围查询优化


1 EXPLAIN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name = 'LiLei' or name = 'HanMeimei';


5.11.范围查询优化 给年龄添加单值索引


1 ALTER TABLE employees ADD INDEX idx_age (age) USING BTREE ;
2 explain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age >=1 and age <=2000;


没走索引原因:mysql内部优化器会根据检索比例、表大小等多个因素整体评估是否使用索引。比如这个例子,可能是 由于单次数据量查询过大导致优化器最终选择不走索引 。
优化方法:可以将大的范围拆分成多个小范围。


1 explain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age >=1 and age <=1000;
2 explain select * from employees where age >=1001 and age <=2000;


还原最初索引状态


1 ALTER TABLE employees DROP INDEX idx_age;


6、索引使用总结


image.png


PS:like KK%相当于=常量,%KK和%KK% 相当于范围


作者:后端程序员Aska
来源:juejin.cn/post/7478888679231193125
收起阅读 »

叫你别乱封装,你看出事了吧

团队曾为一个订单状态显示问题加班至深夜:并非业务逻辑出错,而是前期封装的订单类过度隐藏核心字段,连获取支付时间都需多层调用,最终只能通过反射绕过封装临时解决,后续还需承担潜在风险。这一典型场景,正是 “乱封装” 埋下的隐患 —— 封装本是保障代码安全、提升可维...
继续阅读 »

团队曾为一个订单状态显示问题加班至深夜:并非业务逻辑出错,而是前期封装的订单类过度隐藏核心字段,连获取支付时间都需多层调用,最终只能通过反射绕过封装临时解决,后续还需承担潜在风险。这一典型场景,正是 “乱封装” 埋下的隐患 —— 封装本是保障代码安全、提升可维护性的工具,但违背其核心原则的 “乱封装”,反而会让代码从 “易扩展” 走向 “高耦合”,成为开发流程中的阻碍。


一、乱封装的三类典型形态:偏离封装本质的错误实践


乱封装并非 “不封装”,而是未遵循 “最小接口暴露、合理细节隐藏” 原则,表现为三种具体形态,与前文所述的过度封装、虚假封装、混乱封装高度契合,且每一种都直接破坏代码可用性。


1. 过度封装:隐藏必要扩展点,制造使用障碍


为追求 “绝对安全”,将本应开放的核心参数或功能强行隐藏,仅保留僵化接口,导致后续业务需求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满足。例如某文件上传工具类,将存储路径、上传超时时间等关键参数设为私有且未提供修改接口,仅支持默认配置。当业务需新增 “临时文件单独存储” 场景时,既无法调整路径参数,又不能复用原有工具类,最终只能重构代码,造成开发资源浪费。


反例代码:


// 文件上传工具类(过度封装)
public class FileUploader {
// 关键参数设为私有且无修改途径
private String storagePath = "/default/path";
private int timeout = 3000;

// 仅提供固定逻辑的上传方法,无法修改路径和超时时间
public boolean upload(File file) {
// 使用默认storagePath和timeout执行上传
return doUpload(file, storagePath, timeout);
}

// 私有方法,外部无法干预
private boolean doUpload(File file, String path, int time) {
// 上传逻辑
}
}

问题:当业务需要 "临时文件存 /tmp 目录" 或 "大文件需延长超时时间" 时,无法通过正常途径修改参数,只能放弃该工具类重新开发。


正确做法:暴露必要的配置接口,隐藏实现细节:


public class FileUploader {
private String storagePath = "/default/path";
private int timeout = 3000;

// 提供修改参数的接口
public void setStoragePath(String path) {
this.storagePath = path;
}

public void setTimeout(int timeout) {
this.timeout = timeout;
}

// 保留核心功能接口
public boolean upload(File file) {
return doUpload(file, storagePath, timeout);
}

2. 虚假封装:形式化隐藏细节,未实现数据保护


表面通过访问控制修饰符(如private)隐藏变量,也编写getter/setter方法,但未在接口中加入必要校验或逻辑约束,本质与 “直接暴露数据” 无差异,却增加冗余代码。以订单类为例,将orderStatus(订单状态)设为私有后,setOrderStatus()方法未校验状态流转逻辑,允许外部直接将 “已发货” 状态改为 “待支付”,违背业务规则,既未保护数据完整性,也失去了封装的核心价值。


反例代码


// 订单类(虚假封装)
public class Order {
private String orderStatus; // 状态:待支付/已支付/已发货

// 无任何校验的set方法
public void setOrderStatus(String status) {
this.orderStatus = status;
}

public String getOrderStatus() {
return orderStatus;
}
}

// 外部调用可随意修改状态,违背业务规则
Order order = new Order();
order.setOrderStatus("已发货");
order.setOrderStatus("待支付"); // 非法状态流转,封装未阻止

问题:允许状态从 "已发货" 直接变回 "待支付",违反业务逻辑,封装未起到数据保护作用,和直接用 public 变量没有本质区别。


正确做法:在接口中加入校验逻辑:


public class Order {
private String orderStatus;

public void setOrderStatus(String status) {
// 校验状态流转合法性
if (!isValidTransition(this.orderStatus, status))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非法状态变更");
}
this.orderStatus = status;
}

// 隐藏校验逻辑
private boolean isValidTransition(String oldStatus, String newStatus) {
// 定义合法的状态流转规则
return (oldStatus == null && "待支付".equals(newStatus)) ||
("待支付".equals(oldStatus) && "已支付".equals(newStatus)) ||
("已支付".equals(oldStatus) && "已发货".equals(newStatus));
}
}

3. 混乱封装:混淆职责边界,堆砌无关逻辑


将多个独立功能模块强行封装至同一类或组件中,未按职责拆分,导致代码耦合度极高。例如某项目的 “CommonUtil” 工具类,同时包含日期转换、字符串处理、支付签名校验三类无关功能,且内部逻辑相互依赖。后续修改支付签名算法时,误触日期转换模块的静态变量,导致多个依赖该工具类的功能异常,排查与修复耗时远超预期。


反例代码


// 万能工具类(混乱封装)
public class CommonUtil {
// 日期处理
public static String formatDate(Date date) { ... }

// 字符串处理
public static String trim(String str) { ... }

// 支付签名(与工具类无关)
public static String signPayment(String orderNo, BigDecimal amount) {
// 使用了类内静态变量,与其他方法产生耦合
return MD5.encode(orderNo + amount + secretKey);
}

private static String secretKey = "default_key";
}

问题:当修改支付签名逻辑(如替换加密方式)时,可能误改 secretKey,导致日期格式化、字符串处理等无关功能异常,排查难度极大。


正确做法:按职责拆分封装:


// 日期工具类
public class DateUtil {
public static String formatDate(Date date) { ... }
}

// 字符串工具类
public class StringUtil {
public static String trim(String str) { ... }
}

// 支付工具类
public class PaymentUtil {
private static String secretKey = "default_key";
public static String signPayment(String orderNo, BigDecimal amount) { ... }
}

二、乱封装的核心危害:从开发效率到系统稳定性的双重冲击


乱封装的危害具有 “隐蔽性” 和 “累积性”,初期可能仅表现为局部开发不便,随业务迭代会逐渐放大,对系统造成多重影响。


1. 降低开发效率,增加需求落地成本


乱封装会导致接口设计与业务需求脱节,当需要调用核心功能或获取关键数据时,需额外编写适配代码,甚至重构原有封装。例如某报表功能需获取订单原始字段用于统计,但前期封装的订单查询接口仅返回加工后的简化数据,无法满足需求,开发团队只能协调原封装者新增接口,沟通与开发周期延长,直接影响项目进度。


2. 破坏系统可扩展性,引发连锁故障


未预留扩展点的乱封装,会让后续功能迭代陷入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困境。某项目的缓存工具类未设计 “缓存过期清除” 开关,当业务需临时禁用缓存时,只能修改工具类源码,却因未考虑其他依赖模块,导致多个功能因缓存逻辑变更而异常,引发线上故障。这种因封装缺陷导致的扩展问题,会随系统复杂度提升而愈发严重。


3. 提升调试难度,延长问题定位周期


内部细节的无序隐藏,会让问题排查失去清晰路径。例如某支付接口返回 “参数错误”,但封装时未在接口中返回具体错误字段,且内部日志缺失关键信息,开发人员需逐层断点调试,才能定位到 “订单号长度超限” 的问题,原本十分钟可解决的故障,耗时延长数倍。


三、避免乱封装的实践原则:回归封装本质,平衡安全与灵活


避免乱封装无需复杂的设计模式,核心是围绕 “职责清晰、接口合理” 展开,结合前文总结的经验,可落地为两大原则。


1. 按 “单一职责” 划分封装边界


一个类或组件仅负责一类核心功能,不堆砌无关逻辑。例如用户模块中,将 “用户注册登录”“信息修改”“地址管理” 拆分为三个独立封装单元,通过明确的接口交互(如用户 ID 关联),避免功能耦合。这种拆分方式既能降低修改风险,也让代码结构更清晰,便于后续维护。


2. 接口设计遵循 “最小必要 + 适度灵活”



  • 最小必要:仅暴露外部必须的接口,隐藏内部实现细节(如工具类无需暴露临时变量、辅助函数);



  • 适度灵活:针对潜在变化预留扩展点,避免接口僵化。例如短信发送工具类,核心接口sendSms(String phone, String content)满足基础需求,同时提供setTimeout(int timeout)方法允许调整超时时间,既隐藏签名验证、服务商调用等细节,又能应对不同场景的参数调整需求。


某商品管理项目的封装实践可作参考:商品查询功能同时提供两个接口 —— 面向前端的 “分页筛选简化接口” 和面向后端统计的 “完整字段接口”,既满足不同场景需求,又未暴露数据库查询逻辑,后续数据库表结构调整时,仅需维护内部实现,外部调用无需改动,充分体现了合理封装的价值。


结语


封装的本质是 “用合理的边界保障代码安全,用清晰的接口提升开发效率”,而非 “为封装而封装”。开发过程中,需避免过度追求形式化封装,也需警惕功能堆砌的混乱封装,多从后续维护、业务扩展的角度权衡接口设计。毕竟,好的封装是开发的 “助力”,而非 “阻力”—— 下次封装前,不妨先思考:“这样的设计,会不会给后续埋下隐患?”


作者:秋难降
来源:juejin.cn/post/7543911246166556715
收起阅读 »

苍穹外卖实现员工分页查询

员工分页查询功能开发1. 需求分析2. 代码开发根据分页查询接口设计对应的DTO设计controller层 @GetMapping("/page") @ApiOperation(value = "员工分页查询") public Resul...
继续阅读 »

员工分页查询功能开发

1. 需求分析

image-20250727220530038

image-20250727220803745

2. 代码开发

  1. 根据分页查询接口设计对应的DTO

image-20250727220930090

  1. 设计controller层
    @GetMapping("/page")
@ApiOperation(value = "员工分页查询")
public Result page(EmployeePageQueryDTO employeePageQueryDTO){
//输出日志
log.info("员工分页查询,查询参数: {}",employeePageQueryDTO);
//调用service层返回分页结果
PageResult pageResult = employeeService.pageQuery(employeePageQueryDTO);
//返回result
return Result.success(pageResult);
}
  1. 设计service层,使用Page Helper进行分页,并返回total和record
 @Override
public PageResult pageQuery(EmployeePageQueryDTO employeePageQueryDTO) {
//开始分页
PageHelper.startPage(employeePageQueryDTO.getPage(), employeePageQueryDTO.getPageSize());

//调用mapper方法返回page对象,泛型为内容的类型,(page实际是一个List)
Page page = employeeMapper.pageQuery(employeePageQueryDTO);

//获取总的数据量
long total = page.getTotal();

//获取所有员工对象
List record = page.getResult();

//返回结果
return new PageResult(total,record);
}
  1. 设计Mapper层
    Page pageQuery(EmployeePageQueryDTO employeePageQueryDTO);
  1. 使用动态SQL进行查询
<select id="pageQuery" resultType="com.sky.entity.Employee">
select * from employee
<where>
<if test="name != null and name != ''">
name like concat('%',#{name},'#')
if>
where>
order by create_time desc
select>

3. 功能测试

Swagger测试:

image-20250727232014532

问题

createTime这种是数组形式传递的

前后端联调:

image-20250727231946460

问题:

操作时间渲染格式问题

4. 代码完善

image-20250727232335111

方式一:

代码:

    @JsonFormat(pattern = "yyyy-MM-dd HH:mm:ss")
private LocalDateTime createTime;

@JsonFormat(pattern = "yyyy-MM-dd HH:mm:ss")
private LocalDateTime updateTime;

数据返回:

image-20250727232717370

方式二:

代码:

需要在配置类中重写父类的方法,并配置添加消息转换器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extendMessageConverters(List> converters) {
log.info("扩展消息转换器");
//创建一个消息转换器
MappingJackson2HttpMessageConverter converter = new MappingJackson2HttpMessageConverter();
//为消息转换器设置一个对象转换器,对象转换器可以将对象数据转换为json数据
converter.setObjectMapper(new JacksonObjectMapper());
//将消息转换器添加到容器中,由于converters内部有很多消息转换器,我们假如的默认排在最后一位
//所以将顺序设置为最靠前
converters.add(0,converter);
}

其中JacksonObjectMapper为自己实现的实体类,写法较为固定

数据返回:

image-20250727234752486


作者:用户4007842211260
来源:juejin.cn/post/7531791862521151528

收起阅读 »

灰度和红蓝区

一、灰度和红蓝区 灰度发布 定义: 灰度发布又称灰度测试、金丝雀发布,是指在软件产品正式全面上线之前,选择部分用户或部分服务器来进行新版本的发布和测试。 例如,在一个拥有大量用户的社交应用的更新过程中,只让其中 10% 的用户使用新版本,而其余 90% ...
继续阅读 »

一、灰度和红蓝区


灰度发布


  • 定义:



    • 灰度发布又称灰度测试、金丝雀发布,是指在软件产品正式全面上线之前,选择部分用户或部分服务器来进行新版本的发布和测试。

    • 例如,在一个拥有大量用户的社交应用的更新过程中,只让其中 10% 的用户使用新版本,而其余 90% 的用户仍然使用旧版本。



  • 目的:



    • 风险控制:将新版本的风险降至最低。由于只对部分用户或服务器进行更新,即使出现问题,影响范围也相对较小。例如,在更新一个金融应用的支付功能时,通过灰度发布,可以先在少量用户中测试,避免大面积的支付功能故障影响大量用户的资金交易。

    • 收集反馈:在小范围用户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收集用户反馈,包括功能的可用性、性能问题、用户体验等方面的反馈。比如,一款游戏进行版本更新,通过灰度发布可以观察这部分用户的游戏体验和对新功能的接受程度,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

    • 性能测试:观察新版本在真实环境下的性能表现,如服务器负载、响应时间等。例如,一个电商平台在上线新的商品推荐算法时,通过灰度测试可以观察在部分用户使用情况下,服务器是否能承受新算法带来的额外计算量和数据请求。



  • 实现方式:



    • 基于用户的灰度:根据用户的某些特征(如用户 ID、地区、注册时间等)来划分使用新版本的用户。例如,选取新注册用户进行灰度测试,让他们使用新的注册流程版本,而老用户仍然使用旧的注册流程。

    • 基于服务器的灰度:将服务器分为不同的集群,一部分集群部署新版本,一部分集群部署旧版本。例如,一个网站将其服务器集群分为 A、B、C 三组,让 A 组服务器先部署并运行新版本,B、C 组仍然运行旧版本,根据不同的负载均衡策略将用户请求引导到不同的服务器组。




红蓝区(我们现在的蓝区是灰度,部分用户,红区是放量)


  • 定义:



    • 红蓝区通常是将生产环境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分别部署不同版本的系统,通常是旧版本(蓝区)和新版本(红区),类似于 AB 测试。

    • 例如,在一个内容分发平台中,蓝区使用原有的内容推荐系统,红区使用经过优化的新推荐系统。



  • 目的:



    • 对比测试:通过将新旧版本分别部署在不同的区域,能够在相同的环境和时间下对新旧系统进行直接对比。可以对比两个版本的性能指标(如吞吐量、响应时间)、业务指标(如用户留存率、点击率)等。例如,在一个新闻网站上,红区使用新的页面布局,蓝区使用旧的布局,对比不同区域用户的点击率和停留时间,以评估新布局的效果。

    • 快速回滚:当发现红区的新版本出现严重问题时,可以迅速将流量切换回蓝区的旧版本,降低对业务的影响。例如,在一个在线教育平台的系统更新中,如果红区的新系统出现严重的性能下降,导致用户无法正常上课,可以将用户请求切换回蓝区,保证服务的正常进行。



  • 实现方式:



    • 负载均衡切换:通过负载均衡器来控制流量分配到红区和蓝区。在正常情况下,根据一定的比例分配流量,如红区和蓝区分别分配 70% 和 30% 的流量。当发现红区出现问题时,将流量全部切换到蓝区。

    • 功能切换:可以对不同的功能进行红蓝区划分。例如,在一个企业办公软件中,将文件存储功能部署在红区,将即时通讯功能部署在蓝区,分别测试不同功能的新老版本,最后根据测试结果决定是否进行整体切换。




总之,无论是灰度发布还是红蓝区,都是为了在保证服务稳定性和业务连续性的前提下,更安全、高效地将新系统或新版本推向市场,降低因软件更新带来的风险,并在更新过程中不断收集反馈和数据,以优化系统和提升用户体验。


作者:小王同志i
来源:juejin.cn/post/7553522695750484006
收起阅读 »

Go语言实战案例:简易图像验证码生成

在 Web 应用中,验证码(CAPTCHA)常用于防止机器人批量提交请求,比如注册、登录、评论等功能。 本篇我们将使用 Go 语言和 Gin 框架,结合第三方库 github.com/mojocn/base64Captcha,快速实现一个简易图像验证码生成接口...
继续阅读 »

在 Web 应用中,验证码(CAPTCHA)常用于防止机器人批量提交请求,比如注册、登录、评论等功能。
本篇我们将使用 Go 语言和 Gin 框架,结合第三方库 github.com/mojocn/base64Captcha,快速实现一个简易图像验证码生成接口





一、功能目标



  1. 提供一个生成验证码的 API,返回验证码图片(Base64 编码)和验证码 ID。

  2. 前端展示验证码图片,并在提交时携带验证码 ID 和用户输入。

  3. 提供一个校验验证码的 API。




二、安装依赖


首先安装 Gin 和 Base64Captcha:


go get github.com/gin-gonic/gin
go get github.com/mojocn/base64Captcha



三、代码实现


package main

import (
"github.com/gin-gonic/gin"
"github.com/mojocn/base64Captcha"
"net/http"
)

// 验证码存储在内存中(也可以换成 Redis)
var store = base64Captcha.DefaultMemStore

// 生成验证码
func generateCaptcha(c *gin.Context) {
driver := base64Captcha.NewDriverDigit(80, 240, 5, 0.7, 80) // 高度80, 宽度240, 5位数字
captcha := base64Captcha.NewCaptcha(driver, store)
id, b64s, err := captcha.Generate()
if err != nil {
c.JSON(http.StatusInternalServerError, gin.H{"error": "验证码生成失败"})
return
}

c.JSON(http.StatusOK, gin.H{
"captcha_id": id,
"captcha_image": b64s, // Base64 编码的图片
})
}

// 校验验证码
func verifyCaptcha(c *gin.Context) {
var req struct {
ID string `json:"id"`
Value string `json:"value"`
}
if err := c.ShouldBindJSON(&req); err != nil {
c.JSON(http.StatusBadRequest, gin.H{"error": err.Error()})
return
}

if store.Verify(req.ID, req.Value, true) { // true 表示验证成功后清除
c.JSON(http.StatusOK, gin.H{"message": "验证成功"})
} else {
c.JSON(http.StatusBadRequest, gin.H{"message": "验证码错误"})
}
}

func main() {
r := gin.Default()
r.GET("/captcha", generateCaptcha)
r.POST("/verify", verifyCaptcha)
r.Run(":8080")
}



四、运行与测试


运行服务:


go run main.go

1. 获取验证码


curl http://localhost:8080/captcha

返回:


{
"captcha_id": "ZffX7Xr7EccGdS4b",
"captcha_image": "data:image/png;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
}

前端可直接用 <img src="captcha_image" /> 渲染验证码。




2. 校验验证码


curl -X POST http://localhost:8080/verify \
-H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
-d '{"id":"ZffX7Xr7EccGdS4b","value":"12345"}'



五、注意事项



  1. 验证码存储



    • 本示例使用内存存储,适合单机开发环境。

    • 生产环境建议使用 Redis 等共享存储。



  2. 验证码类型
    base64Captcha 支持数字、字母混合、中文等类型,可以根据业务需求选择不同 Driver

  3. 安全性



    • 不能把验证码 ID 暴露给爬虫(可配合 CSRF、限流等手段)。

    • 验证码要有有效期,防止重放攻击。






六、总结


使用 base64Captcha 结合 Gin,可以非常方便地生成和校验验证码。
本篇示例已经可以直接应用到注册、登录等防刷场景中。




作者:程序员爱钓鱼
来源:juejin.cn/post/7537981628854239282
收起阅读 »

程序员应该掌握的网络命令telnet、ping和curl

这篇文章源于开发中发现的一个服务之间调用问题,在当前服务中调用了其他团队的一个服务,看日志一直报错没有找到下游的服务实例,然后就拉上运维来一块排查,运维让我先 telnet 一下网络,我一下没反应过来是要干啥! telnet telnet是电信(teleco...
继续阅读 »

这篇文章源于开发中发现的一个服务之间调用问题,在当前服务中调用了其他团队的一个服务,看日志一直报错没有找到下游的服务实例,然后就拉上运维来一块排查,运维让我先 telnet 一下网络,我一下没反应过来是要干啥!


640.webp


telnet


telnet是电信(telecommunications)和网络(networks)的联合缩写,它是一种基于 TCP 的网络协议,用于远程登录服务器(数据均以明文形式传输,存在安全隐患,所以现在基本不会用了)或测试主机上的端口开放情况。


# 命令格式
telnet IP或域名 端口

# telnet ip地址
telnet 192.168.1.1 3306

# telnet 域名
telnet cafe123.cn 443

ping


ping 是一种基于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的网络工具,用于测试主机之间的网络连通性,它不能指定端口。


# 命令格式
ping IP或域名

# ping ip地址
ping 192.168.1.1

# ping 域名
ping cafe123.cn

日常开发中测试某台服务器上的web后端、数据库、redis等服务的端口是否开放可用,就可以用 telnet 命令;若只需确认服务器主机是否在线,就可以用 ping 命令。


像一般服务之间调用出现问题,我就需要先从服务器网络开始测试,一步步来缩小范围,如果当前服务器上都没法 telnet 通目标服务器的某个端口,那就是网络问题,那就可以从网络入手来排查是网络不让访问还是目标服务压根不存在。


curl


curl(Client URL)是一个强大的网络请求命令工具,可以理解为命令行中的 postman。


比如如果我们要在服务器上去请求某个接口,看能不能请求通,总不能在 Linux 上去装个 postman 来请求吧。这种情况 curl 命令就派上用场了。


1、请求某个网页


# 命令格式
curl 网址

# 示例
curl https://cafe123.cn

2、发送 get 请求


参数 -X 指定 HTTP 方法,不指定默认就是 get


# 示例
curl -X GET https://cafe123.cn?name=zhou&age=18

3、发送 post 请求


请求头用 -H 指定,多个直接分开多次指定就行,-d 指定 post 请求参数


curl -X POST -H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H "token: 1345102704" -d '{"name":"ZHOU","age":18}'  https://api.cafe123.cn/users

实际上面的这些也不用记,浏览器的 network 前端接口请求查看面板里右键实际是可以直接复制出来对应接口的 curl 命令的,然后直接复制出来去服务器上执行就行了,postman 中也支持直接导入 curl 命令给自动转成 postman 对应的参数。


作者:人人都是码农
来源:juejin.cn/post/7554332546579709990
收起阅读 »

Spring Boot启动时的小助手:ApplicationRunner和CommandLineRunner

一、前言 平常开发中有可能需要实现在项目启动后执行的功能,Springboot中的ApplicationRunner和CommandLineRunner接口都能够帮我们很好地完成这种事情。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在应用启动后执行一段初始化或任务逻辑,常见于一些启动任务...
继续阅读 »

一、前言


平常开发中有可能需要实现在项目启动后执行的功能,Springboot中的ApplicationRunner和CommandLineRunner接口都能够帮我们很好地完成这种事情。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在应用启动后执行一段初始化或任务逻辑,常见于一些启动任务,例如加载数据、验证配置等等。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两个接口在实际开发中是怎么使用的。


二、使用方式


我们直接看示例代码:


@Component
public class CommandLineRunnerDemo implements CommandLineRunn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执行特定的代码
System.out.println("执行特定的代码");
}
}

@Component
public class ApplicationRunnerDemo implements ApplicationRunn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ApplicationArguments args) throws 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ApplicationRunnerDemo.run");
}
}

从源码上分析,CommandLineRunnerApplicationRunner两者之间只有run()方法的参数不一样而已。CommandLineRunner#run()方法的参数是启动SpringBoot应用程序main方法的参数列表,而ApplicationRunner#run()方法的参数则是ApplicationArguments对象。


如果我们有多个类实现CommandLineRunner或ApplicationRunner接口,可以通过Ordered接口控制执行顺序。下面以ApplicationRunner接口为例子:


image-20250929162525077.png


image-20250929162535199.png


直接启动看效果:


image-20250929162610693.png


可以看到order值越小,越先被执行。


传递参数


Spring Boot应用启动时是可以接受参数的,这些参数通过命令行 java -jar app.jar 来传递。CommandLineRunner会原封不动照单全收这些参数,这些参数也可以封装到ApplicationArguments对象中供ApplicationRunner调用。下面我们来看一下ApplicationArguments的相关方法:



  • getSourceArgs() 被传递给应用程序的原始参数,返回这些参数的字符串数组。

  • getOptionNames() 获取选项名称的Set字符串集合。如 --spring.profiles.active=dev --debug 将返回["spring.profiles.active","debug"]

  • getOptionValues(String name) 通过名称来获取该名称对应的选项值。如--config=dev --config=test 将返回["dev","eat"]

  • containsOption(String name) 用来判断是否包含某个选项的名称。

  • getNonOptionArgs() 用来获取所有的无选项参数。


三、总结


CommandLineRunner 和 ApplicationRunner 常用于应用启动后的初始化任务或一次性任务执行。它们允许你在 Spring 应用启动完成后立即执行一些逻辑。ApplicationRunner 更适合需要处理命令行参数的场景,而 CommandLineRunner 更简单直接。


作者:Sunny哥哥
来源:juejin.cn/post/7555149066134650919
收起阅读 »

为什么我坚持用git命令行,而不是GUI工具?

上周,我们组里来了个新同事,看我噼里啪啦地在黑窗口里敲git命令,他很好奇地问我: “哥,现在VS Code自带的Git工具那么好用,还有Sourcetree、GitKraken这些,你为什么还坚持用命令行啊?不觉得麻烦吗?”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我完全承认,...
继续阅读 »

image.png


上周,我们组里来了个新同事,看我噼里啪啦地在黑窗口里敲git命令,他很好奇地问我:


“哥,现在VS Code自带的Git工具那么好用,还有Sourcetree、GitKraken这些,你为什么还坚持用命令行啊?不觉得麻烦吗?”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我完全承认,现代的Git GUI工具做得非常出色,它们直观、易上手,尤其是在处理简单的提交和查看分支时,确实很方便。我甚至会推荐刚接触Git的新人,先从GUI开始,至少能对Git的工作流程有个直观的感受。


但用了8年Git,我最终还是回到了纯命令行。


这不是因为我守旧,也不是为了显得自己多“牛皮”。而是因为我发现,命令行在三个方面,给了我GUI无法替代的价值:速度、能力理解


这篇文章,就想聊聊我的一些观点。




速度


对于我们每天要用上百次的工具来说,零点几秒的效率提升,累加起来也是巨大的。在执行高频的、重复性的操作时,键盘的速度,永远比“移动鼠标 -> 寻找目标 -> 点击”这个流程要快。



  • 一个最简单的commit & push流程



    • 我的命令行操作git add . -> git commit -m "..." -> git push。配合zsh/oh-my-zsh的自动补全和历史记录,我敲这几个命令可能只需要3-5秒,眼睛甚至不用离开代码。

    • GUI操作:我需要在VS Code里切换到Git面板 -> 鼠标移动到“更改”列表 -> 点击“+”号暂存全部 -> 鼠标移动到输入框 -> 输入信息 -> 点击“提交”按钮 -> 再点击“同步更改”按钮。




这个过程,再快也快不过我的肌肉记忆。



  • 更高效的别名(Alias):


    ~/.gitconfig文件是我的宝库。我在里面配置了大量的别名,把那些长长的命令,都缩短成了两三个字母。


    [alias]
    st = status
    co = checkout
    br = branch
    ci = commit
    lg = log --color --graph --pretty=format:'%Cred%h%Creset -%C(yellow)%d%Creset %s %Cgreen(%cr) %C(bold blue)<%an>%Creset' --abbrev-commit

    现在,我只需要敲git st就能看状态,git lg就能看到一个非常清晰的分支图。这种个性化定制带来的效率提升,是GUI工具无法给予的。





深入Git


GUI工具做得再好,它本质上也是对Git核心功能的一层“封装”。它会优先把最常用的80%功能,做得非常漂亮。但Git那剩下20%的、极其强大的、但在特定场景下才能发挥作用的高级工具,很多GUI工具并没有提供,或者藏得很深。


而命令行,能让你100%地释放Git的全部能力。



  • git rebase -i (交互式变基):


    这是我认为命令行最具杀手级的应用之一。当我想清理一个分支的提交记录时,比如合并几个commit、修改commit信息、调整顺序,git rebase -i提供的那个类似Vim编辑器的界面,清晰、高效,能让我像做手术一样精确地操作提交历史。


  • git reflog (你的后悔药):


    reflog记录了你本地仓库HEAD的所有变化。有一次,我错误地执行了git reset --hard,把一个重要的commit给搞丢了。当时有点慌,但一句git reflog,立刻就找到了那个丢失的commit的哈希值,然后用git cherry-pick把它找了回来。这个救命的工具,很多GUI里甚至都没有入口。


  • git bisect (二分法查Bug):


    当你想找出是哪个commit引入了一个Bug时,git bisect是你的神器。它会自动用二分法,不断地切换commit让你去验证,能极大地缩小排查范围。这种高级的调试功能,几乎是命令行用户的专属。





会用到理解


这一点,是我认为最核心的。


GUI工具,把Git包装成了一系列按钮,它在帮你隐藏细节。


你点击“拉取(Pull)”,它可能在背后执行了git fetch + git merge,也可能是git fetch + git rebase。你不清楚,也不需要清楚,点就完事了。


这在一切顺利时没问题。但一旦出现复杂的合并冲突,或者你需要回滚一个错误的操作,按钮就不够用了。因为你不理解按钮背后的原理,你不知道Git的HEAD、工作区、暂存区到底处于一个什么状态,你就会感到恐慌,甚至会因为误操作,把仓库搞得一团糟。


而命令行,强迫你去学习和理解Git的每一个动作和它背后的模型。


你输入的每一个命令,git reset --hardgit reset --soft的区别是什么?git mergegit rebase的数据流向有什么不同?每一次的输入,都在加深你对Git三区(工作区、暂存区、版本库)模型的理解。


这种对底层模型的深刻理解,才是一个资深工程师真正需要具备的。它能让我在遇到任何复杂情况时,都心里有底,知道该用哪个命令去精确地解决问题。




我从不要求我们组里的新人都用命令行,但我会鼓励他们,在熟悉了GUI之后,一定要花时间去学习一下命令行。


这不仅仅是一个工具选择的问题,更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选择。


对我来说,用命令行,让我感觉我是在和Git这个工具直接对话。这种掌控感和确定性,是任何漂亮的UI都无法带给我的。


也许,这就是一个程序员的执念吧😀。


作者:ErpanOmer
来源:juejin.cn/post/7537238517698150451
收起阅读 »

实现一个简化版的状态机框架

实现一个简化版的状态机框架 我将为你设计一个简化版的状态机框架,包含状态、事件、转换机制,并支持插件扩展功能。这个实现会参考Spring StateMachine的设计理念。 核心组件设计 // 状态枚举接口 public interface State { ...
继续阅读 »

实现一个简化版的状态机框架


我将为你设计一个简化版的状态机框架,包含状态、事件、转换机制,并支持插件扩展功能。这个实现会参考Spring StateMachine的设计理念。


核心组件设计


// 状态枚举接口
public interface State {
String getId();
}

// 事件枚举接口
public interface Event {
String getId();
}

// 状态上下文
public class StateContext<S extends State, E extends Event> {
private S currentState;
private E event;
private Map<String, Object> extendedState = new HashMap<>();

// 获取当前状态
public S getCurrentState() {
return currentState;
}

// 设置当前状态
public void setCurrentState(S currentState) {
this.currentState = currentState;
}

// 获取触发事件
public E getEvent() {
return event;
}

// 设置触发事件
public void setEvent(E event) {
this.event = event;
}

// 获取扩展状态数据
public Map<String, Object> getExtendedState() {
return extendedState;
}

// 添加扩展状态数据
public void addExtendedState(String key, Object value) {
extendedState.put(key, value);
}

// 获取特定扩展状态数据
public Object getExtendedState(String key) {
return extendedState.get(key);
}
}

// 状态转换接口
public interface Transition<S extends State, E extends Event, C extends StateContext<S, E>> {
boolean isTriggered(C context);
S getSource();
S getTarget();
void executeActions(C context);
}

// 状态机接口
public interface StateMachine<S extends State, E extends Event, C extends StateContext<S, E>> {
S getCurrentState();
void sendEvent(E event, Map<String, Object> extendedState);
void addListener(StateMachineListener<S, E, C> listener);
void addTransition(Transition<S, E, C> transition);
}

// 状态机监听器
public interface StateMachineListener<S extends State, E extends Event, C extends StateContext<S, E>> {
void stateChanged(S from, S to);
void eventAccepted(E event);
void transitionStarted(Transition<S, E, C> transition);
void transitionCompleted(Transition<S, E, C> transition);
}

基础实现


// 枚举状态实现
public enum SimpleState implements State {
INITIAL("INIT"),
PROCESSING("PROCESS"),
COMPLETED("COMPLETE"),
ERROR("ERR");

private String id;

SimpleState(String id) {
this.id = id;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Id() {
return id;
}
}

// 枚举事件实现
public enum SimpleEvent implements Event {
START_PROCESS("START"),
FINISH_PROCESS("FINISH"),
ERROR_OCCURRED("ERROR");

private String id;

SimpleEvent(String id) {
this.id = id;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Id() {
return id;
}
}

// 基础状态机实现
public class BasicStateMachine<S extends State, E extends Event, C extends StateContext<S, E>>
implements StateMachine<S, E, C> {

private S currentState;
private List<Transition<S, E, C>> transitions = new ArrayList<>();
private List<StateMachineListener<S, E, C>> listeners = new ArrayList<>();
private StateMachineLogger logger = new StateMachineLogger();

public BasicStateMachine(S initialState) {
this.currentState = initialState;
}

@Override
public S getCurrentState() {
return currentState;
}

@Override
public void sendEvent(E event, Map<String, Object> extendedState) {
logger.log("Processing event: " + event.getId());

// 创建状态上下文
StateContext<S, E> context = createContext(event, extendedState);

// 通知监听器事件已接受
notifyEventAccepted(event);

// 查找并执行适用的转换
for (Transition<S, E, C> transition : transitions) {
if (transition.getSource().getId().equals(currentState.getId()) && transition.isTriggered((C) context)) {
logger.log("Executing transition from " + currentState.getId() + " on " + event.getId());

// 通知监听器转换开始
notifyTransitionStarted(transition);

// 执行转换动作
transition.executeActions((C) context);

// 更新当前状态
currentState = transition.getTarget();

// 通知监听器状态改变
notifyStateChanged(transition.getSource(), transition.getTarget());

// 通知监听器转换完成
notifyTransitionCompleted(transition);

break;
}
}
}

private StateContext<S, E> createContext(E event, Map<String, Object> extendedState) {
StateContext<S, E> context = new StateContext<>();
context.setCurrentState(currentState);
context.setEvent(event);

if (extendedState != null) {
extendedState.forEach((key, value) -> context.addExtendedState(key, value));
}

return context;
}

@Override
public void addListener(StateMachineListener<S, E, C> listener) {
listeners.add(listen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addTransition(Transition<S, E, C> transition) {
transitions.add(transition);
}

// 通知状态改变
private void notifyStateChanged(S from, S to) {
listeners.forEach(listener -> listener.stateChanged(from, to));
}

// 通知事件接受
private void notifyEventAccepted(E event) {
listeners.forEach(listener -> listener.eventAccepted(event));
}

// 通知转换开始
private void notifyTransitionStarted(Transition<S, E, C> transition) {
listeners.forEach(listener -> listener.transitionStarted(transition));
}

// 通知转换完成
private void notifyTransitionCompleted(Transition<S, E, C> transition) {
listeners.forEach(listener -> listener.transitionCompleted(transition));
}

// 日志工具类
private static class StateMachineLogger {
public void log(String message) {
System.out.println("[StateMachine] " + message);
}
}
}

转换实现


// 条件转换抽象类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Transition<S extends State, E extends Event, C extends StateContext<S, E>>
implements Transition<S, E, C> {

private S source;
private S target;

public AbstractTransition(S source, S target) {
this.source = source;
this.target = target;
}

@Override
public S getSource() {
return source;
}

@Override
public S getTarget() {
return target;
}

@Override
public void executeActions(C context) {
// 子类可以覆盖此方法以执行转换时的操作
}
}

// 基于事件的转换
public class EventBasedTransition<S extends State, E extends Event, C extends StateContext<S, E>>
extends AbstractTransition<S, E, C> {

private E event;
private Consumer<C> action;

public EventBasedTransition(S source, S target, E event) {
this(source, target, event, null);
}

public EventBasedTransition(S source, S target, E event, Consumer<C> action) {
super(source, target);
this.event = event;
this.action = action;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isTriggered(C context) {
return context.getEvent().getId().equals(event.getId());
}

@Override
public void executeActions(C context) {
super.executeActions(context);
if (action != null) {
action.accept(context);
}
}
}

// 条件+事件混合转换
public class ConditionalTransition<S extends State, E extends Event, C extends StateContext<S, E>>
extends AbstractTransition<S, E, C> {

private E event;
private Predicate<C> condition;
private Consumer<C> action;

public ConditionalTransition(S source, S target, E event, Predicate<C> condition) {
this(source, target, event, condition, null);
}

public ConditionalTransition(S source, S target, E event, Predicate<C> condition, Consumer<C> action) {
super(source, target);
this.event = event;
this.condition = condition;
this.action = action;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isTriggered(C context) {
return context.getEvent().getId().equals(event.getId()) && condition.test(context);
}

@Override
public void executeActions(C context) {
super.executeActions(context);
if (action != null) {
action.accept(context);
}
}
}

插件系统设计


// 插件接口
public interface StateMachinePlugin<S extends State, E extends Event, C extends StateContext<S, E>> {
void configure(BasicStateMachine<S, E, C> machine);
}

// 插件支持的状态机
public class PluginEnabledStateMachine<S extends State, E extends Event, C extends StateContext<S, E>>
extends BasicStateMachine<S, E, C> {

private List<StateMachinePlugin<S, E, C>> plugins = new ArrayList<>();

public PluginEnabledStateMachine(S initialState) {
super(initialState);
}

public void addPlugin(StateMachinePlugin<S, E, C> plugin) {
plugins.add(plugin);
plugin.configure(this);
}
}

// 示例插件:自动日志记录插件
public class LoggingPlugin<S extends State, E extends Event, C extends StateContext<S, E>>
implements StateMachinePlugin<S, E, C> {

private final StateMachineLogger logger = new StateMachineLogger();

@Override
public void configure(BasicStateMachine<S, E, C> machine) {
machine.addListener(new StateMachineListener<S, E, C>() {
@Override
public void stateChanged(S from, S to) {
logger.log("State changed from " + from.getId() + " to " + to.getId());
}

@Override
public void eventAccepted(E event) {
logger.log("Event accepted: " + event.getId());
}

@Override
public void transitionStarted(Transition<S, E, C> transition) {
logger.log("Transition started: " + transition.getSource().getId() + " -> " + transition.getTarget().getId());
}

@Override
public void transitionCompleted(Transition<S, E, C> transition) {
logger.log("Transition completed: " + transition.getSource().getId() + " -> " + transition.getTarget().getId());
}
});
}

// 内部日志记录器
private static class StateMachineLogger {
public void log(String message) {
System.out.println("[StateMachine-LOG] " + message);
}
}
}

// 示例插件:持久化插件
public class PersistencePlugin<S extends State, E extends Event, C extends StateContext<S, E>>
implements StateMachinePlugin<S, E, C>, StateMachineListener<S, E, C> {

private final StateMachinePersister persister;

public PersistencePlugin(StateMachinePersister persister) {
this.persister = persist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configure(BasicStateMachine<S, E, C> machine) {
machine.addListener(this);
}

@Override
public void stateChanged(S from, S to) {
persister.saveState(to);
}

@Override
public void eventAccepted(E event) {
// 不需要处理
}

@Override
public void transitionStarted(Transition<S, E, C> transition) {
// 不需要处理
}

@Override
public void transitionCompleted(Transition<S, E, C> transition) {
// 不需要处理
}

// 持久化接口
public interface StateMachinePersister {
void saveState(State state);
State loadState();
}

// 示例内存持久化实现
public static class InMemoryPersister implements StateMachinePersister {
private State currentState;

@Override
public void saveState(State state) {
currentState = state;
}

@Override
public State loadState() {
return currentState;
}
}
}

使用示例


public class StateMachine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状态机并添加插件
PluginEnabledStateMachine<SimpleState, SimpleEvent, StateContext<SimpleState, SimpleEvent>> machine
= new PluginEnabledStateMachine<>(SimpleState.INIT);

machine.addPlugin(new LoggingPlugin<>());

InMemoryPersister persister = new PersistencePlugin.InMemoryPersister();
machine.addPlugin(new PersistencePlugin<>(persister));

// 定义状态转换
machine.addTransition(new EventBasedTransition<>(
SimpleState.INIT, SimpleState.PROCESSING, SimpleEvent.START_PROCESS,
context -> System.out.println("Starting processing...")));

machine.addTransition(new EventBasedTransition<>(
SimpleState.PROCESSING, SimpleState.COMPLETED, SimpleEvent.FINISH_PROCESS,
context -> System.out.println("Finishing process...")));

machine.addTransition(new EventBasedTransition<>(
SimpleState.PROCESSING, SimpleState.ERROR, SimpleEvent.ERROR_OCCURRED,
context -> System.out.println("Error occurred during processing")));

// 测试状态转换
System.out.println("Initial state: " + machine.getCurrentState().getId());

System.out.println("\nSending START_PROCESS event:");
machine.sendEvent(SimpleEvent.START_PROCESS, null);
System.out.println("Current state: " + machine.getCurrentState().getId());

System.out.println("\nSending FINISH_PROCESS event:");
machine.sendEvent(SimpleEvent.FINISH_PROCESS, null);
System.out.println("Current state: " + machine.getCurrentState().getId());

// 测试持久化
System.out.println("\nTesting persistence...");
((PersistencePlugin.InMemoryPersister) persister).saveState(SimpleState.INIT);
SimpleState restoredState = (SimpleState) persister.loadState();
System.out.println("Restored state: " + restoredState.getId());
}
}

进一步扩展建议



  1. 分层状态机:实现父子状态机结构,支持复合状态和子状态机

  2. 历史状态:添加对历史状态的支持,允许状态机返回到之前的某个状态

  3. 伪状态:实现初始状态、终止状态等特殊状态类型

  4. 转换类型:增加外部转换、内部转换、本地转换等不同类型的转换

  5. 配置DSL:创建流畅的API用于配置状态机,类似:


    machine.configure()
    .from(INIT).on(START_PROCESS).to(PROCESSING)
    .perform(action)


  6. 持久化策略:添加更多持久化选项(数据库、文件等)

  7. 监控插件:添加性能监控、统计信息收集等插件

  8. 分布式支持:添加集群环境下状态同步的支持

  9. 异常处理:完善异常处理机制,支持在转换中处理异常

  10. 表达式支持:集成SpEL或其他表达式语言支持条件判断


这个实现提供了一个灵活的状态机框架基础,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一步扩展和完善。


作者:ShooterJ
来源:juejin.cn/post/7512231268420894729
收起阅读 »

goweb中间件

​ 中间件基本概念 中间件(Middleware)是一种在HTTP请求到达最终处理程序(Handler)之前或之后执行特定功能的机制。 在 Go 语言里,net/http 是标准库中用于构建 HTTP 服务器的包,中间件则是处理 HTTP 请求时常用的技术。中...
继续阅读 »


中间件基本概念


中间件(Middleware)是一种在HTTP请求到达最终处理程序(Handler)之前或之后执行特定功能的机制。


在 Go 语言里,net/http 是标准库中用于构建 HTTP 服务器的包,中间件则是处理 HTTP 请求时常用的技术。中间件其实就是一个函数,它会接收一个 http.Handler 类型的参数,并且返回另一个 http.Handler。中间件能够在请求到达最终处理程序之前或者响应返回客户端之前执行一些通用操作,像日志记录、认证、压缩等。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中间件函数示例:


go
package main

import (
    "log"
    "net/http"
)

// 中间件函数,接收一个 http.Handler 并返回另一个 http.Handler
func loggingMiddleware(next http.Handler) http.Handler {
    return http.HandlerFunc(func(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
        // 在请求处理之前执行的操作
        log.Printf("Received request: %s %s", r.Method, r.URL.Path)

        // 调用下一个处理程序
        next.ServeHTTP(w, r)

        // 在请求处理之后执行的操作
        log.Printf("Request completed: %s %s", r.Method, r.URL.Path)
    })
}

// 最终处理程序
func helloHandler(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
    w.Write([]byte("Hello, World!"))
}

func main() {
    // 创建一个新的 mux
    mux := http.NewServeMux()

    // 应用中间件到最终处理程序
    mux.Handle("/", loggingMiddleware(http.HandlerFunc(helloHandler)))

    // 启动服务器
    log.Println("Server started on :8080")
    log.Fatal(http.ListenAndServe(":8080", mux))
}



  • 中间件函数 loggingMiddleware:

  • 它接收一个 http.Handler 类型的参数 next,代表下一个要执行的处理程序。

  • 返回一个新的 http.HandlerFunc,在这个函数里可以执行请求处理前后的操作。

  • next.ServeHTTP(w, r) 这行代码会调用下一个处理程序。

  • 最终处理程序 helloHandler:


helloHandler是实际处理请求的函数,它会向客户端返回 "Hello, World!"。


中间件链式调用


多个中间件可以串联起来形成处理链:


package main

import (
    "log"
    "net/http"
)

// 日志中间件
func loggingMiddleware(next http.Handler) http.Handler {
    return http.HandlerFunc(func(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
        log.Printf("Received request: %s %s", r.Method, r.URL.Path)
        next.ServeHTTP(w, r)
        log.Printf("Request completed: %s %s", r.Method, r.URL.Path)
    })
}

// 认证中间件
func authMiddleware(next http.Handler) http.Handler {
    return http.HandlerFunc(func(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
        // 简单的认证逻辑
        authHeader := r.Header.Get("Authorization")
        if authHeader != "Bearer secret_token" {
            http.Error(w, "Unauthorized", http.StatusUnauthorized)
            return
        }
        next.ServeHTTP(w, r)
    })
}

// 最终处理程序
func helloHandler(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
    w.Write([]byte("Hello, World!"))
}

func main() {
    mux := http.NewServeMux()

    // 应用多个中间件到最终处理程序
    finalHandler := loggingMiddleware(authMiddleware(http.HandlerFunc(helloHandler)))
    mux.Handle("/", finalHandler)

    log.Println("Server started on :8080")
    log.Fatal(http.ListenAndServe(":8080", mux))
}



  • 这里新增了一个 authMiddleware 中间件,用于简单的认证。

  • 在 main 函数里,先把 authMiddleware 应用到 helloHandler 上,再把 loggingMiddleware 应用到结果上,这样就实现了多个中间件的组合。


通过使用中间件,能够让代码更具模块化和可维护性,并且可以在多个处理程序之间共享通用的逻辑。


中间件链中传递自定义参数


​场景​​:需要在多个中间件间共享数据(如请求ID、用户会话)

​实现方式​​:通过 context.Context 传递参数


package main

import (
"context"
"fmt"
"net/http"
)

// 中间件函数
func middleware(next http.Handler) http.Handler {
return http.HandlerFunc(func(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
// 设置上下文值
ctx := context.WithValue(r.Context(), "key", "value")
ctx = context.WithValue(ctx, "user_id", 123)
r = r.WithContext(ctx)

// 调用下一个处理函数
next.ServeHTTP(w, r)
})
}

// 处理函数
func handler(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
// 从上下文中获取值
value := r.Context().Value("key").(string)
userID := r.Context().Value("user_id").(int)
fmt.Fprintf(w, "Received user_id %d value: %v", userID, value)
}

func main() {
// 创建一个处理函数
mux := http.NewServeMux()
mux.HandleFunc("/", handler)

http.Handle("/", middleware(mux))

// 启动服务器
fmt.Println("Server started on :80")
http.ListenAndServe(":80", nil)
}


​特点​​:



  • 数据在中间件链中透明传递

  • 避免全局变量和参数层层传递



作者:郭京京
来源:juejin.cn/post/7549113302674587658
收起阅读 »

别再只会 new 了!八年老炮带你看透对象创建的 5 层真相

别再只会 new 了!八年老炮带你看透对象创建的 5 层真相 刚入行时,我曾在订单系统里写过这样一段 “傻代码”:在循环处理 10 万条数据时,每次都new一个临时的OrderCalculator对象,结果高峰期 GC 频繁告警,CPU 利用率飙升到 90%。...
继续阅读 »

别再只会 new 了!八年老炮带你看透对象创建的 5 层真相


刚入行时,我曾在订单系统里写过这样一段 “傻代码”:在循环处理 10 万条数据时,每次都new一个临时的OrderCalculator对象,结果高峰期 GC 频繁告警,CPU 利用率飙升到 90%。排查半天才发现,是对象创建太随意导致的 “内存爆炸”。


八年 Java 开发生涯里,从 “随便 new 对象” 到 “精准控制对象生命周期”,从排查OutOfMemoryError到优化 JVM 内存模型,我踩过的坑让我明白:对象创建看似是new关键字的一句话事儿,背后藏着 JVM 的复杂逻辑,更关联着系统的性能与稳定性


今天,我就从 “业务痛点→底层原理→解析思路→实战代码” 四个维度,带你彻底搞懂 Java 对象的创建过程。


一、先聊业务:对象创建不当会踩哪些坑?


在讲底层原理前,先结合我遇到的真实业务场景,说说 “对象创建” 这件事在实战中有多重要 —— 很多性能问题、线程安全问题,根源都在对象创建上。


1. 坑 1:循环中频繁创建临时对象 → GC 频繁


场景:电商秒杀系统的订单校验逻辑,在for循环里每次都new一个OrderValidator(无状态工具类),处理 10 万单时创建 10 万个对象。

后果:新生代 Eden 区快速填满,触发 Minor GC,频繁 GC 导致系统响应延迟从 50ms 飙升到 500ms。

根源:无状态对象无需重复创建,却被当成 “一次性用品”,浪费内存和 GC 资源。


2. 坑 2:单例模式用错 → 线程安全 + 内存泄漏


场景:支付系统用 “懒汉式单例” 创建PaymentClient(持有 HTTP 连接池),但没加双重检查锁,高并发下创建多个实例,导致连接池耗尽。

后果:支付接口频繁报 “连接超时”,排查后发现 JVM 里有 12 个PaymentClient实例,每个都占用 200 个连接。

根源:对 “对象创建的线程安全性” 理解不到位,单例模式实现不规范。


3. 坑 3:复杂对象创建参数混乱 → 代码可读性差


场景:物流系统的DeliveryOrder对象有 15 个字段,创建时用new DeliveryOrder(a,b,c,d,...),参数顺序记错导致 “收件地址” 和 “发件地址” 颠倒。

后果:用户投诉 “快递送反了”,排查代码才发现是构造函数参数顺序写错,这种 bug 极难定位。

根源:没有用合适的创建模式(如建造者模式)管理复杂对象的创建逻辑。


这些坑让我明白:不懂对象创建的底层逻辑,就无法写出高效、安全的代码。接下来,我们从 JVM 视角拆解对象创建的完整流程。


二、底层解析:一个 Java 对象的 “诞生五步曲”


当你写下User user = new User("张三", 25)时,JVM 会执行 5 个核心步骤。这部分是基础,但八年开发告诉我:理解这些步骤,才能在排查问题时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步骤 1:类加载检查 → “这个类存在吗?”


JVM 首先会检查:User类是否已被加载到方法区?如果没有,会触发类加载流程(加载→验证→准备→解析→初始化)。



  • 加载:从.class 文件读取字节码,生成Class对象(如User.class)。

  • 初始化:执行静态代码块(static {})和静态变量赋值(如public static String ROLE = "USER")。


实战影响:如果类加载失败(比如依赖缺失),会抛出NoClassDefFoundError。我曾在分布式项目中,因 jar 包版本冲突导致OrderService类加载失败,排查了 3 小时才发现是依赖冲突。


步骤 2:分配内存 → “给对象找块地方放”


类加载完成后,JVM 会为对象分配内存(大小在类加载时已确定)。内存分配有两种核心方式,对应不同的 GC 收集器:


分配方式原理适用 GC 收集器实战注意点
指针碰撞内存连续,用指针指向空闲区域边界,分配后移动指针Serial、ParNew需开启内存压缩(默认开启)
空闲列表内存不连续,维护空闲区域列表,从中选一块分配CMS、G1避免内存碎片,需定期整理

实战影响:如果内存不足(Eden 区满了),会触发 Minor GC。我曾在秒杀系统中,因内存分配过快导致 Minor GC 每秒 3 次,后来通过 “对象池复用” 减少了 80% 的创建频率。


步骤 3:初始化零值 → “先把内存清干净”


内存分配完成后,JVM 会将分配的内存空间初始化为零值(如int设为 0,String设为null)。这一步很关键:



  • 为什么?因为它保证了对象的字段在未赋值时,也有默认值(避免垃圾值)。

  • 实战坑:新人常以为 “没赋值的字段是随机值”,其实 JVM 已经帮你清为零了。


步骤 4:设置对象头 → “给对象贴个身-份-证”


JVM 会在对象内存的头部设置 “对象头”(Object Header),包含 3 类核心信息:



  1. Mark Word:存储对象的哈希码、锁状态(偏向锁 / 轻量级锁 / 重量级锁)、GC 年龄等。



    • 实战用:排查死锁时,通过jstack查看线程持有锁的对象,就是靠 Mark Word 里的锁状态。



  2. Class Metadata Address:指向对象所属类的Class对象(如User.class)。



    • 实战用:反射时user.getClass(),就是通过这个指针找到Class对象。



  3. Array Length:如果是数组对象,存储数组长度。


步骤 5:执行<init>()方法 → “给对象穿衣服”


最后,JVM 会执行对象的构造函数(<init>()方法),完成:



  • 成员变量赋值(如this.name = "张三")。

  • 执行构造代码块({}包裹的代码)。


这一步才是对象的 “最终初始化”,完成后,一个完整的对象就诞生了,指针会赋值给user变量。


三、实战解析:怎么排查对象创建相关的问题?


八年开发中,我总结了 3 套 “对象创建问题排查方法论”,从工具到思路,都是踩坑后的精华。


1. 问题 1:对象创建太多 → 怎么找到 “罪魁祸首”?


症状:GC 频繁、内存占用高、响应延迟增加。

工具jmap(查看对象实例数)、Arthas(实时排查)、VisualVM(分析 GC 日志)。

实战步骤



  1. jmap -histo:live 进程ID | head -20,查看存活对象 TOP20:


    # 示例输出:OrderDTO有12345个实例,明显异常
    num #instances #bytes class name
    ----------------------------------------------
    1: 12345 1975200 com.example.OrderDTO
    2: 8900 1424000 com.example.UserDTO


  2. 用 Arthas 的trace命令,查看OrderDTO的创建位置:


    trace com.example.OrderService createOrder -n 100


  3. 定位到循环中创建OrderDTO的代码,优化为 “复用对象” 或 “批量创建”。


2. 问题 2:对象创建慢 → 怎么定位瓶颈?


症状:创建对象耗时久(如复杂对象初始化)、类加载慢。

工具jstat(查看类加载耗时)、AsyncProfiler(分析方法执行时间)。

实战步骤



  1. jstat -class 进程ID 1000,查看类加载速度:


    Loaded  Bytes  Unloaded  Bytes     Time   
    1234 234560 0 0 123.45 # Time是类加载总耗时,单位ms


  2. 若类加载慢,检查是否有 “大 jar 包” 或 “类冲突”;若对象初始化慢,用 AsyncProfiler 分析构造函数耗时。


3. 问题 3:单例对象多实例 → 怎么验证?


症状:单例类(如PaymentClient)出现多实例,导致资源泄漏。

工具jmap -dump:live,format=b,file=heap.hprof 进程ID(dump 堆内存)、MAT(分析堆快照)。

实战步骤



  1. Dump 堆内存后,用 MAT 打开,搜索PaymentClient类。

  2. 查看 “Instance Count”,若大于 1,说明单例模式实现有问题(如没加双重检查锁)。


四、核心代码:对象创建的 5 种方式与实战选型


八年开发中,我用过 5 种对象创建方式,每种都有明确的适用场景,选错了就会踩坑。下面结合代码和业务场景对比分析:


1. new 关键字:最基础,但别滥用


代码


// 普通对象创建
User user = new User("张三", 25);
// 注意:循环中避免频繁new无状态对象
List<User> userList = new ArrayList<>();
// 坑:每次循环都new10万次循环创建10万个UserValidator
for (Order order : orderList) {
UserValidator validator = new UserValidator(); // 优化:改为单例或局部变量复用
validator.validate(order);
}

适用场景:简单对象、非频繁创建的对象。

八年经验:别在循环中new临时对象,尤其是无状态工具类(如ValidatorCalculator),改用单例或对象池。


2. 反射:灵活但性能差,慎用


代码


try {
// 方式1:通过Class对象创建
Class<User> userClass = User.class;
User user = userClass.newInstance(); // 调用无参构造

// 方式2:通过Constructor创建(支持有参构造)
Constructor<User> constructor = userClass.getConstructor(String.class, int.class);
User user2 = constructor.newInstance("李四", 30);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适用场景:框架开发(如 Spring IOC 容器)、动态创建对象。

八年经验:反射性能比new慢 10-100 倍,业务代码中尽量不用;若用,建议缓存Constructor对象(避免重复获取)。


3. 单例模式:解决 “重复创建” 问题


代码:枚举单例(线程安全、防反射、防序列化,八年开发首推)


// 枚举单例:支付客户端(持有HTTP连接池,需单例)
public enum PaymentClient {
INSTANCE;

// 初始化连接池(构造方法默认私有,线程安全)
private HttpClient httpClient;

PaymentClient() {
httpClient = HttpClient.newBuilder()
.connectTimeout(Duration.ofSeconds(3))
.build();
}

// 提供全局访问点
public HttpClient getHttpClient() {
return httpClient;
}
}

// 使用:避免重复创建,全局复用
HttpClient client = PaymentClient.INSTANCE.getHttpClient();

适用场景:工具类、资源密集型对象(如连接池、线程池)。

八年经验:别用 “懒汉式单例”(线程安全问题多),优先用枚举或 “饿汉式 + 静态内部类”。


4. 建造者模式:解决 “复杂对象参数混乱”


代码:订单对象创建(15 个字段,用建造者模式避免参数顺序错误)


// 订单类:复杂对象,字段多
@Data
public class Order {
private String orderId;
private String userId;
private BigDecimal amount;
private String startAddress;
private String endAddress;
// 其他10个字段...

// 私有构造:只能通过建造者创建
private Order(Builder builder) {
this.orderId = builder.orderId;
this.userId = builder.userId;
this.amount = builder.amount;
this.startAddress = builder.startAddress;
this.endAddress = builder.endAddress;
// 其他字段赋值...
}

// 建造者
public static class Builder {
private String orderId;
private String userId;
private BigDecimal amount;
private String startAddress;
private String endAddress;

// 链式调用方法
public Builder orderId(String orderId) {
this.orderId = orderId;
return this;
}

public Builder userId(String userId) {
this.userId = userId;
return this;
}

public Builder amount(BigDecimal amount) {
this.amount = amount;
return this;
}

// 其他字段的set方法...

// 最终创建对象
public Order build() {
// 校验必填字段:避免创建不完整对象
if (orderId == null || userId == null)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订单ID和用户ID不能为空");
}
return new Order(this);
}
}
}

// 使用:链式调用,参数清晰,无顺序问题
Order order = new Order.Builder()
.orderId("ORDER_20250903_001")
.userId("USER_123")
.amount(new BigDecimal("99.9"))
.startAddress("重庆市机管局")
.endAddress("重庆市江北区机管局")
.build();

适用场景:字段超过 5 个的复杂对象(如订单、用户信息)。

八年经验:建造者模式不仅解决参数顺序问题,还能在build()中做参数校验,避免创建 “残缺对象”。


5. 对象池:复用对象,减少创建开销


代码:用 Apache Commons Pool 实现OrderDTO对象池(秒杀系统中复用临时对象)


// 1. 引入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apache.commons</groupId>
<artifactId>commons-pool2</artifactId>
<version>2.11.1</version>
</dependency>

// 2. 定义对象工厂(创建和销毁对象)
public class OrderDTOFactory extends BasePooledObjectFactory<OrderDTO> {
// 创建对象
@Override
public OrderDTO create() {
return new OrderDTO();
}

// 包装对象(池化需要)
@Override
public PooledObject<OrderDTO> wrap(OrderDTO orderDTO) {
return new DefaultPooledObject<>(orderDTO);
}

// 归还对象前重置(避免数据残留)
@Override
public void passivateObject(PooledObject<OrderDTO> p) {
OrderDTO orderDTO = p.getObject();
orderDTO.setOrderId(null);
orderDTO.setUserId(null);
orderDTO.setAmount(null);
// 重置其他字段...
}
}

// 3. 配置对象池
public class OrderDTOPool {
private final GenericObjectPool<OrderDTO> pool;

public OrderDTOPool() {
// 配置池参数:最大空闲数、最大总实例数、超时时间等
GenericObjectPoolConfig<OrderDTO> config = new GenericObjectPoolConfig<>();
config.setMaxIdle(100); // 最大空闲对象数
config.setMaxTotal(200); // 池最大总实例数
config.setBlockWhenExhausted(true); // 池满时阻塞等待
config.setMaxWait(Duration.ofMillis(100)); // 最大等待时间

// 初始化池
this.pool = new GenericObjectPool<>(new OrderDTOFactory(), config);
}

// 从池获取对象
public OrderDTO borrowObject()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pool.borrowObject();
}

// 归还对象到池
public void returnObject(OrderDTO orderDTO) {
pool.returnObject(orderDTO);
}
}

// 4. 实战使用:秒杀系统处理订单
public class SeckillService {
private final OrderDTOPool objectPool = new OrderDTOPool();

public void processOrders(List<OrderInfo> orderInfoList) {
for (OrderInfo info : orderInfoList) {
OrderDTO orderDTO = null;
try {
// 从池获取对象(复用,不new)
orderDTO = objectPool.borrowObject();
// 赋值并处理
orderDTO.setOrderId(info.getOrderId());
orderDTO.setUserId(info.getUserId());
orderDTO.setAmount(info.getAmount());
orderService.submit(orderDTO);
} catch (Exception e) {
log.error("处理订单失败", e);
} finally {
// 归还对象到池(关键:避免内存泄漏)
if (orderDTO != null) {
objectPool.returnObject(orderDTO);
}
}
}
}
}

适用场景:频繁创建临时对象的场景(如秒杀、批量处理)。

八年经验:对象池虽好,但别滥用 —— 只有当对象创建成本高(如初始化耗时久)且复用率高时才用,否则会增加复杂度。


五、八年开发的 8 条 “对象创建” 最佳实践


最后,总结 8 条实战经验,都是我踩过坑后总结的 “血泪教训”,能帮你避开 90% 的对象创建相关问题:



  1. 避免在循环中 new 临时对象:无状态工具类用单例,临时 DTO 用对象池。

  2. 复杂对象优先用建造者模式:字段超过 5 个就别用new了,参数顺序错了很难查。

  3. 单例模式别用懒汉式:优先枚举或静态内部类,线程安全且无反射漏洞。

  4. 别忽视对象的 “销毁” :使用对象池时,一定要在finally中归还对象,避免内存泄漏。

  5. 慎用 finalize () 方法:它会延迟对象回收(需要两次 GC),建议用try-with-resources管理资源。

  6. 监控对象实例数:线上系统定期用jmap检查,避免 “隐形” 的对象爆炸。

  7. 类加载别踩版本冲突:依赖冲突会导致类加载失败,用mvn dependency:tree排查。

  8. 对象创建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候 “复用” 比 “创建” 更高效,比如 String 用intern()复用常量池对象。


六、结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八年 Java 开发,我越来越觉得:真正的高手,不是会写多复杂的框架,而是能把基础问题理解透彻。对象创建看似简单,却关联着 JVM、GC、设计模式、性能优化等多个维度。


我见过太多新人因为不懂对象创建的底层逻辑,写出 “看似能跑,实则埋满坑” 的代码;也见过资深开发者通过优化对象创建,把系统 QPS 从 1 万提升到 10 万。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从 “会用new” 到 “懂创建”,在实战中写出更高效、更稳定的 Java 代码。如果有对象创建相关的踩坑经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作者:天天摸鱼的java工程师
来源:juejin.cn/post/7545921037286047744
收起阅读 »